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美国内战时期的美俄外交董继民美国内战时期的美俄外交是美俄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但国外史学界对此问题的看法并非一致。林肯政府的国务卿B·西华德当时就写道:“俄国早就成为我们的朋友,至今仍然未变。”①前苏联学者M·M·马尔金只强调友好的一面,回避矛盾的一...  相似文献   

2.
内战期间,大量逃奴及获得自由的数百万黑人无以为生。起初,是联邦军队、民间团体及慈善组织采取种种措施帮助他们生存。军队及民间力量的不足促使联邦政府承担起解决黑人生活问题的责任,国会对建立自由民局的必要性、合宪性等问题进行了辩论,支持建立者获得微弱优势,最终建立起统一的帮助自由民、难民重建社会生活与生产秩序的联邦机构自由民局。它的创建是美国福利制度发展史上的突破,预示了联邦制下权力布局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美国内战期间,在面临严重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林肯政府力图阻止英法列强承认南部同盟,对南部同盟进行封锁,杜绝物资流入南方,并阻止英法为南部同盟制造军舰,变相干涉美国内战;为了获得世界人民的同情,还颁布了《解放奴隶宣言》。这些反干涉措施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林肯政府贏得了内战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4.
美国内战(1861—1865年)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内战的结果,废除了南方的奴隶制度,使美国进入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对于美国史上这次重大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的真正原因,在国外史学界,特别是美国史学界,发表了许多专著和论文。有的认为,“内战首先是由社会的、道德的政治力量,而不是经济力量引起的。”有的认为,“内战是过度的民主所引起的,由于过度民主,所以产生了分裂的倾向。”还有的认为,  相似文献   

5.
6.
在美国内战中.林肯究竟是为了废除奴隶制而战,还是为了国家统一而战.史学界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文章认为林肯在领导美国内战期间,虽然一直在考虑废除奴隶制度.但何时废除,终究是以维护联邦国家的统一为终极目标,奴隶制问题始终是服从并服务于维护国家统一这一主题的。林肯是为了联邦国家的统一而战,废除奴隶制只是他实现国家统一的一种手段而已。  相似文献   

7.
1861年—1865年的美国内战,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然而,在国内史学界,对美国内战起因的研究,专文仅只两三篇。它们也着重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即从发展了的生产力要求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不注意解决如既然南部奴隶制已成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为何内战是由南部奴隶主挑起,而不是由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发动这样重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石剑峰 《今日南国》2014,(12):21-21
这些年,太平天国研究并非国内史学界的热点,而如何为太平天国定性,在国内史学界至今争议仍然很大——到底是农民起义、革命还是叛乱?但在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学界,太平天国突然成了一个热点,过去两年,两个视角新颖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版,巧合的是,两位作者都是中国史研究专家史景迁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加利福尼亚是美国西部一个大州。美国内战爆发时,加州支持联邦,它的大多数人民也是忠于联邦的。但是,加州地处西部边陲,地位孤立,人口构成也较复杂,有其不同于联邦其它部分的利益,所以在内战开始时,加州出现一个主张脱离联邦,创立一个“太平洋共和国”的独立运动。但到1861年秋季,这一独立运动在加州多数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下,日趋沉寂。此后,尽管加州仍有少数报纸发表诽谤林肯总统的激烈言论,先后发生过几起反对联邦政府的阴谋活动,但在效忠派影响日益扩大形势下,他们已掀不起什么浪头。在联邦政府支持下,加州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它与联邦的关系也得到了巩固。  相似文献   

