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一出现即以其深婉的情思和柔美的境界赢得了世人的喜爱,婉约因此而成为词之正宗。在众多婉约词人中,秦观的词,“辞情相称”(清朱彝尊《词综》卷六引蔡伯世语),写出一种纤细幽微的柔美之境;而作为旷世才女的李清照,力主“词别是一家”,推尊婉约词风,其词作也清新俊丽,柔婉细腻。二人因此成为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作为婉约词的杰出代表,秦观李清照的词有许多相同点,首先,风格上秦李词都具有清丽的特点,秦词柔婉清…  相似文献   

2.
李煜、李清照的后期词作以“愁”与“孤独”为主要抒情基调,这些词作传达出的情感内涵具有宏观上的相似性。但由于词人身份、地位,包括性别的不同,使他们在苦难中各人缺失性情感体验的层次有所不同,因此反映在作品中便体现出同种柔情基调下的不同视点和强度。本文拟从二人在词作中对“闲”“空”二字的使用来研究他们在后期词中所呈现的情感差异。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酒词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荣森 《东岳论丛》2003,24(1):118-120
李清照词 45首 ,竟有 2 3首涉及饮酒 ,居一半还多。在古代女性诗人 (词人 )之中 ,反反复复写到酒词的 ,恐怕惟李清照一人而已。从内容上来看 ,李词中“酒”和“愁”是一对孪生姐妹 ,李清照的酒词恰好反映了她所遭遇的个人及家国之愁 ;从艺术上来看 ,李清照的酒词具有“情感真”、“蕴意善”、“表现美”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论李清照     
李清照是祖国历史上一位早期具有觉醒意识的女作家,对于她作品的评价,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已经不少。本人这篇论述,是希望从李清照个人的一生遭遇以及她对这种遭遇所抱的态度,来探索一下她的性格特征,进而尚论一下她的全部作品的成就与局限。孟子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种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探索一位作家及其作品的成就和局限,虽然是两千年前提出的老办法,但却不失为一种稳妥可靠的办法。据我所知,直到今天,关于这位作家的年谱和评传还没有十分令人满意的,因此想知道这位作家思想发展的轮廓,并进而弄明白她的创作道路,都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5.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漱玉词》的名篇,最能体现“易安体”之风格。古今评论家们大多只赞赏它的技巧,至于它“深妙稳雅”的内容,也多认为只反映她个人的不幸。近年来,有说它“越出了单薄的女儿家事”,有说它“增加了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可以说是半掩于历史尘埃中的一颗珍珠,惜未见其全部光辉。对于李清照,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还是知之甚少。《宋史》未列其传,我们不能不责怪史家的疏失。 李清照作品的散佚,尤使人分外遗憾。明代嘉靖年间杨慎在其《词品》中曾有“其词名《(水敕)玉集》,寻之未得”的叹惋。后经收集,李清照的词才有一定数量的“劫余”之作显见于世,并且成为人们认识、评价这位著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论词》与曹丕《论文》张进西安联大师范学院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专论,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李清照是否受到曹丕的影响,我们虽无文字材料直接证明,但作为词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探讨词作的专论,她的《论词》在对作家所采取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都是诗画兼通的 ,很多诗人同时又是画家 ,词人亦然。李清照不仅是写词的高手 ,同时她又擅长丹青。在词的创作实践中 ,她善于借鉴绘画理论与技巧。本文依据“诗画一律”的观点 ,主要从她在词作中的色彩描绘、章法布局、意境创造等方面探讨其词作的绘画美。  相似文献   

9.
<正> 作家和艺术家的思想与性格,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刘勰说过:“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奠非情性。”(《文心雕龙·体性》)所以,知人论世,是研究作家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现在,我们就李清照的思想与性格,作些研讨,耗点笔墨,应是值得的。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上,对李清照的思想与性格形成了一种很片面的认识,认为她不过是个整天泪啊愁啊的思想性格极脆弱的女子;充  相似文献   

10.
以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44岁南渡为界,李清照词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政治背景、生活环境及人生遭际的不同,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也因之相异。但其词作之抒情性、象征性、含蓄性,以及结构宛转、语言清新、好用叠字,尚故实、协音律等婉约词特点,则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词论》篇幅不长,但聚讼不少。其词“别是一家”之说,虽经众多学者致力探究,但细察之下,其内涵仍有缺失。本文追溯了“故实”一词的历史渊源,总结出其有“故事之是者”、“旧物之善者”及一般意义上的典故三种意思,而唐宋时期使用“故实”多侧重前二意。李清照是从讲究情感厚度的角度来要求运用“故实”的。而“富贵态”不仅强调表现盛世之音,更强调表达上的雍容自如。在补充了这一层理论内涵的“别是一家”之说,对于推测《词论》的写作年代,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男权文化中,李清照却能“红颜不让须眉”,她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气质,敏锐的审美感受和超群的艺术才华,以一位女性作家特有的创作心理、创作视角和创作笔触,在词中唱出了一位杰出女性的心灵之歌,形成了极富女性特征的“易安体”,从而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婉约词宗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情为纲,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李清照有代表性的三首词作,认为李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描写情:以生动形象寓少女之情,以灵巧之笔抒眷恋之情,以平淡之词写沉痛之情。  相似文献   

