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咨询热线     
问:开除、除名与辞退有何联系与区别答:首先,开除、除名与辞退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两点:第一,它们都是用人单位对职工采取结束劳动关系的行政惩戒或非行政惩戒的行为;第二,从某种意义上看,开除、除名也属于辞退的范畴,可划入违纪辞退之列,均应履行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手续。其次,  相似文献   

2.
云阳县工业局谭英建同志来信询问企业职工因触犯刑律、被人民法院宣判10个月后,企业行使开除权是否有效的问题,现答复如下:《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以下称《条例》规定:"对职工给予开除处分,须经厂长(经理)提出,由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决定。""给予职工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必须弄清事实,取得证据……。""审批职工处分的时间,从证实职工犯错误之日起,开除处分不得超过5个月……。"企业给予职工开除处分,违反上述法定程序和时限规定,其开除行为无效。按照劳动部劳力字〔1992〕17号文件规定,企业开除职工,  相似文献   

3.
当前,很多企业在劳动关系处理中,滥用开除、除名、辞退三个不同的法律名词,混淆了三者的概念,从而引发了许多不必要的劳动纠纷.笔者就如何理解及适用开除处分,谈点粗浅看法,与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4.
廖仲毛 《劳动世界》2016,(10):31-31
三十出头的段云松,开办过京城第一家怀旧饭庄,成为北京企业界的名人,现在是北京福丽特中国茶城和五福茶艺馆总经理,在北京电视台“证券无限”节目中以主持人的身份亮过相。他没有考上大学,甚至连职高都没有读完,就被学校给开除了。他为什么能成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找准了一种感觉。  相似文献   

5.
邱婕 《中国劳动》2005,(4):53-55
广东省东莞某制品厂为记录员工的上下班时间,要求员工在上下班时均需打卡,并制定了规章制度,规定“授意或代人打卡立即开除”。该制度张贴在打卡机和厂区宣传栏等公共场所。1998年5月,李某进入某制品厂工作,但未签订劳动合同。2003年2月,李某授意同事詹某代为打卡被发现。某制品厂认为李某的行为违反了本厂规章,遂将李某开除。李某认为自己的行为达不到被开除的条件,遂向东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提出申诉。东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经开庭审理后,裁决解除双方当事人的事实劳动关系,并由某制品厂支付李某生活补助费人民币17440元。某制品厂不服,遂诉…  相似文献   

6.
《请示》提出职工因违反厂规厂纪被罚款不交,企业扣发工资引起的争议:职工因受开除以外的其它行政处分或待岗处理而影响工资、奖金发生的争议;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停薪留职合同,因职工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而受到开除、辞退处理发生的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否受理的问题。我们认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企业享有工资、奖金分配权",所以企业可以据此制定相关的内部晋级、奖金等规章制度。该《条例》还规定企业可以"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解除劳动合同,辞退、开除职工"。因此,企业制定的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章制度应作为仲裁委  相似文献   

7.
正沈阳某汽车公司员工常某在工作中受伤,致六级伤残,此后单位两次给其调岗,一次看库房,一次当保安,常某均不服从工作安排。因无故旷工,常某被单位两次除名,常某和单位打起了劳动争议官司。单位:有权开除旷工员工2004年,常某到沈阳某汽车公司工作,2007年3月8日,常某在工作中左手致伤,评定为六级伤残。后单位将其调换到库房岗位。常某认为要搬运物品,不适合自己,因而不服从工作安排,仅出勤8.5  相似文献   

8.
正微博晒"翘班"出游照女子被开除索偿失败陈小姐是一名外企白领,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已工作10年之久。2012年6月,她收到公司的解除聘用关系通知,称其从当年1月份开始累计旷工天数超过8天,按照公司规定,决定即刻解除聘用关系。陈小姐对此颇为不满,她认为自己每次请假均有申请,公司的行为系违法解约,应当支付违法解约赔偿金。于是,陈小姐将公司诉至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索赔16万余元赔偿金。  相似文献   

9.
员工离职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外部市场对他的吸引,一种是他对企业内部环境的不满。企业内部有一股推力把员工推向外边,同时外界对员工也有一股潜在的拉力,在这两种力量的综合影响下,员工会产生离职倾向。但是据调查,大多数员工选择离职主要是企业往外的力量把他们推走了,这股推力可能源自  相似文献   

