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工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形成机制,工资的分配体系和分配结构也没有随用工模式的市场化而与之相匹配。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在于:通过制度和机制确立工资价格的基本形成机制,来推动工资价格合理反映劳动力的市场价值,从而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促进劳动关系的市场转型。应当以工资集体协商为核心,构建契合市场机制的工资制度框架,优化工资分配理念,执行发展型的工资政策,并跟进配套机制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超时用工一般以法律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或法定节假日时间内的“加班”形式出现,且劳动者在不少情况下未能正常换休或未得到合理的加班费等经济补偿。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企业职工对超时工作具有4种行为选择:拒绝超时工作、在提高工资率水平的条件下加时工作、按照原有的工资率水平加时工作、在实际工资率下降情况下加时劳动以获取总收入增加。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企业超时用工和低工资分配等问题,使许多企业盈利水平虚高,违规违法性质的超时用工更有损于劳动者的福利以及社会总福利的实现。但是,超时用工具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交易双方的行为互动关系,其产生和存在在中国具有复杂的原因与机制。彻底消除企业违规、违法超时用工现象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及运转效果,探讨目前影响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指出未来的改革方向。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基本建立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体制机制,但仍存在一些非竞争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部门、不同行业的技能相似劳动者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工资差距。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企业的雇佣成本以提高其雇佣意愿,规范政府管制使其集中于克服劳动力市场的外部性和效率改进是未来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4.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根据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用工调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民工荒”现象背后的制度原因,即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过高,以及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依靠低劳动力成本获取利润。从劳动力市场的演变趋势观察,本文提出了改革的紧迫日程: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迁移成本,通过发挥工会组织功能发育新型的工资形成机制,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改善整体劳动环境和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工资确定集中谈判制度在丹麦一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丹麦工资确定的主要机制.由于经济危机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的影响,企业对于灵活工资调整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丹麦中央集权化的工资确定机制开始呈现出分散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发展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根据经济发展的新情况,统筹兼顾国内外因素,积极稳妥地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此,我国应在保持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稳定的原则下,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需要,适时适度扩大汇率弹性,将名义汇率调整和工资价格调整相结合,充分发挥汇率对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普通高校编制外用工及用工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编制外用工以其管理灵活、用工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但由于用工风险意识淡薄和管理不规范,用工风险也逐渐增加。这就要求以“编制外用工”概念清晰以及分类合理为基础,对用工风险进行全面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和规避普通高校编制外用工的用工风险。  相似文献   

8.
随着双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改革现行工资制度势必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工资改革,实质是按照工资决定市场化要求对工资模式的重塑。工资模式,则包容了工资分配的主要机制和基本规则。要顺利推进工资制度改革,不可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工资模式进行认真研究。一企业分配的目标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引导企业,国家调节劳动力市场;企业决定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民工荒”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工荒"是指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民工荒"既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也是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其本质原因是"权利荒",重要原因是"结构荒"。"民工荒"问题的破解必然受中国"语境"的影响,"民工荒"问题在改革发展中形成,也应当在改革发展中解决。基本进路首在于继续扩大用工需求,坚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次在于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弥补其"权利亏损";同时着力解决"结构性"矛盾,主要是提升农民工可就业能力,构建有助于农民工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民工荒"问题的解决还必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向度和进度,建立一种兼顾理论与实践、变通传统与未来的中庸方略值得赞许。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工资集体协商因其工资效应不显著甚至出现负效应,被认为“流于形式”或“效果不佳”。实际上,工资集体协商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工资上,还体现在就业等方面。文章系统估计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广度和深度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这一系统估计显示,现阶段工资集体协商的广度和深度具有“不显著或不一致”的工资效应以及显著的就业效应。这一结果不同于西方国家集体谈判得出的实证结论。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工资集体协商存在协商总体进程的指标化推进、协商工资的制度化黏性、企业对雇佣量的竞争性偏好等机制。如何在既有工资集体协商的制度安排下激发企业应对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同时稳定和促进就业,是劳资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福建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矛盾冲突日益显露,劳动关系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如何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成为福建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通过了解与剖析当前福建省企业内部用工环境和外部用工环境的现状,提出福建省企业用工环境存在的工资水平低、劳动时间长、住房情况不容乐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政府及员工等角度提出改善对策,以有效地突破缺工问题,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政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政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代型的劳动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并开始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产生了日益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现代意义上的雇主和雇员关系的基本政策已经大致形成;劳动合同制用工政策开始普遍实施;引入市场机制的工资分配政策开始形成;工会政策逐渐开始进行应有的转型;三方协商机制开始初步发挥作用。中国如今的劳动政策已经从以往的社会关系之一变为如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已经从以往事关职工日常生活福利、不是很起眼的问题变为如今事关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事关社会能否和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变数。  相似文献   

