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梅堂 《西域研究》2003,(4):112-113
在近代史学家屠寄撰写《蒙兀儿史记》和柯劭忞撰写《新元史》的氏族表内,都记有畏兀儿名门望族——廉氏家族之世系。其中《蒙兀儿史记》之氏族表将廉阿年八哈和廉甫当作两人,把廉阿年八哈列于廉希宪之长子廉孚之子的名位上,把廉甫列于廉希宪之弟阿鲁浑海牙之次子,亦廉惠山海牙之弟,使廉甫成为廉孚的同辈人。《新元史》之表沿袭了《蒙兀儿史记》氏族表内廉阿年八哈为廉孚之子,仅将名下注:“浦江县答鲁合臣”改写为“浦江县达鲁花  相似文献   

2.
近读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陈祜传》,结合与之相关的碑刻、元人文集,发现三个问题需要订正,分别为:陈祜本人的名字当为陈祜;其祖陈忠号当为“茂行先生”;元宪宗丁巳年(1257年)间陈祜所访金季名士杨杲当为杨果。  相似文献   

3.
《元史·孟祺传》(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第3771页)载:“祺幼敏悟,善骑射,早知问学,侍父徙居东平。时严实修学校,招生徒,立考试法,祺就试,登上选,辟掌书记。”按:此文中的“严实”为“严忠济”之误。首先,孟祺到东平府学读书是在严实去世之后。(一)《遗山集·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载:严实“庚子(公元1240年)四月己亥,春秋五十有九,薨于私第之正寝”。可见,严实当卒于公元1240年。《元史·孟祺传》载:“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擢(孟祺为)太中大夫、浙东海右道提刑按察使,疾不赴。卒,年五十一。”据此可知,孟祺当生于公元1231年。严实去世时,…  相似文献   

4.
胡颖 《兰州学刊》2002,(6):96-96,F003
作者侯克中 ,《录鬼簿》(曹本 )著录 ,贾天一阁本略作《春风燕子楼》 ,简名《燕子楼》 ,《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俱题简名。关盼盼的故事屡见于笔记小说等诸书记载 ,较早的是《全唐诗》卷 4 38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 ,序曰 :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 ,善歌舞 ,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 ,游徐、泗间 ,张尚书宴予 ,酒酣 ,出盼盼以佐欢 ,欢甚。予因赠诗云 :“醉娇胜不得 ,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 ,尔后绝不相闻 ,迨兹仅一纪矣。昨日 ,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 ,因吟新诗 ,有《燕子楼》三首 ,词甚婉丽。诘其由 ,为盼盼作也 ,缋之从事武…  相似文献   

5.
《卷十·顺帝纪》(明二年正月 )辛未 ,镇军将军、雍州刺史张敬儿克江陵 ,斩攸之子光琰 ,荆州平。(中华书局 1974年 10月版点校本 ,第 196页 )按 :“光琰” ,本书《沈攸之传》、《通鉴》卷 134、《建康实录》卷 14、《南史》之《沈攸之传》、《张敬儿传》、《南齐书》之《高帝纪》、《张敬儿传》皆作“元琰”。考元琰 ,沈攸之之长子 ,明元年末 ,沈攸之起兵往攻京师 ,元琰留守江陵 ,至是为张敬儿所杀 ,事详见本书《沈攸之传》及《通鉴》卷 134。此“光” ,乃“元”之形讹。《卷十六·礼志三》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己酉 ,弘训羊太后崩 ,宗…  相似文献   

6.
一、元代蒙古族的杂剧作家元代出现了大批的优秀杂剧作家和剧本,钟嗣成《录鬼薄》著录元杂剧四百五十八种,朱权《太和正音谱》著录五百三十五种,《元史类编》云当时文人才士辈所撰杂剧,计五百四十九种,皆“精审于字之阴阳,(音员)之平仄,可以被管弦,协律吕”.这其中既有汉族作家、也有色目作家,同时有蒙古族作家,《录鬼簿续编》所记之杨景贤,即蒙古人.该书《杨景贤传》云:“名暹,后改名讷,号汝斋,故元蒙古氏.因从姐夫杨镇抚,人以杨姓称之.善琶琵,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锦阵花营,悠悠乐志,与余交五十年.永乐初,与舜民一般遇宠,后卒于金陵.”  相似文献   

