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闻文学文体浅议吴三元新闻文学是一种边缘文体。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文学的本质是虚构,两者似乎冰炭难容。然而思格斯认为: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对政策中介性的深刻认识与把握阎耀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是需要中介的。对中介问题,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有过极为明确的阐述。黑格尔说,中介环节“在一切地方,一切事物,一切概念中都可以找到”(黑格尔:《逻辑学》上卷...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表明相互渗透的普遍性.它冲破了相邻运动形式之间原有的固定疆界,给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相互渗透所显示出来的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它表明,“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因而中介的意义更加突出了.中介是处于一个事物的两极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起居间联系的作用,它使一切都经过中介联成一体.深入研究中介就可以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在似乎没有联系的地方发现联系.这样,就会产生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由于科学的分化,科学家们深刻的研究了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二十世纪以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科学综合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多的采用多学科的综合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结合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三大知识领域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是当今常见的现象.第一,理论层次上的相互渗透;第二,经验层次上的相互渗透;第三,方法论层次上的相互  相似文献   

4.
况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主阶级改革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况钟从一个普通的书吏,晋阶增秩,连连升迁,声誉卓著地死在苏州知府任上,这在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中是少见的。况钟为什么能这样呢? 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列宁同时又说:“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如果我们只是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关于‘剩餘价值学说史’的原稿曾经写道:马克思的这一部分原稿‘包含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即剩餘价值学说之详细的批判的历史,此外,又以反对前驱学者的论战形式,说明此后特别要在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原稿中,在逻辑关系上讨论到的大多数问题。’(‘资本论’,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第二卷,编者序,第三页)恩格斯认为‘剩餘价值学说史’的原稿极其珍贵,把它看作是马克思‘资本论’第四卷的草稿。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的天才继承人——列宁和斯大林都很高地评价了  相似文献   

6.
试论物质利益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最近几年,人们经常谈论物质利益原则。我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请求指教。(一) 什么是物质利益原则?据我所知,学术界目前还没给它下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我认为,所谓物质利益原则,就是人们观察和处理物质利益关系的准则。在阶级社会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物质利益。剥削阶级的物质利益与被剥削阶级的物质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从来就没有什么超阶级的、抽象的物质利益。考茨基由于只讲抽象的“利益”,不讲阶级的物质利益,受到了列宁的批评。列宁说:“考茨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把它的一切内容都取消,只留下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唯灵论的意义的‘利益’两字,因为它所指的不是现实的经济,而是普遍福利的天真愿望。”列宁在批评考茨基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根据日常生活中千千万万件事实所表现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来判断‘利益’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中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5页)。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应该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注重,以便使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彻底划清界限。一中间环节的分析和研究,是哲学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尽管至今人们还没有取得最后的共识,但是人们从不同角度的研究,却已极大地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8.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转化论,一矛盾向另一矛盾的转化是一个发展过程,遵循着一定的客观程序。这就提出了中介在矛盾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矛盾之间是怎样实现转化的研究课题。 矛盾之间的中间环节和矛盾转化钓过渡环节 辩证法看来一般地说,中介就是事物或范畴之间发生间接联系的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它标志着客观世界不同事物联系的间接性。如经济基础就是作为连接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两端的中介,就是两者联系的间接性的标志。因此,就广义而言,即就事物之间的间接联系说,中介就是事物间接连接的媒介。就狭义而言,即就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说,中介是指对立两极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由于暂时的均势而形成的特定的过渡阶段或环节。在这个阶段或环节上,对立两极相互融合,矛盾通过这种融合状态实现转化。矛盾转化的中介正是在这种意义下说的,如青春发育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化的过渡阶段,猿人是森林古猿向人转化的过渡阶段,等等。 任何统一物中都包含有许许多多的组成部分或环节,是一个具有多种差别的复杂关系。在诸多差别关系中,对立两极则是矛盾统一体中最本质的差别,即“对立”,的差别。如肯定  相似文献   

