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芬  杜坤伦 《民族学刊》2023,14(3):60-67, 148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是具有鲜明政治导向、强大思想感召力和广泛教育意义的特色文化资源,籍此形成的红色旅游在我国的旅游发展格局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世界瞩目的发展成绩的客观事实、应对新冠疫情体现出的制度优势、实现中国梦愿景下攻坚克难的精神需求等共同催生了对红色旅游的发展期待。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地也大多处于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利益分享,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民生改善。本文以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的作用为旨向,运用共生理论,聚焦四川省这个特定区域,分析红色旅游共生体系的搭建历程、共生体系内各要素的内在关联、未来发展态势研判和应对举措等,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唐本文 《民族学刊》2023,(9):86-93+162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要振兴,人才必先振兴。农村职业教育具有为当地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之作用。然而,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人才短缺困境。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多维耦合机制体现在背景耦合、目标耦合和供需耦合三个维度,通过识别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多维耦合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两者的融合发展模式。基于对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多维耦合机制的深度识别,提出从建立“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与乡村企业”联合体、“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与乡村产业相关政府部门”对话平台、“农村职业教育院校技术认证平台”联盟和完善国家及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系统四个方面来构建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2022年8—10月在青海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2个乡镇开展的“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调查所收集的935份农户调查问卷,以及针对部分农牧民、村干部、乡镇和县级领导干部的深度访谈资料,在综合考察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上,借助实地调研案例深度呈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的多维现实表征,重构建立在增长主义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的逻辑,审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表达与边界约束,最后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可行路径,冀求突破“增长的胜利”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标准路径”。  相似文献   

4.
邓彦斐  易建州 《民族学刊》2020,11(2):22-29, 125-126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近些年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西部民族地区作为全国扶贫工作攻坚难点地区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各类形态的特色文化资源,因此西部民族地区通过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脱贫工作并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可行性。但是,西部民族地区因历史地理等原因,生态系统脆弱、社会文化复杂多样以及文化资源本身的特点等客观因素决定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必须考虑生态系统和当地社会的承载能力。因此在扶贫视角下,西南民族地区通过开发文化资源脱贫并实现文化振兴,应当将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效用放在首位,杜绝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5.
陈娟  朱江  廖宇 《民族学刊》2022,13(5):30-38, 134
在乡村振兴和人口老龄化双重背景下,离退休干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银龄行动”,成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新生力量和有益补充。本文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维度,探索离退休干部特有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专业优势和威望优势等资源禀赋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特殊困难的契合点,厘清“银龄行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运用内容分析法,以离退休干部在四川民族地区助推乡村振兴的37份文本资料开展编码分类和统计分析,深入剖析其参与动机、资源禀赋、参与行为、制度结构环境支助等主范畴的内涵、特点及互动机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认可老同志价值、探索长效科学机制、完善配套措施和激励手段、激发本土老年群众内生发展动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友  泽仁华珍 《民族学刊》2023,14(3):52-59, 147
乡村振兴战略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民宿产业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汶川县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民宿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得出羌族地区民宿产业面临发展要素不健全、业态发展不协调、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准民宿产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衔接点,提出“政府—企业—协会—经营者”四方联动模式,通过加强政府政策支持,统筹协调推进发展;引入企业资本投资,发挥企业合作优势;发挥民宿协会自治管理功能,积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指导民宿旅游经营管理;民宿经营者要因地制宜提升经营和服务水平,实现民宿产业有效供给,探求民宿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陈永亮  张立辉 《民族学刊》2020,11(6):29-35, 155-156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移风易俗行动有其独特性,研究基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J、Y两县的实际调查,对影响民族地区移风易俗行动的主要因素思想意识包括传统观念影响、思维定势等进行剖析,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移风易俗行动在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要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多语言(方言)语音科普推广等方式积极推进,既保障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激发中华文化的内在活力,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桂滇黔民族地区传统体育资源禀赋丰富,其作为群体文化记忆的特殊载体和身份识别的重要依据,对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价值判断、审美情趣、人际交往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在对桂滇黔各民族地区传统体育进行调查统计基础上,基于乡村振兴视角,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维度,构建传统体育价值评估体系并进行实证测评,研究认为:桂滇黔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种类多样、分布广泛、文化内涵丰厚,在乡村振兴中富含多元价值,对促进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不同类型传统体育的特点,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元素,精准制定价值发挥路径,科学合理地加以转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王岚 《民族学刊》2020,11(2):103-109, 145-146
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核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参与,少数民族群众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传统文化植根于各民族群众的心灵中,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立足于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深入挖掘、传承其中的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动力。  相似文献   

