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作为现代史上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匠,其独特的爱情婚姻一直是热点话题。为回应自媒体关于鲁迅爱情婚姻的各种非议,文章系统梳理鲁迅爱情婚姻的思想与实践,以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鲁迅在青年时代被迫饮下的婚姻苦酒,浸润其爱情哲学思想独具一格:恋爱双方“都要真的神往的心”,爱情是精神之恋与肌肤之亲的完美融合,婚姻家庭应该是爱情的自然延续,文明社会中一夫一妻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离骚》和《九歌》中抒写“人神恋爱”的章节都以爱情的发生发展为基本线索,它们不但有着如出一辙的情节模式,而且情感意绪都笼罩着孤独、迷茫的色彩,然而爱情的追求不在爱情本身,而在于情感的安慰作用,它裹挟着诗人屈原的命运悲剧和人格力量,成为情感的载体和个体情绪的发泄方式。  相似文献   

3.
人类自古以来就试图揭示爱情的奥秘。人们所进行的那种孜孜不倦的探索,就如爱情自身一样丰富多彩,但概括起来,基本上可以把这些探讨归为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流派。由于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各执一端,因而在对爱情本质的认识上都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4.
<正> 读了《东岳论丛》1985年第5期上发表的年四华同志的《谈文化对爱情的直接作用》,感到文中对“爱情从属论”的看法,不仅缺乏理论上的说服力,也不符合爱情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年四华同志所说的“爱情从属论”是指,爱情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人生的主要内容。爱情要从属守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革命的利益、爱情要从属于工作和事业。年四华同志认为“爱情从属论”的第一个局限性是:“仍然把‘爱情’理解为‘儿女私情,而不把它看成现代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爱情从来都具有社会性。爱情是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爱情能够不断加深,但偏偏喜新厌旧的人愈来愈多,离婚率越来越高。原因在哪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很多人还不懂得爱情也需要营养素。那么,如何利用和不断补充爱的营养素,让你的爱情永远保鲜呢?  相似文献   

6.
我在结婚之前一直都对情感很困惑,看过很多爱情肥皂剧,听过很多关于爱情的讨论,人们给它冠上种种头衔,听得越多,人越糊涂。  相似文献   

7.
《家》与《呼啸山庄》中主仆恋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与《呼啸山庄》都描写了发生在主人和仆人之间的爱情悲剧。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差别。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现实内容的不同,这两段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存在差异。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家长制、礼教和奴化教育造成了觉慧和鸣凤的爱情悲剧;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财产关系和价值观念不仅造成了卡瑟琳与希克厉的爱情悲剧,而且扭曲了希克厉的人性。  相似文献   

