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为了去把握其认识对象,并在努力地寻找适合自己特性的认识方法。但是,任何一种认识方法的追寻和探求,都不是认识主体随心所欲的事情。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角度言之,它必然受到本体论的制约。因此,对历史认识方法的探讨及创新,将以对历史本体的认识作为基本前提。一、历史本体是历史认识方法论的本质“本体”问题即关于“存在”的问题。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学问,即“本体论”。在认识论当中,本体是高于其他一切范畴的范畴,其它范畴都是它的表述,而它却不表述其他范畴。其他范畴存在于本体之中,只能依附于本体而存在,不能和本体分离在其他范畴发生变化时,本体是保持不变的。它存在于主体之中,是其他事物的原因,决定其他事物的存在。为此,要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就要说明它的本体为何物。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定位,而学报是反映办学特色和学术研究的一个窗口,但由于我国目前作为衡量学报办刊质量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或是没有完善,而以“三大文摘”的转载率为基础进行评估,以致于在学报界形成了“转载情结”。地方性大学面临这种状况,如何处理大学学报与学术转载的关系,从学报特色、学报内稿外稿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报栏目的相对稳定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也论学报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我国浩浩荡荡的期刊队伍中,有一支庞大的独树一帜的生力军,名之曰“学报”。1986年正式出版的学报近700种,约占期刊总数的三分之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正确地指出:成为我们基础的东西,是事物的特殊性,“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学报的特殊性是什么?有什么本质特征?弄清这个问题,对从事学报编辑工作的同志来说,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从认识上把学报和其他各种期刊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指导  相似文献   

4.
一创新是学报的生命。一本学报没有创新能力,这学报也就没有生命力了。从哲学的同一性讲,事物的任何同一性都是暂时的,相对的,不长久的;只有事物的运动、变化才是绝对的,永久的。我们必须认识运动的事物的生命就在于创新。创新,正是学报自我完善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大学学报作为连续出版物的一种,和其他学术刊物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基于它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平台,其个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信息量大;情报价值高;权威理据性强;具有教育教学作用。这些特点,既是大学学报能在期刊之林中鹤立的优势,也是我们办刊人探求和思考大学学报未来发  相似文献   

6.
学报的学术性和应用性是办学报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是关系到办学报的宗旨和方针的大问题。 学报的学术性,是学报的基本属性和特点,是高校学术成果的集中和反映。它从创刊开始,就以研究、交流和发展学术为目的。它作为反映大学教学、科研成果、传递科技信息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名的哲学著作《矛盾论》中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种情形,不但在自  相似文献   

8.
谈学报特色     
所谓学报特色,指的是一家学报与其他学报相比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个性。任何一家学报都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件既容易又难于做好的事情。 一份学报能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学校在学科建设上的特点和优势,学校所处的区域性特点,编辑人员的水平,以及学报的版式、装帧等等。 李鹏同志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高等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在不同  相似文献   

9.
研究地方大学学报的特殊规律,似应从把握地方大学学报的生长点入手并展开。 植物的根和茎的顶端,不断进行细胞分裂而增生新的细胞部位,谓之生长点。其实,自然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皆有其生长点。把握地方大学学报多层面的生长点,精心培植,就能拔节发育成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0.
学报的编辑工作是一种复杂高级的脑力劳动,是编辑工作的一个分枝而又有别于一般的编辑工作,如何认识学报编辑工作的性质、学报编辑人员的工作与科研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编辑人员的素养等,都是学报编辑同仁共同关注的问题.根据自己十余年来编辑工作的实践,简略地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从事物和世界自身的属性出发,采用数理逻辑方法,就事物的非元性、可认识性以及世界的不可计算性和分析性方法的完备性展开讨论。结果表明,对世界和事物的分析是必要的,但试图完全认识世界和事物的所有分析性方法都是不完备的,而且不存在任何绝对完备的智能系统。依据认识与被认识的事物的关系,建立关于认识、知识、信息等的统一模型,揭示认识是映射的像,知识是赖以消除认识的不确定性的从事物到对事物的认识的映射,信息是事物在一定空间里的投影,以及万物皆有灵的本质,同时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直接映射和间接映射的分析表明,直接映射和直接认识方式具有单一性、确定性、机械性、非通用性和不完备性等性质,对事物的完备认识必由且必有间接映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常所谓认识,目的只在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本体,至于该事物对于我们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它是不管的。对于这种认识,我们称之为科学认识。评价或价值评价,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衡量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对于这种认识,我们称之为评价认识。评价认识和科学认识都是认识,因而有同一性;但评价认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所以两者又具有不同一性。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两者的异同,重点在于探讨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浅谈学报形象与主编权威的关系——读长虹《学术编辑权威论》联想陈泓(平原大学学报)学报的形象是学报这一事物表现在外面的、被受众感知或者凭借所感知到的而作出的判断。学报的形象反映了学报本身,由学报自身的价值所决定。作为学报外在表现的“形象”,虽是由学报本...  相似文献   

14.
大学学报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高等学府办的学术刊物。它与众多的专家、学者共处一个学校,能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它与学术发展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关系,能使它对校内的教学与科研和社会的学术文化保持特殊的敏感。因此,大学学报理应经常发表新的学术成果,经常对学术研究作出有分量的评论,从而在校内外产生一定的权威性影响。我国最早创办的一批大学学报和国外许多世界闻名的大学学报,就都有明显的权威性,一些重大的研究成果和著名学者的重要论文都发表在这些学报上,以至几十年后的今天,研究人员还常  相似文献   

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它们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其具体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是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的,其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相似文献   

16.
“按照自然的规律,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特质。”“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包含着差异和变化。”事物的特质和差异,是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我们认识事物,除了认识它们的共同性,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它们的差别性;否则,将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同此,研究和认识新古典主义,不仅要弄清它和其他文艺思潮的联系,而且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这洋,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地了解新古典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由平原大学、成都大学、江南大学、江汉大学、金陵大学、彭成大学、攀枝花大学七校发起的“全国首届职业大学学报暨主编工作研讨会”,于一九九○年四月三日至五日,在河南省新乡市平原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十二个省(市)的二十六所学校和有关部门的代表三十五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交流职业大学学报工作经验;建立职业大学学报同仁的联系,联络感情,增进协作和团结;商讨成立全国高等职业大学学报研讨会。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长刘胜荣致信对会议表示祝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  相似文献   

18.
浅谈培养、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文秘专业的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爱好是积极性的来源,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动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对某项事物的兴趣,就能在行为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因此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笔者从事秘书专业教学多年,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来谈谈如何培养、激发和提高学生对于秘书专业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质都表现为一定的量,没有量也就没有质。认识事物的质非常重要,这是区别事物的依据;认识事物的量也相当重要,它使我们更清晰准确地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因为"数"的概念,有可算性、可比性、区分性、等级性、序列性。  相似文献   

20.
《延边大学学报》八○年第四期刊载的郭建乐同志的文章《内因外因关系之我见》(下简称《我见》),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论点,读后有所启发,但我认为该文的主要论点很难令人信服。在此谈一点看法,与郭建乐同志商榷。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中观察事物,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但是,唯物辩证法并不限于一般的承认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原则,而是从普遍联系的多样性中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从事物的运动中揭示事物的“自己运动”,唯如此,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