7.
《元史·列传》部分共有九十七卷,分为十七类别,除《外夷列传》三卷十一篇所传为各个国家,其余均系个人的本传与附传,计本传八百人,附传四百五十六人。《列传》中意义最大分量最重占有七十卷之多的名臣部分,其编纂方法基本上是按照元  相似文献   

8.
萧贯生卒年,《宋史》卷四四二本传失载。《全宋诗》小传定其卒在景祐四年(1037),所据乃孔武仲《萧贯之挂冠亭记》(《清江三孔集》卷一四)。《挂冠亭记》云:"贯之之没,今五十年。天下之人皆知其可用之材,而未必知其高尚之志,非有子,其能追迹而显扬之欤?于是又知潜夫之贤也已。元祐元年七月二十七日,鲁国孔武仲记。"《挂  相似文献   

9.
陈垣《萨都刺疑年录》说:“萨都刺为元朝著名回回诗人,有《雁门集》传世。萨都刺虽有大名,但《元史》无传,《元诗选》、《元史类编》、《元书》、《新元史》虽各为补传,而碑铭墓碣挽词之属,至今尚未发现。”然《四库全书总目》谓萨“实蒙古人”。与萨同时之孔齐《至正直记》亦言:“京口萨都刺……本朱氏子,胃为西域回回人。”柯绍惫《新元史》本传谓萨为“答失蛮氏,后徙居河间,本朱氏子。”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谓萨为“蒙古人,其祖萨拉布哈,父傲拉齐,以世勋镇云代,遂居雁门。一说本朱氏子,后阿鲁赤养为己子。”王叔磐等《元  相似文献   

10.
《列子·说符》伯乐所荐,不辨牝牡骊黄而善识千里马者曰九方皋,近人徐悲鸿有《九方皋相马》图之栩栩如生。案:此我国北方少数族擅长骑射之戎狄集团之“伯乐”也。盖秦近我地,缪公得聘而问焉。《吕氏春秋·观表》《淮南子·道应》作九方堙。《庄子·徐无鬼》亦有之,但谓善相人。九方为复姓,《通志·氏族略》收于“以地为氏”项。盖九方地名,即鬼方也。《礼·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国焉。”九国即鬼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复雅归宗”的历史渊源和当日词坛何谓“雅”?雅者,上接《诗经·二雅》而贯以《风》、《骚》。南宋末年的沈义父说:“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乐府指迷》)张炎更独标“雅正”,以为“若邻乎郑卫,则与缠令何异也”(《词源》)。由此可见,宋人心目中的“雅”,从审美情趣说,要求符合传统诗教,即“温柔敦厚”、“乐而不淫”等等。从语言风格上说,则力戒俚俗浅露。这个文人之“雅”,显然是针对民间之“俗”而言。  相似文献   

12.
卢照邻张柬之交游考卢照邻《酬张少府柬之》一诗云“昔余与夫子 ,相遇汉川阴。珠浦龙犹卧 ,檀溪马正沉” ,则知卢、张的契合是在“汉川阴” ,即襄阳 ,时张柬之尚未入仕。柬之 ,据《旧传》是襄州襄阳人。卢照邻 ,《旧传》云 :“初授邓王府典签……后拜新都尉。”邓王 ,即李元裕 ,高祖第十七子。《旧传》云 :“元裕好学 ,善读名理 ,与典签卢照邻为布衣之交……高宗时 ,又历寿、襄二州刺史 ,兖州都督。”《大诏令集》卷三十七《册邓王元裕襄州刺史文》云 :“维显庆三年岁次戊午正月甲申朔二十八日辛亥 ,皇帝若曰 :‘……寿州刺史上柱国邓王元裕…  相似文献   