8.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和《圣经》中的《雅歌》,作为东西方爱情诗歌的源头,有很多可比之处,通过对《诗经》和《雅歌》爱情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初民的爱情观和爱情的本质,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对爱情的影响制约,指出人类最纯最真的感情都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常胜不衰的类型,爱情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类型体系的中流砥柱.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高歌猛进,中国爱情电影发展的势头喜人,《失恋33天》《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票房黑马的出现,更是充分证明了中国爱情电影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容小觑.但是,近年中国爱情电影在数量激增的同时,质量却没有大幅度提升,平庸之作充斥银幕,成为观众的“鸡肋”之选,口碑和票房都持续低迷.针对当下中国爱情电影生产和创作的困境,从探讨爱情电影的本质入手,具体分析中国爱情电影在情感呈现、叙事创新、人物形象、城市景观以及明星搭配等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创作者的重视,为提升中国爱情电影的整体质量,实现良性持久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婚姻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要把这个主题表现得具有鲜明特色 ,作家对女性婚姻爱情心理的深切把握和透彻理解至关重要 ,然后再通过艺术形象生动表现出来。在这方面 ,张爱玲和玛格丽特·米切尔无疑是两位杰出的代表 ,她们虽然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作品却有某些惊人的相似。《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一部作品。两部作品都写婚姻爱情。两部小说的爱情婚姻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的那一种 ,而是现实的和功利的。情感婚姻一旦与功利连在一起 ,就无所谓真正的爱情。白流苏与斯佳丽的爱情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11.
列夫·托尔斯泰的杰出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辉煌的艺术成就,博得世界上众多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学术论文层出不穷。但据了解,国内,尚无专文论述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关系。其实,研究他们的爱情关系对于理解安娜的爱情悲剧以至对于透视现实生活中的婚外恋、夫妻间的感情纠葛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致橡树》一直被人们推崇为当代爱情诗的经典,被赞誉为现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爱情宣言"。但如果我们从语境理论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就会发掘出爱情意蕴之外的文化意蕴和政治意蕴。也就是说,凡是经典作品的意蕴结构都是开放状态的,都是可以而且应当"多解"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西方古典文学的女性观表现为下述特点:纯粹从审美角度出发,重视女性的外貌美;其理想少女形象都对爱情充满美丽憧憬,并勇敢地追求爱情;其贵妇人形象的美貌和才情的价值都体现在提高丈夫的社会声誉上;其坏女人形象是“恶之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和爱情文学作品等对爱情和婚姻生活做出了规范和描述,展现了历史悠久且特色鲜明的古代婚恋文化,其蕴含的诸多积极有益的元素,对当今社会的爱情婚姻生活都有所裨益。当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婚恋观也出现了变革,"不婚同居"、"闪婚"、"闪离"和婚外情等问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古代传统婚恋观中对婚姻的谨慎态度、对婚礼的规范、对婚姻长久稳定的要求、对爱情和婚姻的真挚与忠贞的强调,都可以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供参考。同时,古代婚恋文化中对夫妻相守之道和如何处理好婚姻与家庭现实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也给出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琼州学院学报》2022,(1):72-86
苏东坡有可能发生的爱情对象只能限定于众多妓女、堂妹小二娘和二妻一妾。众多论据证明:苏东坡对歌儿舞女虽然曾经动心过,但那只是一闪而过的感情而已,妓女并没有真正成为苏东坡个人爱情的对象;林语堂认为堂妹小二娘是苏东坡终生爱着的初恋对象,那是无稽之谈;苏东坡的爱情切实发生在二妻一妾身上,苏东坡对三人的爱情都产生了美好的文学作品。他为王弗创作了千古绝唱《江城子》,为王闰之创作了温馨的《蝶恋花》,而其爱情表达的重点却在其妾王朝云,这是因为苏东坡在两个正妻身上只能更多地表现为儒家庄重的夫妇之义,而王朝云作为妾的身份则可以成为正统夫妇之仪中爱情缺失的补充。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苏东坡个人爱情文学的创作具有很高价值,数量较多,体裁丰富,抒情方式独特,留下千古名作。  相似文献   

16.
林慧 《南方论刊》2010,(4):98-99,103
伤痕时期的作品对爱情浓墨重彩的书写或是对其进行轻描淡写的勾勒,都表达了人们对极左政治下思想专制的反拨,其作品的内蕴更具人的尊严,充溢了对人性美的强烈追求,客观上表达了人们对文学爱情描写回归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李庆信 《天府新论》2005,9(1):132-137
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婚姻形式和婚姻制度,而一定的婚姻形式和婚姻制度,一旦成为社会有形无形的文化强制,它便会以难以抗拒的力量,规范、制约着社会成员的性爱、婚姻关系,并潜移默化深层次地影响到他(她)们的爱情观念、爱情意识和爱情心态.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制度,在<红楼梦>有关性爱、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描写中,得到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真实反映;尤其是这一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强制,对被称为封建叛逆的宝黛二人爱情的制约和影响,更加发人深思--这种制约和影响表现为在爱情的排他性和专一性方面,与现代爱情形态相比,宝黛爱情都各自先天性地存在某种病态或缺失.  相似文献   

18.
JOYA 《优雅》2015,(2)
值得记住的,最好只是甜蜜。
  亦舒说,“爱情里的那些甜言蜜语都是说给旁人听的。真正爱上一个人,只觉得心中酸苦,张口却说不出话来。”
  但爱情的固执无可解释,只愿你记得:我用甜的方式爱过你。  相似文献   

19.
《中文信息》2006,(5):32-37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说去高原见证爱情,因为那里纯净。从成都向川西出发的一路上。“处处有爱情的柔黄.一路上奇花.异树,雪海、草甸.溪流与雪山冰川辉映.晨暮明暗交替,景观也变幻无常。站在空旷的草原上.可以看到雪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时候只听得见自己的心跳.所有的声音以乎都在雪山面前沉寂。那一到.我们能够体会.幸福的爱情会让我们像站在高原上一样感到眩晕。[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潮音》序     
拜伦和雪莱,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中的两人。他们都以创造和爱情的崇高感情作为诗情表现的主题。不过,他们虽然大抵都写爱情、恋人们及其命运,但表现方式却截然相反。拜伦生长、教养于奢华、富裕和自由的环境里。他是一个热烈的、真诚的为自由而献身的人,不论在大事和小事上,也不论在社会的或政治的每件事情上,都敢于要求自由。他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做,无论做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