10.
美国和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是盟国,现在都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在现代它们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但在近代两国关系则长期不睦,不时出现严重对立的局面。这不仅因为英国习惯用殖民主义的眼光卑视美国,因为英国在1812年美英战争和后来的美国内战中妄图卷土重来重建殖民统治,更主要是因为许多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其中主要有边界问题、贸易问题和渔业问题,还有19世纪八、九十年代争夺拉丁美洲的问题。近代美英关系的转变,就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它从美国独立之后直到19世纪末,历时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美国1787丰宪法与南北战争爆发之间的关系,认为美国独立战争不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革命,因为在此之后产生的宪法中保留了蓄奴制,且未明确联邦权力与州权的关系;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保护财产权,基本精神是相互妥协。19世纪上半期南北双方的斗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两种不同经济形态的冲突,但常常具体表现为对宪法的不同解释。南方脱离联邦是维护蓄奴制与州权主义的必然结果,而南北战争则用武力的方式确立了民主制、自由雇佣劳动制及联邦不容分裂这三条美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新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一百多年以前,美国历史上经历过一次奴隶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大决战(1861—1865年)。资产阶级的政治家、联邦共和国总统——林肯,领导美国北部军民,历经四年奋战,终于粉碎了南部奴隶主的叛乱,解放了黑人,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联邦的统一,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而林肯成为美国历史上的功臣,与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运动作了概述。(1)扼要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田原则的形成过程。(2) 介绍了各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步骤、方法,讲了土地革命开展起来后广大农民积极性高涨的情况。(3) 指出,这个时期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的特点是:第一,出现反复的问题多,党内的争论比较大;第二,侵犯中农利益、过重打击富农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中共提出了一套开展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第四,这时的土地革命是和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同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15.
越南战争是美国在冷战时期遇到的最严峻的军事考验之一。为了使这场战争国际化,美国强烈要求其最重要的盟友———英国向越南派兵。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英国拒绝了美国的出兵要求,采取了与美国相悖的脱离政策,并坚持谈判解决越南问题的立场。美英在越南战争问题上的分歧给美英“特殊关系”蒙上了阴影,以至于有学者将约翰逊-威尔逊时期称为美英关系史上“几乎忘记了友谊”的“贫瘠年代”。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传统观点认为,美国内战前期北方失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林肯政府不肯采取解放奴隶的措施。本文通过对内战爆发前后的国内外形势作全面、客观的分析,指出,美国内战前期北军的失利,一方面是因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同联邦政府的主观努力不足有关。北方的败局决非某个英雄人物所能立刻扭转;林肯政府出于种种考虑,不过早地解决奴隶制问题非但不是北方失利的根源,反之,却避免了北方更大的失败,是无可指责的;把北方的失利归咎于林肯政府不肯解放奴隶是片面的,也不符合客观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内战史是美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国内研究内战史者与日俱增,新成果不断涌现,观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一、对林肯的评价问题美国内战史研究中的争论大多是围绕着评价林肯展开的。1982年《世界历史》曾对此作过讨论。认为林肯是废奴派的代表者霍光汉和郭宁林等认为。林肯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废奴主义者,他的废奴思想与立场是一贯的。王洪慈则认为:林肯的废奴主义“思想有一个演变过程”。黄绍湘与毕中杰则认为林肯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不是废奴派,他之所以采取废奴措施,是在国内外的压力下做出的,为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学者对美国早期历史中的内战性质问题即形成了一种"定论",认为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本文从南方种植园的经济性质、南北方的社会制度、人民群众在内战中的作用,以及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对美国内战性质的评述诸角度,重新思考了这场内战的性质,认为美国内战本质上不属于针对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资产阶级革命,而属于北方工业资本家集团与南方种植园资本家集团之间围绕自由雇佣劳动制问题发生的暴力冲突,是美国资产阶级内部两大利益集团在生产方式上的一次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9.
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自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继则又发动了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时,中国共产党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对外政策,把英美帝国主义与日本帝国主义加以严格的区别,而且还积极地致力于建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尤其是把美国视为这个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在1936年与著名作家斯诺的一次谈话中就指出:“我们认为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对中国是有远见的,形势注定美国政府要对中国和日本的未来起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希望并且相信,他们将同中国人民结成统一战线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底还在长江  相似文献   

20.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朝关系陷入了紧张状态,美国对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实行了全面遏制政策。但到了尼克松时期,面对当时美国深陷越战和美苏对峙,国力相对衰弱的状况,尼克松政府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开始大规模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对朝政策作为尼克松政府对亚洲政策的一部分,也经历了一个相对缓和的阶段。尼克松时期美朝关系的相对缓和,对美国、朝鲜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均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