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小民族是中国社会和民族发展过程中产生,并始终存在着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实体。重视小民族研究,促进其健康发展,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目前对小民族的研究,特别是中国小民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研究却是一片空白,极不适应中国社会和小民族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就此作些初步的探究,就教于专家、同仁。一、小民族及其特点小民族是民族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民族长期发展、分化、融合的产物与结果。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类型,它之所以能在历史发展中生存下来,除具有一般民族所共有的特征外,还有为自己所独有的系列特征。那么,小民族究竟具有哪些特征呢?哪些民族可算作小民族,有何判定的标准呢?  相似文献   

2.
在现今世界上,约有两千个民族(民族共同体)。人数在百万以上的有257个,其人数约占地球总人数的96.2%;人数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294个,占总人数的2.9%;人数在十万以下的将近1,500个,占总人数的0.9%。这就是说,全世界不满十万人的民族,占民族总数的四分之三;不满百万人的民族,占民族总数的八分之七。由此可见,在我们地球上,绝大多数民族是人数较少的民族。人们通常将居住在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比较少的民族称作“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3.
小民族发展趋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民族学界对经济实力弱、人口少的民族,泛称”弱小民族”。“弱小民族”一词,本身带有歧视性,跟我国通称的“少数民族”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欲以宏观认识,探讨世界范围内属于这一类型的民族的发展趋势。至于其专用称谓,在国内学术界统一的、科学的名词诞生以前,暂且用“小民族”概言之。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北方小民族的现代化与民族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小民族 ,顾名思义是指称那些居住在世界最北部的人口较少的民族。俄罗斯北方小民族共有 2 6个 ,这些小民族几乎是世界北方小民族的全部 ,只缺少阿伊努人 (日本北海道 )。但从阿伊努人曾广泛分布于库页岛的历史来看 ,在俄罗斯的萨哈林岛 (库页岛 )上应有少量阿伊努人存在 ,只不过在人口统计资料中没有显示出来。因此 ,俄罗斯北方小民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北方小民族 ,对它们的研究也因其颇具代表性而尤显重要。而且这些北方小民族中有些是跨界民族 :萨米人 (瑞典、挪威、芬兰 )、爱斯基摩人 (即因纽特人 ,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格…  相似文献   

5.
武汉地处华中腹地,南北交汇、连贯东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各民族文化在此交融,逐渐形成了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大都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少数民族同胞流入武汉,不同民族间的人员交往、文化交流、观念碰撞为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欧洲地区北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居住着26个小民族,人口总数为15.8万人(据1979年人口普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民族开发了辽阔的土地,创造了独特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证明了人类能够在北方极端异常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在革命前的俄国,这些民族是最落后最受压制的民族。革命胜利以后,他们依靠苏联国内俄罗斯民族和其他民族工人阶级的帮助,在短期间内就从上古时期发展到现今的时代,直接从父权氏族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本杂志已发表一系列有关小民族的材料。现发表我社记者Г·德列莫娃的访问记,接受她访问的是苏联文化基金会所属保护和发展苏联小民族文化社会科学理事会主席、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Э·捷尼舍夫。捷尼舍夫对这个问题做了他自己的总结。当然不排除我们还将回过头来对此问题继续讨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在西伯利亚大地上,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着许多民族,他们中的大多数与中国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这些民族的概况,无疑将对中国各少数民族的综合研究是有益处的。 一、西伯利亚北方小民族 从乌拉尔山到太平洋的辽阔地区泛称西伯利亚,整个西伯利亚由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  相似文献   

9.
何群 《世界民族》2006,12(6):37-42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后,一个事实越来越为人们所瞩目,即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从事传统狩猎、采集、简单农业的无文字的小民族社会和文化比较简单的群体,亦即常被称为“原住民”、“土著人”、“原始人”中的部分群体,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其处境往往不佳。他们的社会遭遇到巨大的冲击,以致其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残存无几,甚至出现整个群体的灭绝。例如分布于美洲各国的印第安人的500多个支系,现有近半数的人口降到只剩下几千人甚至几十人。这些小民族目前的状况如何?它们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样的处境?它们的前途将会怎样?这是人类学界…  相似文献   