13.
《元史·叶仙鼐传》对其子完泽的记载十分简略,《蒙兀儿史记·叶仙鼐传》依据《元史》纪传对完泽的事迹做了一些补充,肯定仁宗朝曾任中书平章政事的完泽就是叶仙鼐之子完泽,这是正确的;但其又将至治三年南坡之变中与弑英宗的完泽(者)也看作同一人,这是错误的。本文依据新的地方志材料,对此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4.
赵培 《北方论丛》2021,(5):60-69
《召南·驺虞》早期传解之差异是分析《诗》在宗周时期及从宗周官学到孔门仁学转变的典型案例.从安大简《驺虞》来看,此篇之起,或与狩猎纵生及其所喻指的弭兵止杀相关.由《墨子》和《乐记》所载,《驺虞》篇在周初即发生过一次传解的转化,从息"贯革之射"的止杀弭兵诗发展成歌颂众官齐备的颂赞诗.至于解驺虞为嘉瑞仁兽,实际上是多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山海经》《尚书大传》《淮南子》等所载之瑞兽故事、《尚书·洪范》《礼记·中庸》和董仲舒的天人相应之说、以及《毛诗》序传自身内在系统性与整齐性要求,等等.《驺虞》篇早期传解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字用习惯,其传解逻辑之转换同文字形态之变化亦正相关联.  相似文献   

15.
王柏,朱子嫡传,《宋史》有传。然《宋史》本传中有关王柏学术见解及著述的记载却多与史实不符,今略作考辨。1.《王柏传》载其论《书》曰"大禹得《洛书》而列九畴,箕子得九畴而传《洪范》。范围之数,不期而暗合。《洪范》者,经传之宗祖乎!"(《宋史》卷四三八《王柏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12981页)按:危素《王柏补传》与《宋史·王柏传》相校,仅多数  相似文献   

16.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记有叶李事共四条,计有“叶李遭黥”、“叶李纪梦诗”、“叶李姓名二士”、“避讳去姓”等。其中“叶李姓名二士”云:“叶亦愚名李”。按此叶李即《元史·叶李传》之叶李。然《元史》却不载其“亦愚”之名号,传云:“叶李字太白,一字舜玉,杭州人。”然二叶李实为同一人是没有疑问  相似文献   

17.
<正> 戴逸、林言椒主编的《清代人物传稿》中由戴文葆撰写的《谭嗣同》一文(以下简称“戴文”)说:谭嗣同“与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三立、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保初、四川总督丁宝桢之子惠康,被时人并称为‘四公子’.”①谭嗣同(字复生)、陈三立(字伯岩,号散原)、吴保初(字彦复)、丁惠康(字叔雅)四人,在晚清光绪年间被士大夫们称之为“四公子”或“海内四公子”,这是不错的.但是,“戴文”把丁惠康说成是丁宝桢之子,这就是张冠李戴了.笔者认为,丁惠康之父应当是丁日昌,而不是丁宝桢.  相似文献   

18.
元修宋、辽、金三史,《金史》“独为最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代学者施国祁在其“竭二十余年之力,刊伪补脱”的《金史详校》序中说:“金源一代,年纪不及契丹,与地不及蒙古,文采风流不及南宋。然考其史裁大体,文笔甚简,非《宋史》之繁芜;载述稍备,非《辽史》之阙略;叙次得实,非《元史》之伪谬。”比较《宋史》、《辽史》、《元史》的弊  相似文献   

19.
学元史的最难处之一当是译名问题。钱大昕批评《元史》说:"明初史臣既无欧宋之才,而迫于时日,潦草塞责,兼以国语翻译,尤非南士所解,或一人而分两传,或两人而合一篇,前后倒置,黑白混淆,谬误相沿,更仆难数"(《元史本证序》)。潦草塞责,应归罪于朱元璋的程限督迫,对史臣不解译语而造成诸多弊病的指责似乎太苛刻,因为他们据以编纂的原料本身就是"音读歧异"、"译无定言,声多数变"(汪辉祖《元史本证·自序》);钱大昕讲到廉希宪又名忻都,廉恂又名米只儿海牙时说:"以予博考二十年始知之,盖元史之难读,视他史尤甚也"(《潜  相似文献   

20.
<正> 著名的明嘉靖间覆宋世(纟釆)堂本《昌黎先生集》和《河东先生集》,前者乃东吴徐氏东雅堂所雕,后者为东吴郭云鹏济美堂所梓。其中,徐氏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集传》一卷,半页九行、行十七字,线黑口,对鱼尾,四周双边。序、例、目及各卷末皆有“东吴徐氏刻梓家塾”之篆、隶、楷三体牌记。版心上有字数,下镌“东雅堂”三字及刻工姓名。仿宋欧体字秀挺有致,精妙动人。济美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