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呈现出资本主义形式与现代文明成果的历史性“剥离”进而社会主义新形式与现代文明成果的更高水平“结合”的世界历史趋势,这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普遍性与中国特殊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占有、吸收和创造进程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蕴含着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深刻彰显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视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一条关键脉络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自觉“占有”“吸收”人类普遍的现代文明成果,并持续走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的特定社会形式不断与现代文明成果的普遍物质内容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这种历史性结合的主线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先后与民族国家、市场经济、资本要素等现代文明成果、现代性普遍物质内容相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吸收、占有乃至创造现代文明成果的历史过程,也确证和深化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所揭示的现代文明成果与资本主义剥离、与社会主义结合的世界历史趋势。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文明在“社会主义新现代性”中的历史性结合。  相似文献   

2.
付文军 《兰州学刊》2023,(11):15-2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科学道路,对于这一道路的理论省察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合理性,以确证中国式现代化虽带有“中国特色”却并不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而是响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现代化道路。唯物史观要求充分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思路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建设史上的各项工作重点和实践方案,以深刻剖析各个时期具体举措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实事求是的“守正创新”之路,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在学理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系列命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跨越论题”的雄辩证明,又是关于“历史合力论”的科学验证,还是“历史科学”的现实展开和“两个必然”的生动诠释。在迈向“第二个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其在经历多重探索后与马克思主义建立了本质性联系。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流行并广泛传播的时代,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期和孕育新范式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主义”传播彰显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发展的总体性趋势。作为历史过程的中国式现代化因“主义”的传播而开启,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语境中得以发展,规制于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质的规定性”。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发生学”意蕴,应着眼于民族复兴的大历史观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的历史境遇,追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联,深入考察“主义”的传播何以规制并培育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革命—现代化”路径、领导力量和根本动力,进而从整体性角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的必然逻辑和历史支撑。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项重大原则。“五大原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由谁领导”“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立场”“活力来自哪里”“保持什么精神风貌”等基本问题的系统明确回答。深刻认识“五大原则”,对于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世界历史视野考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历史贡献,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西式现代化的翻版,而是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生成的,是在与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比较鉴别中发展起来的,是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积累了很多不同于世界他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这些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独特经验,构成了“中国式”的独特标识。这些重要经验绝不是简单的随意罗列,而是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它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统揽下一体构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贡献,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资格称得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依据。它不仅是中国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基本保障,也可以为世界人民突破现代化困境,走向更高文明层次的现代化提供积极借鉴,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人类现代化展现了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徐艳 《理论界》2023,(7):14-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但对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理解,如若停留在非科学的浅层次,反观现实,则容易出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自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确信等负面情绪。因此,可以通过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共产主义和共同富裕”三对关系的诠释,多层次剖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助于科学理解其深层次内涵,更加明确: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追求。这对于更加自信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探索出的现代化道路,也是一条非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的成功开辟不仅验证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可行性,而且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设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历史性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探索现代化道路这一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及其创造性实践大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极大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拓人类现代化新道路的勇气、智慧和能力。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不断展开,中国式现代化还将以新的更大成就,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在人类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方法论,也是人类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共二十大报告对中国模式与中国发展道路的概念综合与历史综合,是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模式与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西方主导的殖民化与全球化的世界体系进程中催生和展开的,是民族性与现代性复杂互动与动态结合的产物。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是对中国自身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总结与规范提炼,也是对西方现代化内含的冲突与征服基因的思想和制度批判。中国式现代化历经近现代的接力探索,从物质、制度、文化层面累积演进,经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新中国的建立而进入自身道路与体系的结构化发展阶段,对接中共二十大提出的民族复兴总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价值观为基础与内核,是人类和平发展道路之制度性探索的典范。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明晰世界体系的霸权内涵与斗争性质,坚持和平发展的王道实践,与西方霸权和霸道展开道德和制度斗争。“一国两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与制度杠杆,是和平发展道路的典范制度,在新时代语境下可从国际法维权与国际调解院创设中进一步做出和平发展的制度性贡献。中共二十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时刻,也是人类和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新起点与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带来了新选项与新希望。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因由、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它既遵循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和普遍逻辑,又立足中国实际和国情要求,体现出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彰显出政党领导与人民主体、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坚持原则与改革创新、经济中心与全面协调、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与跨越提升辩证统一的鲜明特征,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于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实践进程、拓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抽象的普遍性”和“绝对的特殊性”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都会陷入知性思维的误区。要准确理解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就应该辩证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马克思的“具体的普遍性”的思想入手进行考察。这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化的共同内涵及必然性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以及“为什么我们能够走自己的路”两个重大问题。我们不能够把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因为我们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这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赓续和更新中华文明。但这不是对特殊性的片面强调,而是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定位中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自主探索具有普遍性,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决定命运,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在探索自身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积极吸收西方先发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主动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但最根本的则是坚持“场域自觉”,即自觉认识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和基本国情探索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不断变化的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特殊场域,这一场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从场域的视野看,新时代的中国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在于,认清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坚持的自觉性,促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完善发展,在不断彰显道路的比较优势中夯实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基于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强国建设之需,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道路探索的最新认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根植于现代大生产的普遍规律,蕴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基因,包含着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丰富,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价值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目标宗旨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是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高质量为核心意涵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深入理解教育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和中国教育何以“现代化”等问题,还要平衡我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聚焦科技、生产和人的现代化,统筹教育的物质、制度和观念现代化的关系,协同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实践中推动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及民族发展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也是文化自身不断批判、继承和改造,不断适应世界变局发展、经济社会演变及科学技术变革的同步过程。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凸显,文化现代化必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构成,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的阐释也必然离不开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以文化自觉为认识前提,以文化自信为立根之本,以文化创新为发展动力,以文化自强为建设目标。同时,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外延形态也包含了理论与意识形态现代化、文化产业现代化、文化公共服务与文化治理现代化、文化传播与交流现代化及文化技术现代化等多个层面。从文化向文明延伸来看,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所秉承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观,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一种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可持续性的世界文明互鉴与共融的新形态新道路。  相似文献   

