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民摄影"是自媒体时代的产物,具有摄影主体的全民化、摄影条件的现代化、影像传播的自主化、审美趣味的潮流化等基本特征。"全民摄影"体现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引发人们思考:如何提高大众摄影的艺术素养?如何恪守摄影活动的伦理道德?怎样引导大众摄影的审美趣味?怎样培养大众摄影的社会责任?怎样提高摄影教育的水平与效果?引领"全民摄影"走上健康轨道,需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用法律手段规范摄影创作与影像传播;提高艺术教育的社会化比例,增强大众摄影者的专业修养;开展形式多样的摄影活动,引导"全民摄影"活动良性发展;争取社会力量支持,褒奖优秀摄影作品,开展健康的摄影活动,培养更多的优秀摄影家。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媒体出现的数十年间,出现了大量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大量新媒体艺术形态。当代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不仅解构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解构了以往艺术作品的存在形式,而且颠覆了以往的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审美阐释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与审美实践,使审美情境、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与审美心理、审美创造、审美接受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于传统电影而言,"真实性"是重要的美学范畴,电影的发生与发展表明,构成传统电影美学基础的真实性概念具有多重内涵,但数字技术带来的电影影像特性和叙事策略变化,使得电影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当前数字电影创作弊端的根源在于将工具理性目的化和价值化,而数字技术本身从创作动机、原则和艺术表现力来看,都并不意味着电影真实性的消解,在充分的主体性创造下反而能够展现更加丰富的艺术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国内外逐渐递增的社会商业力量以画廊、基金会等形式投资到当代艺术领域。随着资本的大量介入与媒体的高度参与,艺术家的价值取向随着职业意识的变化逐渐发生着市场化的转型,然而过多地依赖于商业、传媒等外部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已对当代艺术自身的"前卫性"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转型环境下,当代青年艺术家的主体性建构对保持当代艺术与自身的"前卫性"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青年艺术家对自身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自主性的审视,是当代青年艺术家主体性建构的最为基本的"前卫性"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如今的视网膜与大众传媒时代,随着精英艺术向大众艺术的转向,当代艺术已成为符号运作的场域.本文主要从符号学角度出发,结合符号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传播学及现象学等跨学科知识,探讨艺术符号与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对当代艺术的符号化的成因和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对艺术的符号化特征进行归纳,对当代艺术符号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对艺术家如何正确认识符号和运用符号、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并形成独立的艺术面貌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如今的视网膜与大众传媒时代,随着精英艺术向大众艺术的转向,当代艺术已成为符号运作的场域.本文主要从符号学角度出发,结合符号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传播学及现象学等跨学科知识,探讨艺术符号与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对当代艺术的符号化的成因和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对艺术的符号化特征进行归纳,对当代艺术符号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对艺术家如何正确认识符号和运用符号、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并形成独立的艺术面貌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卢文超 《学术月刊》2023,(10):117-124
当代艺术创作越来越强调对社会的介入,其采用社会学方法探究社会学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学转向。在此过程中,艺术家成为社会塑造者,变得越来越像社会学家;他们的作品形态转变成以项目和计划为主;他们依据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创作。尽管当代艺术创作的社会学转向明显,但艺术家的独特地位却无法被社会学家所取代,因为他们致力于探索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契合。这给我们带来启示:艺术家可以广泛汲取社会学的观念资源,将此与自身对形式的精深把握相结合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媒介时代,当人手一部照相机时,何为真正的摄影就受到了认真的追问。照相机不再是稀有之物,人人可以自娱,肖像摄影作为最传统的拍摄方式,拒绝了新图式和视觉冲击力的诱惑,成为精神化身。肖像创作的实践过程、拍摄手法、作品立意、文本解读、影像价值,甚至气质都可以在视觉人类学中找到踪迹,借助视觉人类学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特性,可以把肖像摄影放在更宽广的学术空间审视。  相似文献   

9.
曹扬 《社会科学家》2005,(4):125-127
摄影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形成互惠互利关系的基础,而在旅游目的地举办摄影节就是达到这种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摄影节不单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旅游节事的一种.一方面,摄影节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展示、交流、交易的平台;另一方面,摄影节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摄影节本身既参与了举办地的形象塑造,也是其形象传播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例,对摄影节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数字技术以及技术修辞背景下各种现代艺术观念和先进的输入方式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艺术生产的基本"生产力","比特(bit)"化的数据流动并将继续挑战传统的艺术存在方式.适应这一现实语境,当下的艺术生产一改往日的纸笔式线性写作模式,以光电式键盘敲击、手写输入、光学扫描和语音识别方式介入现代多媒体虚拟性赛博书写空间,从而给后技术时代的艺术生产带来了真真切切的便利和实惠,并有力地促进了艺术生产的创新机制和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对先锋派的理论批评中,本雅明把马克思主义和感官知觉联系起来,发展出一种具有独特先锋意义的“艺术的政治化”批评模型.本雅明肯定了先锋派的形式革新及其颠覆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力量,但是他认为先锋派未能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因此如何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如何积聚集体的革命能量成为本雅明先锋派理论批评的主题.本雅明提出艺术家在现代文化生产中必须努力革新媒介形式和技巧,以消除艺术家和无产者大众之间的界限.他试图说明艺术家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如何定位自身实际成为艺术政治化的关键问题.本雅明强调现代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媒介形式,而且改变了无产者大众的感知,因此艺术的政治化意味着艺术必须满足大众感知的需要,改变大众的感知和接受态度,从而生产出革命的大众.  相似文献   

