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志远博士科学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民俗学,撰写出一部《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著。作者认为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民族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他从民族文化视角出发,系统、全面、深刻地探讨了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填补了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一项空白。这部著作对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和实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学术层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课程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特征,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实施空间.民族文化学科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隐性课程等多元化课程的开发与教育活动的展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生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回顾,发现相关研究尚存丰富和完善的空间,建议以多学科视角互补建构民族文化课程的理论基础,加强对国家课程中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关注,扩大研究者队伍及研究的民族和区域,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现实问题,将是我国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应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征表现为:重视"双基"训练,忽视个性化学习;重视逻辑思维培养,忽视感性素质开发;重视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忽视现实生存能力培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在文化自闭与文化迷失中曾出现了偏颇与失衡,又在文化开放与文化自觉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建构、发展与超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立在对民族课程文化认同与认知的基础上,在面对时代与社会剧烈变革的反思中,对世界其他民族优秀课程文化比较与借鉴中进行的主动探索、自主适应与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5.
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它不仅给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提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土化建构的理性选择;而且也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在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是缺乏专门指导民族教育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其二是缺乏灵活性的民族教育课程结构;其三是缺乏民族性的民族教育课程内容.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政策、资金、教育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才能实现.而应采取的基本对策主要有:确立多元文化共存的基本理念、确立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多元文化课程的内容进行统整、构建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基本模式、确立有效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以及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多元文化课程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政治”过程。从政治视角观之,多元权力推动改革并通过改革而实现;从文化视角观之,课程改革是多元教育观的竞相登场并相互角逐的过程;从经济视角看,课程改革是文化资本的再分配过程。课程改革是由具有特定教育价值观的权力主体所推动,围绕文化资本的重新分配,实现权力的再生产、知识的阶层化以及利益的再分配。课程改革是知识、权力和利益共生的过程。如果课程改革缺少制度来规约和调整其中的权力关系、价值关系以及利益关系,那么就会造成权力的压制、文化的霸权以及利益的失衡,这不利于课程改革的合理开展,因此课程改革需要走向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课程定义视角多样、类别多维,这为课程理论带来丰富的同时,也为课程实践带来困惑甚至混乱.对课程定义的指摘缘于课程属概念的不清与外延的模糊.基于文化研究的视角认为,课程的属概念是文化,其外延包括课程文本、课程主体与课程实践.课程具有实践品性,表现为:课程具有文化工具性;课程具有文化本体性;课程与文化具有相互建构性.厘清课程概念,从文化视角解析课程实践品性是课程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对象,而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则是人们研究课程的基本理论视角。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课程的研究主要在哲学与心理学基础上进行,社会学视野中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课程改革的争议此起彼伏,这与人们对学校课程的不同认识有关。论文从社会学视角对课程的来源、课程的决定、课程的落实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有助于大家重新省思自己对学校课程的看法,并建构出对学校课程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课程失衡: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程的多元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文化的失衡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的发展具有种种不利的影响。笔者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分析了民族地区部分农村民族学校的课程文化失衡现象,阐述了其各种表现与影响,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文化适切性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少数民族教育诸多的特殊性。本文着眼于少数民族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其语言特点、民族文化意识特征以及心理定势趋向进行了分析,进而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三个方面,对少数民族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民族院校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对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想,并对所提设想的依据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互动与整舍是多元文化存在的方式之一。多元文化的互动从宏观层次上看,表现为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但将视角转向微观,民族地区文化互动则依赖于民族成员的个人行为选择。民族成员所处的日常情境因素与其个人意念相结合,所形成的实践感决定着民族成员跨族籍的实践行为选择,这种新的实践行为则构成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互动的微观动因。  相似文献   

12.
综合课程研究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文章从主体建构的视角,探析了教育专家、教师、学生及相关教育人员在综合课程中的定位及其主体作用。主体建构作为基础教育综合课程改革研究的新视点,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的统一,在教育专家、教师、学生、相关教育人员之间建起了一种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循环网络,从而有效地保障了综合课程理念完整意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进行的第八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承担提高全民审美文化素养任务的美术课也在进行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涉及到教育观念上的改变,同时也涉及到操作技术层面上的调整与创新.如何适应基础教育中美术课程的改革,这自然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学中应当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其中,地方课程强调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回族民俗文化既是宁夏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又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独具民族特征的文化资源,将其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视野。思考和构建一种较为合理的区域和地方课程方案,不仅有利于回族民俗文化的选择、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也有利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教育形式。这一课程精选回族的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四个专题的内容,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历、感悟、体验、反思的过程中发展探究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发展热爱本土,建设本土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将各民族文化精华融入学校现有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使各民族文化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适应能力.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具有课程文化多元性、平等性、统整性、创生性等基本特征,是进行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应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经之途,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我国教育改革中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刊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重视对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列用.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切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沿着更适合素质教育的方向获得超越性发展;也可以卓有成效地保存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作者呼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要有大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7.
课程文化的实质,是课程文化最根本、最深层、最终极的规定性.以往的研究侧重从课程的角度或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课程文化的内涵,应该说这是理解课程文化内涵的一种视角.本文从课程与文化两个概念的共同属性来把握课程文化的内涵.它是主体发展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关系着中国素质教育的成败.然而,如何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涉及到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笔者基于这些问题,从什么( what)、谁(who)、在什么环境下(where)、什么时间(when)以及为什么(why)这几个特殊疑问词入手,阐述了课程改革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并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从课程改革的模式、教师自主和教师文化的提升、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估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课程资源开发,地方文化作为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具有非常重要的课程价值。探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有三个认识维度,即什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最有课程价值,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对谁最有价值,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课程有什么价值。而从其具体内涵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表现为促进学生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实现地方文化传承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高校课程教学评估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或改革的过程,评估目的从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转向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评估内容从课程实施过程等形式化问题转向了学习的结果、学生的变化和收获、师生发展状态等实质性问题;评估功能从奖惩性转向发展性;评估方法从单纯的量化走向量质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