10.
<正>案情简介李某于2011年9月2日入职某物流公司担任出纳。2012年2月底,公司决定将李某调岗至商务部门、福利待遇不变。李某不同意调岗决定,于2012年3月1日上班打卡后携带公司的保险柜钥匙和银行操作密钥等材料前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同日,公司作出《开除通知》,内容为:"由于李某严重违反公司财务制度,私自携带保险柜钥匙及各类银行操作密钥,在没有和公司确认的情况下外出,导致公司业务无法正常运作,现公司决定对其予以开除处分。"李某收到通知后,与公司完成了工作交接。  相似文献   

11.
劳动法律中有关劳务派遣的条文没能有效规制劳务派遣的发展,劳务派遣规模不但越来越大,而且被派遣劳动者权益也遭受巨大损害。要控制派遣规模的扩张,使劳务派遣重新成为正规雇佣制度的一种补充用工形式,必须严格规制劳务派遣期限,这是有效控制派遣规模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经济步入"结构性"减速阶段,探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含有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的Leslie模型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及结构进行预测,基于人口增长约束和人力资本投资限制的经济增长模型,数值模拟并分解劳动力供给的数量效应和质量效应。研究表明,劳动力供给量下降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生育率下降能否刺激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人力资本的初始状态和相应的生产率水平决定了经济最终发展方向(走向发达或陷于贫困)。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个别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一直是立法的重点,《劳动合同法》对个别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既约束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也对目前企业选择用工行为有一定影响。本文对我国企业用工形式进行大致梳理,就劳动法对个别劳动关系适用的法律规范进行辨析,提出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默 《中国劳动》2005,(2):32-33
当劳动者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暂时不能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义务时应如何处理?劳动合同应该适用解除还是中止?我国目前尚无对劳动合同中止的相关规定,建议建立完善劳动合同的中止履行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劳动法视野下观察和界定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我们既应注意到分支机构与民事主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应关注到分支机构与典型用人单位之间的异同。"用人单位资格"理论是研讨和厘清分支机构法律地位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分支机构具有雇主资格的共性,但又具有一定的要素差异性和人格独立的相对性,故实为一种"不完整用人主体",或可称为"二级用人单位"。相比于现有的"分支机构独立主体说""总公司主体说""人身性用人主体说"等其他学说,确立"不完整用人主体说"具有更为充足的法理和实践依据。在这一学说具体应用于我国劳动法律实务时,立法者和执法者应充分关注其一些特殊的适用思路和原则,从实体法、程序法两个方面对分支机构给予有效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6.
2016年2月18日,法国政府公布了由新上任的劳工、就业与社会对话部长率姆里(Myriam El Khomri)提出的新劳动法草案(即"库姆里法案"),一石激起千层浪,该草案引发了全法大规模的示威和抗议活动。文章介绍了本次法国劳动法改革的顶层设计之争,希望透过目前法国政治及社会的乱象浅窥法国法学家与立法者有关劳动法改革的初衷以及争议的内容与其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市场不平衡性凸显的是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中的不全面、不协调,包括劳动力的供需结构、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流动性以及政策干预等方面。本文围绕这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测度了近十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状况,认为体现出如下八大特征: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呈上升趋势;区域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差异显著;劳动力市场回复到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较强;"高技岗难求"与"金饭碗不金"现象并存;政府调控引起劳动力市场供需指数较大波动;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性提高但收入不平衡依然明显;有序流动成为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调节器";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平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志愿服务是在人类劳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劳动形态,契合劳动的工具属性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意义。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劳动成果、改善对象境况和促进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彰显出劳动的“对象性”属性。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实现有效的劳动教育,要构建合理的“对象性”劳动关系,强化志愿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持续推进志愿服务的创新,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的物质与精神保障,进而促进志愿服务劳动“对象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不同模式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异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诚 《中国劳动》2006,(5):32-34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依照法律法规,通过沟通和协商,促使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律制度,是劳动争议处理的第一道防线。需要说明的是,劳动争议调解不同于仲裁调解和法院调解。在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也不同于人民调解和行政  相似文献   

20.
黄海 《中国劳动》2005,(5):35-37
鉴定结论是行政诉讼7种证据类型之一,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是劳动保障行政争议,特别是工伤争议中的重要证据。依法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使其符合高法《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鉴定结论的要求,是减少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