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处于"过渡时代"的梁启超,在演绎中国现代散文发生的多幕剧中,扮演着一个多有作为的主角。最具有散文文体史意义的是梁启超的"文界革命"。"文界革命"在他这里不只是一种倡议,一种构想,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实践。其要义是内含的"欧西文思"和形制的"流畅锐达"。就具体的文体实践而言,梁启超在论说体散文、新闻体散文和记游体散文等方面都有文体史意义的建树。梁启超在"文界革命"这一时代话题的表达上实现了知与行的协同,使之成为"五四"散文的直接而重要先导。  相似文献   

2.
“越界”是1990年代马华新生代散文发展的重要特征,路径有二:其一是“跨文类”,即打通散文与诗歌、小说诸体裁间的壁垒;另一是“次文类”,即将文学与社会学、人类学诸学科间的界限打破,在散文内部形成各种微型文类。论文拟考察新生代“越界”的资源、过程,并辩证其得失。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其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在近代,它们却交织在一起.因而,近代散文观也在由“文”向“文学”转换的进程中发生着变化,呈现出多方面的特征:“骈散观”的嬗变与近代散文理论的探寻;“大散文”观及其创作实践;在杂文学观与纯文学观多元建构的文学转型格局中前行.这一新变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早期散文汲取桐城古文与先秦、六朝各体文章之长而成为中国古典散文的辉煌终结,后期对报章文体的倡导与创作,以及“言文合一”主张的提出,则成为近代文界革命之先声.  相似文献   

5.
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发动的古文运动是一场古代实用散文向现代文学散文转变的革新运动。韩柳古文创作是对传统实用散文固定体式的大胆突破和创新,其以“诗”为文、以“传奇小说”为文、以“寓言为文”,使古代实录简朴的散文发展成为真正的文学散文。  相似文献   

6.
1916年陈独秀与胡适在《新青年》上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具有强烈革命精神的陈独秀以“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的划分试图使以“古文”为依托的“文以载道”传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胡适则主张按照西方文学规范来置换中国的文统观念,确立“小说为文学之正宗”的地位,建立新的文学格局.事实证明,胡适模式日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承认.随着写作者或者评价者立场的不同,“文以载道”、“应用之文”与“小说为文学之正宗”的观念成为写作与评价现代散文自由取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陈良武 《中州学刊》2012,(3):162-165
中国文化传统中固有的“文学”观念系指文章学术而言,它与学界习用的来自西方的文学观念有所不同.明确了中国文学之“实”,大批文献就会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出土简帛文献,尤其以郭店楚简、上博竹简、清华简为代表的一大批材料就会凸显其文学研究的价值,诸子散文研究的史料也由此得到拓展.利用出土文献不仅可以接续先秦儒家散文发展中间缺失的一环,厘清先秦儒家散文的发展轨迹,而且可以使我们看到,先秦儒家散文至少在战国早期就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8.
中国散文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跨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梳理、评价和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散文理论的基础上,对散文的范畴、真实与虚构、真情实感等概念进行了重新界说。由此寻求散文理论的变奏,在现代视野建构新的散文理论话语。一是由“诗性”这一核心话语分衍出精神诗性、生命向度、人格智慧和文化本体性,二是重视文体风格层面的文调、氛围、心体感应和智情合体,三是引入复调叙述、意象创设和多维结构的理论批评思路和方法。文章指出,在新的世纪中国散文研究必须强化学科的特点和规范,建立以现代意识为先导的理论批评视野,同时要敢于破除各种既定的散文观念和模式,将传统文论的优长和西方现代批评的观念和方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文体的角度 ,对 2 0世纪 90年代的中国散文进行了宏观的描述和微观的分析。在考察了文体的历史演变后 ,文章从“文类文体”、“语体文体”、“主体文体”、“时代文体”四个层面对文体进行了新的界说 ,并以此为理论基点探讨了 90年代散文文体的变革 :一是“时代文体”的形成及其“破体” ;二是因“主体文体”的解放而带来的散文观念和艺术思维的改变 ;三是自由随意、侧重于感觉化、潜沉的隐喻和反讽的语体取代了过去浅显僵硬的“诗化”语言。最后 ,文章还探讨了文体研究的意义 ,并对散文文体的“自由”和“不自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文章”到“美文”一脉相承的是“深于取象”的艺术思维、“藻饰”“美言”的审美观念、发愤抒情和通脱适己的创作心态与美学风格、“随物赋形”的艺术追求。现代人把中国现代散文界定为“美文” ,形成文学散文、个性艺术和自由文体的观念 ,是对传统文学观的继承、突破和发展 ,体现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散文的意义应该放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进行观照。贾平凹对中国当代散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同时也在于其散文理论和散文编辑理念。贾平凹的“大散文”主张是中国当代散文美学的重要收获,这一主张改变了几十年的散文传统和流行风格,丰富了对散文审美内涵的理解,不仅具有汉语散文的文学史价值与理论价值,而且在散文创作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贾平凹对散文创作有着自觉的探索精神,其风格的变化脉络清晰,有迹可循。贾平凹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其散文创作在对小说与散文两种文体关系的理解上也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散文的公共性与个人性,是在现代语境中生成的一个复杂而有意味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的现代性可以表述为散文的个人性,个人性是现代散文的重要特征。具有主导地位的是散文的公共性写作形态,它贯串了20世纪中国散文史的全程。这样一种结构是由历史的格局所规定了的。现代散文的公共性与个人性,只有当其建构为兼容互生的有机体,才能生成更有文学价值的文类。  相似文献   

