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9月18日,宁夏吴忠市盐池县盐中高速公路工地,发现了全国罕见的黄金稀世珍贵文物:三件隋朝末年的黄金雕刻浇铸"方奇"。据笔者考证,此方奇是隋末向海明起义的物证,具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既是隋末农民起义的又一例证,其所反映的冶炼雕刻水平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工艺史和绘画雕刻艺术史的绝好材料。  相似文献   

2.
每一种新原素的发现使科学、社会前进一步,同样一种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也会给工艺美术增加一个新品种。如雕刻工艺品种的木雕,就有红木雕刻,东阳木雕、黄阳木雕、金木雕、鸟木雕、白木雕、樟木雕、树根雕等。由素材的冲动到形式的冲动,这是工艺  相似文献   

3.
藉由妈祖神像雕刻的外在形式特征,作内涵深入的探索。莆田妈祖神像的艺术性在于它具象地承载了妈祖精神美学,而且比较完整地反映出各个时期妈祖形象的审美观,秉承了我国传统造像艺术传统,又融入地区精湛的雕刻工艺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莆田神像雕刻工艺的发展水平,真实记载了莆田民众的审美文化和艺术追求,成为莆田妈祖信仰文化中重要的艺术文化资产。  相似文献   

4.
佛塔由印度东渐到中国,在传播、演变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北魏时期得到发展,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重要雕刻题材。楼阁式佛塔在云冈中、晚期洞窟中普及而盛行,是一座座完整的北魏楼阁式木塔模型的再现,真实地反映出北魏时期建筑的时代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北魏造塔技术的传统因素与外来因素,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5.
夹缬是一种拥有民间传统工艺的纺织品,亦是最古老的一种印染技术。夹缬特殊的生产工艺和用材用料使它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特性。夹缬图纹中的形状、表现形式等揭示了其图纹中内在的视知觉意象,反映了以中国"天人感应"与"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宗法伦理、图腾崇拜和民俗信仰的文化内涵。夹缬图纹的象征意义具有独有的社会价值:在设计夹缬图纹时,当代工匠以永嘉昆曲与温州婚嫁习俗为元素进行创作,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习俗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夹缬繁复精细的雕刻过程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夹缬中的靛花是由板蓝根和青黛组成,其无色素融合符合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环保理念与加工产品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正3月12日,由两岸木雕大师共同完成的红木雕刻《富春山居图》在台湾苗栗县三义木雕博物馆展出,成为两岸文艺交流界的一大盛事。《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兰亭",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作之一。300多年前被焚烧为两段,前一段《剩山图》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后一段《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分藏于海峡两岸60余年。  相似文献   

7.
五代十国的动荡,使交趾获得了摆脱中国千余年郡县统治的机会.丁部领于公元968年建立了大瞿越国.北宋早期,越南经历丁朝、黎朝和李朝三个朝代的更替.在越南王朝的更迭过程中,宋朝统治者不断调整对越政策.宋朝这种变化集中反映在作为宗藩关系核心内容的册封和朝贡两个方面在属于政治范畴的册封上,宋朝对越南统治者尤其是新篡立王朝统治者的请封经历了由不愿接受到被迫接受再到主动接受的动态过程;而在对待属于经济范畴的朝贡时,宋朝对越方的积极朝贡反而出现了由欣然接受到不胜其烦再到屡屡"却贡"的过程.在对待越南请封和朝贡问题上,宋朝完全相反的态度变化,恰恰反映出宋朝处理宗藩关系的理性转变.随着重新将越南置于郡县统治这一理想的破灭,宋朝逐步转向采取和平务实的政策,从而保证了宋越关系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6,(6):122-123
<正>一、卢村木雕楼的艺术特色卢村木雕楼建造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约180年,共由四座楼院组成,又被称为"七家里民居群",系大商人卢帮燮所建。在木雕楼中以志诚堂木雕艺术最为精湛,其余的志远堂、思成堂和玻璃厅也颇具特色。(一)吸取了江南东阳木雕工艺多层刻画、雕工细腻的特点卢村木雕楼的雕刻工艺风格源于东阳,其在建筑和家具装饰上应用颇多,形成系统的雕刻技艺方式和完善的艺术风格。多层刻画、雕琢细腻是江南东阳木雕工艺  相似文献   

9.
牛汉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长达60余年,至今仍未间断。作为"七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与该流派之间出现了由游离到紧密联结直至发展超越的关系。笔者试图以牛汉诗歌美学风格的变化为切入点,对"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在审美品格、思想文化渊源、诗艺特点等方面进行历时性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研究涉农问题,在不同的阶段运用相应的策略灵活处理涉农问题。党对涉农问题的认识,由"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到"农业为工业发展服务",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再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变化,经历了从强调阶级、部门、制度再到人的过程,关注点由物到人、由群体到个体,反映了由革命战争到和平发展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展示了我党对涉农问题的认识随着实践变化而不断深化、不断成熟的过程,反映了党善于运用辩证法,坚持实践观、群众观、真理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