10.
新闻背景:冯万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民族小学校长,土生土长的苗族后裔,能说一口流利的苗语。从宣恩师范毕业后,他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10年前,他回到家乡——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成为该村民族小学的老师。十几年如一日,他坚守在教育第一线,坚持汉苗双语教学,传承苗族文化,搭建起民族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改革与北方小民族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最北方和西伯利亚,生活着人数非常稀少的民族(见表)。这就是:涅涅茨人(不超过3万);埃文克人、汉蒂人(总共2万多);埃文人、纳乃人、楚克奇人(从1万到1.6万);多尔甘人、科里亚克人、曼西人(从0.5万到1万);谢尔库普人、乌尔奇人、尼夫赫人、萨阿米人、乌德盖人、爱斯基摩人(从1.5千到4.5千);克特人、伊捷尔缅人、普查未统计的楚万人(从1千到1.5千);恩加纳桑人、尤卡吉尔人、托法拉尔人、阿留申人、涅吉达尔人、奥罗奇人(从500到900人);埃涅茨人、奥罗克人(从300到500人)。这是在起源方面与该地区相联系的本地居民。其中每一个都有自己古老的奇特文化和语言。  相似文献   

12.
苏联北方的二十六个小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一半以上的领土,处在辽阔的原始森林和冻土地带。这是我国最冷的地区。特别是在极圈地区,条件更为艰苦:一年当中,就有七到九个月处于暴风雪的严冬。每年这个季节,冻土带笼罩着极地的黑夜;可是,一到夏天,太阳又从不落到地平线以下。这一地区,对人类生活来说,条件是非常艰苦而困难的。但是,北方各小民族自古以来便开发了这一地区。他们通常包括各具经济、文化特征的26个民族,根据1959年调查,总共有128,000人左右。每个民族都保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为灿烂多姿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当今现代化语境下,由于森林、土地等传统生存根基的缺失和生计方式的根本性转型,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普遍面临着断层和消失的危境.如何保护好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小民族的处境,探讨了小民族对社会科学及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是在人类探讨自身历史、探讨自身方式和探讨自身问题诸方面,小民族为社会科学做出了贡献;二是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小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其破坏将导致人类发展的"特化".故此,唯将问题意识与人文关怀结合,社会科学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在现代化潮流的强力冲击下,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不少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被浸润、消解,甚至出现整个群体消失的情况.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何在? 小民族的前景如何? 这是人类学界多年来一直普遍关注并着力探索的问题.而鄂伦春族的文化变迁,无疑是一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包括一切有人迹地区的民族进化和民族转化过程不断发展的历史。这些过程的深度和强度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因素决定的。大民族和小民族集团的接触对民族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小民族集团往往渐渐成为正在形成的或已经形成的部族和民族的组成部分,并给它们溶合于其中的那个民族共同体的语言、人种类型、物质和精神文化以明显的影响。民族过程的进行,在古代和中世纪通常是缓慢的,在近代其速度加快,到现代则达到特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上游各民族的口头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它不但是黄河上游各民族长期融汇交流过程中提炼升华而成的思想文化的结晶,而且是各民族创造和生产新文化的动力和源泉。文章对黄河上游东乡族、保安族、土族、撒拉族、裕固族五个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和生存状况进行了梳理分类和调查分析,并提出在抢救和保护工作中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继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之后,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经国务院批准再次高规格的召开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高度重视,清晰地表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扶贫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族工作,还是一项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自治区的民族关系>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我国民族自治区的民族关系发展历程及其作用,总结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对完善我国民族自治区制度,促进民族自治区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与小民族文化遗产的弘扬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针对西北人数较少民族文化遗产在西部大开发中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西北各少数民族在西部地区这一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文资源,这些宝贵的资源不仅可以保护,而且可以开发和利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可以有所发展,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