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辽史·后好传》共载辽代后妃ZO入,其中不乏有作为者,如“有雄略”的太祖皇后述律平;“军旅、田错必与”的太宗皇后萧温;察割之乱,世宗及太后被杀,世宗皇后萧撒葛只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乘步辇,直诣察割,请毕收殓”;“内治有法.莫干以私”的世宗好甄氏;“明达治道,闻善必从”的景宗皇后萧绰;“工诗,善谈论”的道宗皇后萧观音以及“善歌诗“’的天柞帝文好萧瑟瑟。其中,先后有三位皇后临朝掌政,即应天皇后述律平、睿智皇后萧够(即承天皇太后)和钦哀皇后萧褥斤,尤其是前两位,把持朝政时间之长,政绩之突出,为历史所罕…  相似文献   

2.
匈奴、乌桓的“落”究竟指什么?莫任南《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和帝时,汉击破北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同传还提到曹操大败乌桓,“其余众万余落,悉徒居中国”。匈奴和乌桓的“落”指什么而言?马长寿在《...  相似文献   

3.
藏族的先民,在唐代被称为“吐蕃”。吐蕃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秃发部有什么关系呢?笔者从事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研究数年,近年对藏族史也有兴趣,研读史书,偶有所得,兹陈管见如下,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罗新 《民族研究》2006,44(4):71-74
南朝史书提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字”时,或称“佛狸”,或称“狸伐”,或称“佛狸伐”,隋代魏澹《魏史》,也说他“字佛釐”。其实这正是拓跋焘的鲜卑本名,这一本名的全称是“佛狸伐”,对应的鲜卑语词应当是bribag,这个结构与魏晋时期鲜卑诸部的称号传统完全一致。bri是古代北族(既有显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鲜卑、突厥,也有可能不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乌孙,还有语言属性尚不明朗的匈奴)常用的称号,如乌孙之拊离,突厥之附离,匈奴之符离,鲜卑之附力。在充分华夏化了的拓跋鲜卑的历史记录上,已经找不到其民族起源传说中狼的因素。凭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鲜卑“本名”佛狸伐,我们可以了解,拓跋集团的核心部族也曾经以狼为官号。由此可知,和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一样,狼在拓跋鲜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曾经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鲜卑语言解读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传统的考据学方法对白鸟库吉于 80年前解读的一批鲜卑词语进行了重新审订 ,并在其基础上补充了前人没有注意到的“若干”、“去斤”、“普”、“阿六敦”、“贺六浑”五个词 ,同时提出了利用鲜卑人名字来考释鲜卑词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鲜卑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时期,其中鲜卑族迁徙的规模之大,路途之遥,影响之巨,是很引人注目的。鲜卑人居住于蒙古草原东北部,他们一批批地向南、向西南迁到黄河流域上下。在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江淮的大片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五胡”之中,鲜卑族是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民族。十六国时期,他们先后建立了代、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和吐谷浑八个政权。正是由于鲜卑族大量内迁和建立政权,他们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也就最为迅速和彻底。到隋唐之后,鲜卑族已经基本  相似文献   

7.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保存最完好最大的皇家园林,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理政的“圣地”,也被称为清朝皇帝的“夏宫”。它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叙述承德避暑山庄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白丽娜 《中国藏学》2022,(6):88-98+216
驻藏大臣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与上级、同僚、下属、管理对象等发生联系时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制礼仪,这些规制礼仪共同组成了驻藏大臣的沟通机制。驻藏大臣的沟通机制在顺畅驻藏大臣与各相关群体之间的联系,彰显驻藏大臣的地位,进而保障驻藏大臣职责的正常履行及宣示清朝中央政府对藏主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驻藏大臣在上任和卸任时会受命前往皇帝处进行“请训”与“陛见”,虽然这两项规定是相关大臣与皇帝之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并非针对驻藏大臣而设立,但在执行时被驻藏大臣赋予了一些特性。文章通过分析“请训”与“陛见”规定的“发展沿革”“执行情况”“意义效果”等内容,认为这两项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为皇帝及朝廷有效了解西藏情形、面授机宜、指导治藏工作发挥了切实有效的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清朝中央政府对于西藏地方治理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彭向前 《民族研究》2022,(1):126-132+146
西夏文献中所载黄帝形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以颜色特征命名的“五色帝”之一,另一种则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古代杰出人物的代表。西夏人为避免混淆,把前者译作“黄色帝”,把后者译作“轩辕皇帝”。对黄帝形象的塑造不仅各民族广泛参与,即便在民族政权对峙时期也没有停止。辽宋西夏金时期,黄帝作为民族共祖形象继续得到弘扬,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脉相承。西夏王朝也曾经参与对黄帝形象的塑造,宣称党项拓跋出自鲜卑拓跋,进而认为黄帝是党项人的远祖,党项人是黄帝之孙昌意少子悃的后裔。西夏文献关于黄帝形象的记载,为论证西夏对中国的认同,为黄帝历史形象塑造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辽朝第八代皇帝道宗之名,在《辽史》中凡十一见,皆书作“洪基”。但近世发现的两通碑文,即清宁三年(1057年)十月八日由道宗署名纪念其亲生祖母的《圣宗钦爱皇后哀册》,和大康七年(1081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由道宗署名纪念其重祖母的《圣宗仁德皇后哀册》,却皆书作“弘基”而非“洪基”。  相似文献   