12.
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技术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地位.本雅明认为,技术发展导致艺术生产、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得艺术的存在形式和价值结构随之发生演变,从而改变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并使作者和欣赏者成为"合作者",因此发挥了技术的"进步"作用.尽管这一观点受到阿多尔诺等人的批判,但是,对于当前的艺术和大众文化研究,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摄影教学如何应对数字化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影作为大学新闻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已有四十余年时间.由于传统模式的影响,摄影教学的滞后状况显著存在,创新势在必行.摄影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段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面对数字化革命的挑战,只有突破传统模式,以数字技术、艺术鉴赏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为主,我们的摄影教学才能与时俱进,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摄影人才.  相似文献   

14.
水墨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传统艺术,传统艺术的最高美学境界是"自然",但是艺术从未在本质的意义上达到真正的自然之境,因为一切艺术毕竟都是人为的创造。中国当代艺术的理念来自西方,它未来的生命力必须同时依赖于对中国传统的承传与再融合、再创造。当代艺术家赵红尘发明的"次方水墨"即着力于此,其要义在于通过宣纸的叠加,利用"水"的渗透力,一次性创造N张作品,既提供了一种解决自然与人为矛盾的方案,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艺术终结"的争论启发我们寻找和构建新的理论范式来阐释和指导现代艺术实践的发展.从技术的角度入手,不失为构建现代艺术理论的一个有效途径.自20世纪始,由技术催生的艺术不但日益成为主流艺术形态,而且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绘画、文学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更进一步,技术复制艺术从物性特征、可装配性、复制等多个角度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从内部重塑了当代艺术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灵韵”这一概念是瓦尔特·本雅明独创的艺术理念,在其艺术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对灵韵与摄影关系的思考,在不同的文本中也呈现出不一样的关系内涵。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从摄影的技术特征出发,认为摄影破坏了传统艺术的原真性和距离感,从而导致灵韵的消逝。然而,在《摄影小史》中,本雅明从将摄影视为独立艺术媒介的角度,通过分析观者与被摄者目光相遇过程中的惊诧体验,展示了灵韵如何从摄影中回归,这种灵韵体验成为过去与现在、观者与被摄者交流的纽带。这一观点在本雅明的其他文本,乃至罗兰·巴特的摄影理论那里都得到了呼应。文章通过重新审视本雅明的摄影理论,着重探讨本雅明关于摄影与灵韵关系,一方面拓展了本雅明“灵韵”的理论内涵,丰富对本雅明复杂身份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理解摄影媒介提供一个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一、数码摄影让图片新闻脱胎换骨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计算机科技以及与之相依存的IT产业的迅猛发展 ,推动了新闻摄影的技术革命 ,使图片新闻报道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 ,并在新闻摄影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信息时代的新闻摄影来说 ,它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数字化。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数码相机和数字化图片传输手段的运用 ,使得新闻图片的传输和处理速度大为加快 ,新闻图片内容的鲜活度大大提高 ,使得过去报纸可欲而不可得的新闻视觉传播得到飞跃发展。这为报纸的图片报道大显身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闻摄影…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古以来特别重视艺术的文化性质和功用,形成"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等艺术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在近现代以来民族救亡运动中被不断强化;建国以来,艺术沿"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路线演进,艺术文化研究确立了新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文化学成为艺术学学科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艺术文化学显现出一定特色,其研究取向可概括为:立足当代艺术前沿,打通古今艺术文化承续纵轴;以"眼界向下"的勇气,接纳大众文化艺术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以国际视野,吸收借鉴西方艺术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虽然摄影艺术具有显著的西方特质,但民族化是摄影艺术在中国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艺术规律与审美法则的必然要求.中国摄影艺术民族化形成了自觉的诉求,取得许多技法创新,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摄影理论,但也有摄影主体性缺失、忽视摄影艺术特点、存在二元对立思维等不足之处.只有坚持摄影主体性、尊重摄影艺术规律、加强理论研究、反映现实生活、不断创新,才能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质的民族摄影艺术.  相似文献   

20.
试论设计艺术的格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鲁 《中州学刊》2005,(4):247-249
中国传统艺术对于艺术家的人品学养有极高的要求,有所谓"书画清高,首重人品"的标准.这些内在的品质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气象,一种品格,一种格调.格调与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不尽相同.风格主要是指精神物化的形式,而格调则是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折射出来的人品、人格、情趣与道德、修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格调同样受到的人们普遍关注.强调格调存在的意义,在于唤起设计师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对于设计的影响,倡导艺术设计回归人文传统,走出技术与手法的误区,突出设计师精神的介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