9.
因果关系系统转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指出:“自从‘一切事物的联系’、‘原因的链条’的观念产生到现在已经有数千年了。比较一下在人类思想史上人们是如何理解这些原因的,就会得出无可辩驳的确凿的认识论。”①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普遍形式之一,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是人们...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1888年在给作家哈克纳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我认为比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他的《人间喜剧》里,给予了我们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恩格斯的上述评论属于文艺社会批评的范畴。以这  相似文献   

11.
论中介思维与科学生长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介”在黑格尔哲学中是一个普遍概念。黑格尔的《逻辑学》关于中介概念的定义,在使用中表现有多种含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种含义,是关于对立面互为中介的思想。在黑格尔的逻辑体系中,中介的基本含义是居间联系、居间调解的意思。对立面互为中介则是其基本含义的一种引伸,黑格尔常借此来说明对立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说:“举凡两个相异的规定或范畴的统一,并不仅是纯粹直接的或漫无规定性的空洞的统一,反之,必须认  相似文献   

12.
张世英同志在《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中说道:“黑格尔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的意思,不过是说,要否定那种把否定单纯看为仅只是否定的看法,而要把否定同时也看作是肯定。……拿前面所说的‘单一(正)是普遍(反)’这一命题为例:这个命题表明,‘反’(‘普遍’)不是单纯与‘正’(‘单一’)相对立的,不是对‘正’(‘单一’)之单纯否定,这个命题表明,‘反’(‘普遍’)是对‘正’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哲学界,从六十年代中期以来,曾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矛盾斗争的结果“总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这个“总是”,就是说“一方‘吃掉’另一方”是矛盾转化的普遍形式或唯一形式。事实果真是这样吗?这是需要搞清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既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  相似文献   

14.
关于辩证逻辑及其规律,列宁曾经作过充分的肯定。列宁明确地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显然,这里肯定的是辩证逻辑。列宁在批判旧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存在着片面性之后,又着重指出:辩证逻辑不同之处就在于“在对立环节的统一中把握它们。”并且指出:“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列宁认为辩证逻辑及其规律是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15.
杨献珍同志说: “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语,‘合二而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物是合二而一的,同‘一分为二’是一个意思”。“对立面的统一思想,只是说矛盾的两个侧面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的”。“学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要学会把两  相似文献   

16.
一 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曾多次使用过生活方式的概念。列宁、斯大林也曾使用过生活方式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生活先后提出了“社会形式”、“社会机体”的概念,把社会理解为“二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5页)。提出了社会机体发展分层次的理论,指出:“‘机械发明’它引起‘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革,因此引起社尝关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刑事侦查与逻辑思维是两门不同学科的基本范畴,然而在公安、检察的司法实践过程中,二者又确实存在着密切地联系。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曾经强调指出:“‘辩证的环节’即科学的考察,要求指出差别、联系、转化。”(《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244页)所以,我们对于刑事侦查与逻辑思维,不仅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对立、差别、并且还要指出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与统一,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本文试图从分析刑事侦查与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入手,以期探索建立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侦查逻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杨献珍同志说:“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语,‘合二而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物是合二而一的,同‘一分为二’是一个意思。”“‘合二而一’,(来自方以智[明末人]《东西均》之第24頁),‘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对立统一的光辉思想。”(見7月17日《人民日报》)艾恒武、林青山说:“事物是由两个对立面构成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中国古人是用‘合二而一’(見[明]方以智著:《东西均》)来表达的。”“‘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辯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見5月29日《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推进"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研究,有必要对已往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前提性问题进行反思."怎么才算哲学问题","怎么才算有效的问题","为什么提‘回到马克思’而不提‘回到恩格斯’、‘回到列宁’","实践唯物主义、本体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已有研究讨论所涉及的重要前提性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及其某些相关问题做了总结性反思,提出了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这一论断的理解很不一致。周启伦、李铁城二同志在《“一分为二”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吗》一文中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对立统一规律阐述为“对立面的相互渗透规律”,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把对立统一表述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而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仅仅是列宁所说的“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