14.
王兆鹏 《社会科学》2006,(3):183-192
古代作家名望和影响力的大小,除了自身文学成就的高低之外,还有许多"非文学"的因素在起作用.如李清照和朱淑真,文学成就旗鼓相当,但在南宋时期,李清照名满天下,诗词版本传刻甚多,而朱淑真却寂寞无闻,作品传播有限.原因是李清照具有良好的家庭和文坛背景.而朱淑真是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创作,没有任何文坛大腕为之榆扬举荐,所以她的作品无法进入主流文坛和上层社会,无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到了明代,朱淑真诗集传刻渐广,声誉日隆,开始与李清照齐名并称,特别是在民间通俗文化圈,李清照和朱淑真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文化名流,但也受到封建文人的指责批评.  相似文献   

15.
李菁 《江汉论坛》2005,1(3):97-99
忧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基调。从《诗经》、《楚辞》以降,我国古代诗歌无不贯穿着一股对个体人生、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忧患情绪。而这又尤以唐宋诗词最为浓厚、深沉和细致。在唐宋“忧患”作家群体中,除了众多男性作家如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以外,还有不少女性作家。在宋代文坛与李清照齐名的女作家朱淑真就是其中一个。朱淑真因婚姻不幸,“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朱淑真的诗词,隐含着一条从忧己———忧生———忧世不断升华的忧患意识链,由此可以清晰看出她的心灵踪迹和情感历程,进而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其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爱国词人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有特殊地位的。细品李清照的词,特别是南渡后的词,呕血长歌,字字如诉。她向世人诉说了一位中年基妇国破、家亡、夫死、身孤,流离无依的痛苦。其特点是祖国倾危,家庭劫难,黎妇凄清,熔成完整的一体;人民苦难,民族厄运,自身祸殃,铸出大量的愁篇。不仅同代人读其词“为之涕下”(刘辰翁语),就是今人读之,亦觉肃然敬惜。李清照早期的词是她24岁前一段生活侧面的反映,保留至今的不多,但很有个性。如《点峰唇》:“浙罢秋千,起来清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农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锭溜。和羞走…  相似文献   

17.
王军君 《兰州学刊》2006,8(6):72-74
王蒙在1980年代初就提倡“作家的学者化”,此后他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评论《红楼梦》和李商隐诗的学术随笔。这些杂谈,体现出鲜明的作家“活说”古典文学的特点,即站在一个小说家的立场,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纵比横较,打通了文本内的生活和文本外的生活。同属“欲读书结”的另一些“一得之余”的文章则谈论当代的一些文学话题,同样体现出这一特点。这些文章不乏见解独特颇富新意的学术发现,又有活泼生动的杂文和随笔笔法,可谓“作家学者化”努力的创新。因此,这些学术杂俎,自有其开创意义,更不必偏于一途而苛求之。  相似文献   

18.
对李清照的《词论》和其中的“别是一家”说,无论是褒者还是贬者,在两点上存在着共识。一是认为《词论》所阐释的都是词“别是一家”的特质;二是认为同“别是一家”主要是指内容风格方面,反对“以诗为词”。其实,这些都不符合《词论》的本意,也未俗易安的“词心”。贬之者以真承森先生为代表。他在(评李清照的铜论)——同史札丛之一卜文(载《光明日川1959年5月24日)中说:“吉就宋词发展规律来考察,她这篇文字是对宋词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其理由是:“李清照词论里一个主要问题,是北宋末年词和诗分合的问题,这是同史上一个…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誉为"易安体".李清照词在中国词坛上独具一格,其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一曲心灵剖白的歌——评白朴词《天籁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朴是元曲大家。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杂剧与散曲作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词人,是元代词坛的代表作家。然而近七百年来,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他的杂剧与散曲,而对他的词作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近代学者王国维甚或认为白朴“所作《天籁集》,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人间词话》)。辛弃疾词工意境,而王国维论词又唯重“意境”二字,故其推重稼轩。白朴词篇篇“皆自肺腑流出”,率意而为,真实自然,可谓是“我手写我心”,因而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王国维贬低白朴词作,未免失之偏颇。这里,让我们追寻白朴的心理轨迹,欣赏一支坦诚真率的心灵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