11.
佟伟 《中国民族》2007,(6):56-57
鲜卑族是继匈奴后在内蒙古高原上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早在西周以后,鲜卑一词就在《史记》、《汉书》、《战国策》、《楚词》、《国语》等古籍中有所记载,并频频入史。在两晋南北朝时,鲜卑开始建立国家政权,其中有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秃发氏建立了南凉,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入主中原的鲜卑人采取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的政策,不但使鲜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也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辽代文化与“华夷同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057年,即位不久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曾“以《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进皇太后。”①其原作已佚,懿德皇后肖观音应制属和之词则尚存。词日: 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 大寓看交泰,应知无古今。② 全面析议这首诗的思想、艺术得失,非本文所欲涉。这里只想提出它在思想上的三个特点。其一日主倡驭国以同风。辽王朝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华夏北疆的大一统,改变了汉、唐  相似文献   

13.
潘光旦释“位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位者安其所,育者连其生,这个生物 学的安所遂生观点,一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复兴问题联系,阐释的就 都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常碰到的问题。本文释析了潘光里先生的“位育” 学术思想是对社会科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寻根传统、浓厚的寻根情结和厚重的寻根文化。司马迁为多民族寻根构建了“诸族同祖”理论,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所建政权都把根寻到黄帝、尧、舜、禹那里,拓跋鲜卑及北朝都视黄帝为祖先,黠戛斯自称李陵的后裔,辽和西夏都声称是黄帝的后裔,满族宗谱中也把黄帝视为满族的祖先。少数民族寻根的过程既是与汉族求同的过程,又是其中华意识不断彰显的过程,也是其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历代政权对黄帝、炎帝的祭拜,都是对中华民族根脉的延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赓续,都会从文化上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十六世纪末期,居于今天辽宁新宾县境的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到十七世纪初,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建州和其它女真各部,建立国家,奠定了满族的宏基。随之,以“七大恨”为由,又兴兵伐明,进驻辽沈。皇太极继承其先父的遗志,继续伐明。最后,以满族为主体的清军终于入关亡明,统一了中国。获得这些巨大的胜利,除了当时双方的政治、经济等种种社会原因外,满族固有的“骑射”旧俗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清代的皇帝都把“骑射”列为“满族之根本”两大要素之一,强调“骑射必强”,不可“废武”。可见,“骑射”在满族发展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民族论坛》2007,(3):54-55
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创立者秦始皇。秦始皇13岁继承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秦始皇的万世皇帝梦只存在15年就破灭了,可他创建的皇帝制度、皇帝意识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长久以来,不仅秦始皇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连坐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有着诸多未解谜团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7.
公元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于承德,慈禧(叶赫那拉氏)为了篡权,先立六岁的儿子载淳为帝,改年号为同治,而实际一切由慈禧操纵,同治短命十九岁死去。野心勃勃的慈禧为了独揽大权,又立她的亲外甥四岁的载湉为皇帝,改年号为光绪,由皇太后垂帘听政,从此那拉氏掌握清政府的最高统治权。光绪成年后,朝廷拟于光绪十三年正月举行皇帝亲政大典,颁令全国各地,普天同庆。笔者从藏文资料中见到“光绪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西藏日喀则地区僧俗百姓为恭贺光绪皇帝亲政,遵旨,筹办。”的藏文文书,不仅提供了对光  相似文献   

18.
五代辽宋夏金这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直不高。传统史学观点都认为这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二个分裂时期。战争的杀戮和人民的苦难,给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深重的阴影。然而人们也不否认:“积贫积弱”的宋朝,曾拥有中国“四大发明”的3项,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  相似文献   

19.
细长的枝条悬挂着两三个硕大橙黄的果实,象是“一发千钧”,摇摇欲坠。乡亲们高兴地唤它作“金线吊芙蓉”。这就是沙田柚结果的特点。每逢霜降时节,成熟了的沙田柚便像一盏盏橙黄色的“桔灯”点缀着绿油油的果林。沙田柚原产广西容县沙田村。是闻名中外的传统特产。栽培历史已有200多年。沙田柚原名“杨核子”。相传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容县沙田村廪生夏纪纲从浙江带回两株杨核子苗。种植于塘边沃土。次年适值当地发牛瘟。家人把牛骸作肥料埋于树根旁,竟把本来又酸又涩的杨核子培育成脆嫩香甜、蜜味可口的果子。后来夏纪纲趁皇帝出巡的时候把果子献上,皇帝吃罢,连声称好。于是召见夏纪纲,询问果名。夏纪纲回答说:“叫杨核子。”皇帝  相似文献   

20.
魏清光  李跃平  周绪琳 《民族学刊》2021,12(6):19-26, 117
结合经验材料梳理“少数民族文学”概念范畴下对少数民族文学独特性、差异性的强化以及由此形成的隔阂与不调适,分析“多民族文学”实践与理论探索的新拓展。指出“多民族文学”的命名是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超越,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了由二元对立向多元一体的转变,在心理认知上体现了由民族视野向国家视野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