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超 《经营管理者》2001,(11):10-11
“一股独大”问题被视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大顽症,正当政府部门为解决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另一种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苗头——家族性高比例持股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根源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行为机理的分析,本文认为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是造成国有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的根本原因。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减持国有股、完善股权结构,进而改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清欠大股东占款,遏制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行为的再发生,实现上市公司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何廷玲 《管理世界》2005,(12):148-149,169
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由于还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并且不能上市流通、中小投资者消极对待公司治理等问题,所以,养老基金入市对于稳定我国的资本市场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探讨养老基金在改善我国公司治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对策及所发挥的作用。(一)目前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密切的联系。股权过分分散或过分集中都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如果股权过分分散,所有股东都怀着"搭便车"的心态,对公司经营状况不问不管,对经理层的监督也变得软弱无力。另…  相似文献   

4.
委托—代理制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证券市场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上市公司经营形势整体逐年下降,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畸形股权结构仍没解决,内部主导型董事会占主体及大股东的内部控制导致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外部接管市场虽有初步发展,还存在制度方面的限制。针对上市公司诸多的治理缺陷,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当务之急是减持国有股,积极推进独立董事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外部市场约束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使并购主体多元化,并购行为市场化,最终实现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李靖 《决策探索》2005,(7):65-66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主要问题表现为:第一.在股权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完全解决“一股独占、一股独大”的问题。第二,上市公司经理班子与董事会高度重合,从而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第三,作为上市公司重要资金来源的债权人如商业银行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较小。第四,我国多数上市公司的薪酬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起到足够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博弈论的均衡股权结构治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比较高的前提条件下,人们认为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集中股权结构是治理问题存在的根源,建立均衡的股权结构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本文引入多个大股东均衡治理模型,进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建模和分析,分析的结论是:在目前的公司治理环境、传统文化背景条件下,均衡的股权结构的治理模式未必优于"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治理模式。治理结果取决于大股东之间相互博弈过程中的策略选择,而这些股东之间的策略选择与公司治理环境、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有关。最后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股权制衡与企业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企业生命周期作为约束条件纳入股权制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分析。在划分上市公司企业生命周期和最终控制人性质的基础上,匹配2004-2006年符合股权制衡与一股独大条件的对应样本,考察股权制衡和一股独大的股权安排模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处于成熟期时,股权制衡的上市公司企业价值显著高于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由于未获得成熟期的民营企业样本,因此成熟期最终控制人性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差异无法验证。处于成长期时,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企业价值均值高于股权制衡的上市公司企业价值,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而且在成长期最终控制人性质并未显著影响制衡与否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2005年以来的股权分置改革逐渐改变了我国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和流通股比例偏小等特点.然而,衡量股权分置改革能否有效首先要明确我国公司股权结构与多元化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深、沪两市证券交易所海南板块22家公司2004-2008年的横截面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多元化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多元化投资之前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家产权高度分散企业出现的 “ 丑闻”、转轨经济国家私有化的消极影响和我国股份制改革未能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实践证明,产权私有化不是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灵丹妙药”,国有股减持不合时宜。为验证该结论,本文以深沪两市 2001年综合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国有股、流通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有股、流通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曲线关系,且它们与公司绩效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国有股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负影响不显著,流通股的负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与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上市公司以“一股独大”、“股权分置”、“同股不同权”等为特征的股权结构向来被认为是造成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以及证券市场众多弊疾的根本原因,并成为目前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依据。但我们认为,在股权结构选择的问题上,应该以股权结构能否促进上市公司效率水平的提高为标准,毕竟作为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上市公司的效率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效率的高低。本文从股权集中和股权制衡两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技术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以及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技术效率以及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显著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显著负相关,而与技术效率水平提高的相关性却并不显著。这说明,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和较高的持股比例会激发控股股东的“支持行为”,其“掏空行为”并不严重,而大股东之间的制衡则往往成为企业效率提高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刘磊  刘益  黄燕 《管理世界》2004,(6):97-105,112
国有企业的治理失效直接导致企业内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本文通过对300多家国有企业调研数据的分析,根据国有股比例、经营者选择及冗员间关系的经验证据提出问题,探讨了国有企业治理失效的原因。本文认为,“一股独大”并不能成为国有企业治理失效的关键解释变量,更为有效的解释变量是国有产权职能行使的有效性,而目前我国国有产权外部治理的残缺则导致了产权职能行使的失效。这一结论具有明显的政策意义,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朱达 《经营与管理》2011,(12):42-43
近年来,因内部控制缺失所导致的企业倒闭的数量逐渐增加。其原因,一是原国有企业通过改组上市后,国有股“一股独大”,董事会完全被国有股东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完全掌握在国有股东手上,董事会形同虚设;二是民营企业上市后,原有家族企业的弊端导致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被侵犯。从四川长虹巨额欠款、中航油巨额亏损等典型案例看,  相似文献   