13.
散文的叙述问题历来被研究者忽视,这种狭隘的文学观念应予改变.必须将研究的重心从修辞、描写、意境和篇章结构转向叙述,确立叙述在散文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不能仅仅从传统文章学的层面来理解叙述,而应借鉴现代叙述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与现代人的心理和思想感情相匹配的现代叙述方式.从创作上看,中国现代散文叙述模式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叙述方式从一元到多元:二是呈现型叙述取代概括型叙述;此外还有隐喻性叙述、跳跃断裂式叙述、反讽戏谑叙述等等.这些叙述模式的演变,拓展了散文的艺术空间,不仅给我们某种艺术革命的新启示,而且有可能使散文获得与小说和诗歌平起平坐的自信.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论史上,味觉、听觉、视觉等感官感觉在抒情文论、叙事文论、写人文论建设中有着不同的功用和地位,并由此导致三种文论生发的不平衡性。随着诗骚文类的早熟,基于味觉审美的抒情文论得天独厚。就共同处于劣势与弱势的叙事文论与写人文论相较而言,前者尚且能够伴随着“史传”的叙述经验而有较大发展,后者则虽能有“绘画”写真经验支撑,但仍显得步履蹒跚。同时,传统“贵耳贱目”观念对偏于听觉审美的叙事文论发挥了助推作用,而偏于视觉审美的写人文论则主要得力于传统“目观”文化支撑,有幸兼得诗赋之“观物取象”与绘画之“传神写照”等文论观念哺育,至明清在戏曲小说批评中也获得了迅猛发展。随着人们对“画境”审美的不断追求,各种戏曲小说批评纷纷以“观象得意”“观画得趣”之类的评语来评赏写人文本,使得写人文论逐渐达到某种统绪性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王景科 《齐鲁学刊》2004,(5):141-143
散文文体研究的缺乏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理论研究的弱势状态。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 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失去了文体特征规范的散文,对其文类特征及 其内部各亚文学样式的研究,应成为眼下散文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散文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倘若没有现代传媒的中介和转化 ,西方散文资源与古代散文传统也无法演变为现代散文。说自己想说的话 ,发表知识分子个人的意见 ,从现代报刊的文化特征来看 ,既是对古代散文“言志”传统的现代诠释 ,也是现代散文重要的文体功能。同时 ,现代散文不可能回避其娱乐功能 ,使现代散文成为市民社会的消闲方式。现代散文发展中所提出的有关“幽默”的理论问题 ,以及现代报刊文体与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的对应关系 ,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20世纪著名的艺术大师丰子恺以其文、其画、其心性而闻名。他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对其散文的研究历来是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但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从文学、哲理角度探讨丰子恺散文的内容、风格、世界观等诸方面,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语言形象”来把握和梳理丰子恺的散文。  相似文献   

18.
李岩 《北方论丛》2015,(4):29-33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以来的文学史上,小品文作为白话文学最先获得成功的散文品类,曾领衔现代文学达十几年之久.从20年代初发韧,至30年代中期形成“小品文热潮”,其间可谓佳作迭现,名家辈出,堪称小品文的黄金时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小品文的兴盛发达,离不开“言志性灵”散文思潮的推波助澜.本文从文学思潮的角度,考察了30年代中前期的“言志性灵”散文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主张,并归结其特征:一是推崇“个人的发现”:二是强调表达的“真”:三是倡扬幽默,以闲适为格调;四是重视“笔调”与“文调”的美.最后指出,“言志性灵”散文思潮是散文的正宗,它标志着现代散文文体的自觉,是一个既传统古典又具有开放性和现代性的散文思潮,应引起足够重视并成为现代散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张金梅 《学术论坛》2005,(8):153-156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谱系.可是在晚清至"五四",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却和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交织在一起,并最终"大河改道"式地确立了现代汉语语境的"文学"观念,实现了由中国传统文论之"文"向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谱系的全面切换.在"文"向"文学"转换的进程中,阮元、刘师培、章炳麟等国学大师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论"文"的总结;而梁启超、王国维等则分别建立了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超功利的审美型文学观,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