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字的正义和小字的正义是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二卷中针对正义的探讨程序所提出来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构成了柏拉图整个正义论证的基础.但是,也正是针对这一基础,人们产生了种种争议.本文即是就这个问题的一个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在下面的讨论中,我试图首先表明柏拉图不是不假思索地就设定了两者之间的一致关系,然后又贸然地按此关系来进行正义的研究的,相反,柏拉图对这种一致关系的性质是有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和清楚的回答的.在阐明这一点之后,本文试图表明大字的正义和小字的正义对于柏拉图来说并不是一种在结构上的一致性,相反,它们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它们是同一个"正义的"秩序在城邦中和在个人灵魂中的体现.由此本文既回应了Sachs在1963年的"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谬误"一文中的观点,又回应了Williams在1973年的"柏拉图<理想国>中城邦和灵魂的类比"一文中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对柏拉图的这一论证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和评论.本文总的观点是,大字的正义和小字的正义只是一种抽象的社会秩序的反映,它是远离社会现实生活的,也就是说,它只能体现为一种内心平和的状态,这也就是所谓的"柏拉图式的正义",它具有浓厚的宗教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分别从城邦的正义和灵魂的正义两个方面来阐述正义本身。而对于为什么当且仅当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说清楚正义问题,柏拉图并没有给出恰当的解释。同时,柏拉图也从城邦的正义想当然地过渡到了灵魂的正义,并进行了类比,认为两者结构相似、各个部分能够一一对应。这在逻辑论证的有效性上是值得怀疑的。这种类比本身也有不少的问题,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就哲学的严谨性上可以说问题很大。另外这种类比过后也会出现一些"剩余",而这些在某些偏僻的角落里为柏拉图意识到了,但是却给忽略掉了。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正义论:论证设计与问题(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柏拉图正义论包括对一般正义论的破坏性的解构部分和柏拉图式正义论的建构性的论证部分,这种讨论正义的论证设计是一种具有完整环节的典型正义论模式,这种模式和其中的内容提出了有史以来关于正义主题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与研究“正义”的某种独特视角,但这种论证设计的内部细节也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正义论包括对一般正义论的破坏性的解构部分和柏拉图式正义论的建构性的论证部分,这种讨论正义的论证设计是一种具有完整环节的典型正义论模式,这种模式和其中的内容提出了有史以来关于正义主题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与研究“正义”的某种独特视角,但难免的是这种论证设计的内部细节也存在一些值得再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理想国》中城邦和灵魂的类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邦和灵魂的类比关系的论证构成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正义论证的一块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的正义论证的成立与否完全取决于其关于城邦和灵魂的类比关系能否成立.伯纳德·威廉姆斯发表于1973年的这篇文章即是针对这一类比关系所展开的深入的逻辑分析.在这篇文章中,威廉姆斯指出,正是在城邦和灵魂的类比上,柏拉图的论证存在着基本的逻辑混乱,他交替而不加区别地使用了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类比原则,即基于内涵的一致性的类比原则,以及基于整体和部分的一致性的类比原则,结果造成了他在关于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的论证上的种种自相矛盾.威廉姆斯细致地分析了柏拉图由于混用这两种不同的类比原则所带来的种种理论上的困难,从而将人们通常在阅读<理想国>时所感到的各类疑难以分析哲学的方式给予了清晰的表达.显然,威廉姆斯的这篇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论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分析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史研究方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代分配正义理论有两种辩护路径。第一种是从基础性的特定价值观念推导出具体的分配理论;第二种是从契约与程序引出分配原则,力图尽可能排除特定宗教、形而上学、道德价值观念对正义理论辩护的作用。通过对罗尔斯契约论的解析发现,第二种路径最终可以还原到第一种路径,这意味着契约程序路径的辩护效力被削弱了。本文试图论证,在正义理论的辩护上,诉诸程序的论证在道义上并不太可取,最终的辩护离不开特定价值观念。因而,对正义的辩护仍然依赖第一种路径。在理论上,该论证有助于局部理清当代分配正义及其牵涉的诸多纷争;在中国实践上,这有助于为中国当下分配制度的构建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选择与启示,提示我们应当营造更深厚的社会正义的土壤和共识,以化解收入分配改革的巨大阻力。为此,应当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诸多伦理、形而上学概念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构建出支撑当代中国社会分配理论的理论素材和公共文化。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关于正义的理论包括两方面:个人的正义和国家的正义。他对正义的论证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在内容上也具有合理性,但他理论上的整体主义、自然主义与现代民主社会要求存在明显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理想国》中已走出洞穴的哲人按照“正义”的要求重返“洞穴”是否牺牲了自身的利益,一直是柏拉图伦理学、政治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通常的看法是,哲人如去统治理想城邦,就必须牺牲一定程度的幸福,因为《理想国》规定最有价值、最有益的人类活动是沉思“相”,而哲人在从事“统治”这一实践活动的同时就无法沉思“相”或减少了对“相”的沉思。因此,统治与沉思相悖,这意味着,哲人为了沉思而放弃“正义”的要求会比他遵从“正义”的要求进行统治于己更有利。所以柏拉图关于哲人必须返回洞穴的论证实际上破坏了他对“正义有偿”的辩护。然而,实际上,对“正义”要求的遵循并不意味着对自我利益的放弃:柏拉图一方面强调哲人进行统治是以正义的活动来模仿“相”,而这种模仿“相”的方式在此情况下于爱正义的哲人而言远优于无视政治要求继续以沉思来模仿“相”的方式,另一方面又认为“政治正义”同“灵魂正义”一样,都是哲人幸福和自我利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哲人在根据“正义”的要求统治理想城邦时不仅没有牺牲自己的利益,反倒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已故当代新自由主义伦理学的领袖人物罗尔斯在伦理学方面的一大贡献是关于正义理论的契约论证明.罗尔斯主要是借助契约来证明自己的两个正义原则.本文对罗尔斯的契约论证明,尤其是对其理论核心的"原初状态"以及从原初状态推导出两个正义原则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的《理想国》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围绕着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柏拉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社会画卷。在柏拉图看来,国家正义就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和和谐。为了达到社会的统一和谐,实现国家的正义,柏拉图为他所构想的“理想国”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哲学家执政,另一个是整体主义原则。这两个原则构成了柏拉图和谐社会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