13.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包容性改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事业单位由于形成时期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存在着职能定位模糊、结构混乱、缺乏竞争机制、资源利用率低等非包容性发展问题。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环节,关乎公平和效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包容性改革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和谐的基础上,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人的平等发展。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包容性改革还需要政府合理定位、转变职能和事业单位结构调整、收入分配方式转变等,将事业单位人才"洼地"变为人才"高地",激活事业单位竞争机制,既能确保事业单位本身的包容性发展,也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4.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以“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机制为主轴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在这种秩序中,企业、市场、国家都要遵守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规定的行为规范。微观、产业结构和宏观总量三个层次的经济运行也要遵守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功能规定的行为规范。从双轨制转向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包含三个方面的机制转换:(一)由行政性分权转向经济性分权,(二)扩大计划和市场结合作用的范围;(三)转换价格形成机制。转换价格形成机制是转换经济机制的中心,但它包含在经济机制的整体转换中,价格改革能否有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市场发育及宏观控制机制转换是否有序。市场引导企业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是改革现行的国有制,理顺以产权为核心的财产关系,将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化。理顺产权关系的重要方面是硬化所有者的财产约束,将所有权从政权中分离出来,优化所有者行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缩短市场发育的过程,需要顺应市场发育的规律培育市场。培育市场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途径:一是放开;二是组织。培育市场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使之同商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同步,按国际标准培育各类市场;(二)建立价格、利率、工资等各类市场调节信号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宏观上控制价格总水平的自动调节机制;(三)创造平等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四)建立现代商品经济的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5.
李金水  李绍平 《理论界》2010,(4):213-215
高校后勤用工制度的改革,涉及高校职工人事身份的动态变化与高校的资产运营的产权分离。着眼于高校后勤用工制度的改革,以维权工作为支撑点,探索高校工会对职工维权机制的构建与用工制度的改革关系;推进高校的民主管理,保障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在《劳动合同法》的视域下,引领高校工会工作的法制化,解决学校工会维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高校在可持续发展中用工制度的改革思路,发挥工会在高校管理中的助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企业的内在生命机制由资产所有机构、资产经营、利益分配形式、用工制度等要素形成,它是企业活力的基础,从日本企业的内在生命机制来看,股东结构和股东行为的演化奠定了企业自己握有经营支配权的基础;独特的权力结构弱化了股东对经营的干预和约束,使经营者能充分自由地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较合理的红利、奖金、工资等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了企业活力的重要内在动力源;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是日本企业经营的三大支柱,构成了日本企业凝聚力机制,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使企业尽可能地变风险为机会,减少损失,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17.
民营企业用工困境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廉价的劳动力已不再成为优势,企业的用工问题目益凸显,尤其是竞争力较弱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走入了用工的困境,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用工困难的原因不仅在于社会用工大环境,经济结构的改组,主要在于民营企业自身对用工观念的陈旧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弱势.只有突破传统的用工理念,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转变.才能走出一条民营企业用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工资增长趋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在1995年的养老保险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确立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企业的养老保险负担开始以明确的缴费的形式出现.此次改革不仅对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更为我们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工资增长趋势的影响性,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本文通过对国家统计局1997年、1998年及1999年公布的有关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讨论了在1997年<决定>实行前后,我国城镇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对于职工工资增长率的波动有着显著的影响,且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与其在养老保险改革中工资增长率的变化幅度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机构编制是我国人事管理的重要制度,编外用工是在机构编制以外聘用,由财政负担保障的各类工作人员。当前地方政府的编外用工表面是“压力-能力”失衡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实质是更为复杂的治理制度问题。编制短缺是因制度性因素和地方政府“主动作为”而导致的人力供给相对不足,编外用工则是基于当前地方政府治理环境选择的一种补偿策略,较好地发挥了补偿行政管理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特殊功能。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发展的编外用工制度,将伴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有可能会被更好的补偿方式所取代,也有可能因其赖以存在的条件消失而消亡。  相似文献   

20.
谢菁  向颖 《南方论刊》2006,(10):43-44
垄断行业工资过高是我国目前工资收入分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这些行业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垄断行业工资过高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这种情况产生的影响、原因,并提出了改变这种现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