13.
管理均衡论     
“局”,是博弈论最基本的概念,从博弈论的视角看,大到一个世界,小到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由若干利益主体参与博弈的局,每一个“局中人”都在制订对付对手的行动方案,都在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局面的出现。进一步看,局的存在是以所有局中人的相互均衡为前提条件的。任何一个局的管理,都不能一边倒,都必须维持局中人之间的适度均衡。国有股“一股独大”为什么会有弊病?就是因为它不符合均衡法则,它导致上市公司几乎感受不到来自所有者的约束力,使得流通股的股东用手投票也好,用脚投票也罢,一切监控统统无效;而与此同时,作为大股东的…  相似文献   

14.
内部人员控制问题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尤其在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更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内部人员控制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对市场经济秩序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等都有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对基于内部人员控制视角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企业并购的不断深化,MBO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悄然兴起。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管理者虚位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就我国上市公司实施MBO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指出MBO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6,自引:3,他引:76  
本文根据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环境 ,设置了公司治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并建立公司治理指数评价模型。在对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 ,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质量的关键因素 ,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良好的公司治理将使公司在未来具有较高的财务安全性、有利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 ,投资者愿意为治理状况好的公司支付溢价;控股股东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董事会治理状况尚有待改善 ,董事会参与战略决策的功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监事会治理水平对公司治理绩效并没有显著影响;我国经理层治理的总体水平较低 ,激励约束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公司治理水平对信息披露质量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1年到2003年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股权结构特征对审计师变更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审计师发生变更行为的概率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2)上一年度“不清洁”审计意见的严厉程度越高.审计师发生变更行为的可能性也越大:(3)其它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差距的减少.大股东之间相互制衡能力的增强会显著降低审计师发生变更行为的可能性。这些发现为改“一股独大”为“多股同大”,增加大股东相互制衡能力来改善独立审计执业环境。保证其监督机制作用的改革思路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8.
赵清 《领导文萃》2012,(3):73-76
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独立董事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在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其目的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防止一股独大。通俗来讲,独立董事就是不在公司任职、不参与具体事务、没有公司股票,却能为公  相似文献   

19.
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于2002年初筹划在常州市和杨中市建设生产能力为840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项目,2003年6月开始施工。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越权将投资高达105.9亿元的项目分拆为22个审批,违规审批土地6514亩,违规组织实施征地拆迁,对企业违法行为监管不力。4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责成江苏省和有关部门对铁本公司违规建设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铁本事件”中银企关系被扭曲1.国有专业银行还没有完全实现股份制改造,国有股“一股独大”导致政企不分、所有者虚位、银行治理机制失灵。因此,银…  相似文献   

20.
国有股减持中的代理冲突、股权价值与路径依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国有股减持中政府、公众投资者和承销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没有形成“多赢”的局面 ,实际上是国有股减持涉及的代理关系中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冲突的表现。其根源在于公众投资者在现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中对股权价值的低水平预期。由于国有股东不会轻易放弃其私有收益 ,使得国有股减持中存在着路径依赖 ,所以 ,在现行的减持方案下国有股出售受阻 ,就谈不上国有股减持有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证券市场功能效率的意义。要达到现行《减持办法》中确定的国有股减持目标 ,必须在政府与公众投资者之间实现激励相容。这实际上是要政府“让利”于投资者 ,打破目前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路径依赖 ,从证券市场功能完善、健康发展以及由之实现的国民经济战略调整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