14.
“西化”道路、“两步走”道路,一个彻底失败,一个中途陷入误区: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指引中国走出历史迷途,接续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主题;中共十五大旗帜鲜明地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曾经把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称为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深刻地理解这个命题,正确地掌握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精神,无论在实践上或者在理论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精神,究竟有些什么意义呢?首先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  相似文献   

16.
李振  龙燕 《江淮论坛》2023,(1):81-87
通过马克思对现代性深度批判,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原则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是本文的写作目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发轫、发展始终走在对资本主义彻底批判的道路上。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已触及现代性批判的核心:作为“现实的人”的犹太人及其生活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前提;以犹太人为代表和映射的资产阶级社会现代性及其所造成的个体异化和分裂状况,是马克思展开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底座和核心内容;现代性批判的现实方案在于从政治解放深入到经济解放,并直接上升到“人类解放”;对以犹太人所代表的“现代性”进行彻底的批判,提出走出“犹太精神”的可能性。这些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刻的启示:只有解构西方现代性的先验主体、逻辑教条和文明独断性,并对其物质内容和精神诉求进行彻底批判,才可能塑造符合中国现实及未来需求的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致力于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的人民性的现代化,真正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文明局限,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理论实质是确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主体论”,以此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结构为主体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机理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逻辑,理论基础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这一结构由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唯物史观体系化导出,机理落成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新时代的这一发展线索依照唯物辩证法主体路径展开,分析路线为:劳动过程文明规划→主体逻辑与人民主体范畴→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难题是“中国式”与“现代化”如何结合。依循人民至上,主体范畴落脚于主体现代化;作为对中国式与现代化的理论注解,主体范畴导出经济范畴的路径锁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道路特征和实践品格。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突出社会主义主体范畴对于景观现代化的概念统帅作用,理性定格党对于社会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范式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新理论凸显新时代的原创性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新人类学的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探索创新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即新在中国特色和中国标准上,新在和平发展和开放共赢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性是由“中国式”和“新”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诠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过程,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超越,对人类文明形态的世界贡献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共同昭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正确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可行性,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连续性。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要求,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重要意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领导核心,锚定目标方向,提供政治保障,树立发展信心,凝聚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中国道路”总结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吸收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优点,又总结了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继承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形成了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结构表现为党的领导-市场配置-人民主体的动力结构、国家-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平衡结构和驾驭资本-解放劳动-规范权力的治理结构。这三重结构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