10.
乡村建设特别是民族乡村建设,是我国发展经济、统筹城乡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环节。黑龙江省民族乡村具有其独特的地域属性,特殊的地域属性对于乡村发展有优势也有短板。克服黑龙江省民族乡村发展短板,参考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验,重点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和文化建设上推动黑龙江省民族乡村建设,进而实现兴边富民的目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黑龙江民族乡村建设中要突出民族乡村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地把《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落实,有针对性有区别地探讨乡村建设问题;通过民族乡村建设,巩固和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带动民族乡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春娥  赵君 《民族学刊》2020,11(6):17-28, 152-154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容。鄂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振兴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效,村寨整体风貌改造实现民族乡村生态宜居,特色产业培育兴旺民族乡村经济及带动乡村生活幸福,特色文化发展兴盛民族乡村文化,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促进民族乡村有效治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政策执行者素质不高、执行策略模糊不清、实施资金匮乏的瓶颈。利益分配失衡、城乡差异、村民参与意愿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强是村寨振兴实践困境的归因。与此相应,提高居民保护意识,支持居民参与,科学编制振兴规划,保障村寨建设资金专用,维护群众利益,或许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调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振兴实践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桂滇黔民族地区民间体育赛事资源丰厚且价值多元,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资源,其利益网络治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实现的重要环节。笔者对桂滇黔民族地区民间体育赛事治理的逻辑演进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其利益网络构成要素及治理存在问题,并引入协同治理理论提出改善建议。研究认为,桂滇黔民族地区民间体育赛事利益网络凝聚性不高、中介角色缺失及等级性显著的特征突出;治理主体间联系不够紧密,赛事治理沟通不畅等问题明显,需从打造多元共治格局、搭建协同治理渠道、建立民众自治平台着手,以助力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3.
刘璐琳  张蕾 《民族学刊》2023,14(1):68-74, 147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支撑。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逻辑,当前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瓶颈问题突出、产业融合深度不够、要素分配不协调、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等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下一步,应加快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坚定走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富民之路,推动乡村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乡村产业振兴中促进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须振兴。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2018年中央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确立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节点目标任务。民族乡村振兴,发展是关键,这是各族群众的共同愿望。湖北省十堰市有1个民族乡、8个民族村,大都在远离城区的偏僻之地,经济基础薄弱。近年来,在精准脱贫的强力政策推动下,民族乡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目标。然而,经济薄弱的现实仍未彻底改变,脱贫成果需要持续巩固,要在继续保持精准脱贫政策力度不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完善帮扶机制,抓住国家新一轮对民族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叠加政策机遇,继续奋斗,全面实现民族乡村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民族乡村全面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把这些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带动群众走上产业致富之路是一个重大课题。平度市新河镇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度草编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非遗产业,以非遗产业作为群众脱贫项目的模式值得关注。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度草编在带动当地群众实现脱贫攻坚为例,总结其传承和发展的经验,探索其自身优势和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如何发挥其优势助力当地实现产业振兴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站在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的战略高度入手,不仅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国语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也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国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国语教育问题、提高国语教育质量特别是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提出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7.
依托中越边境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是助力沿边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旅游发展能够通过绿水青山、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社区参与、增收就业等优势推进广西边境民族地区乡村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使其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乡村。在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需要采取强化规划引领、提供政策保障,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系列特色旅游品牌,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区域旅游发展、深化协同合作等强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刘晓红 《民族学刊》2022,13(1):20-31, 13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迈向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重大部署,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本文以马克思的人本管理思想为指导,分析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本逻辑;基于人本价值实现的物质基础和内生发展能力,梳理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依据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投入特征与产出效果,将国家重大政策支持作为培育人本价值实现能力的投入因素,提出落实重大政策的对策建议;将服务国家需要作为提升人本价值实现能力的产出效果,从质性研究分析服务国家需要的主要效果。  相似文献   

19.
沈兴菊  刘韫 《民族学刊》2021,12(12):23-29, 126
国家公园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门户社区是进入国家公园的必经之路,从地理位置上看,很多门户社区都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国家公园的旅游活动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各国各地区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美国建立国家公园门户社区和乡村建设的过程,分析了其取得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指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注重规划前置,加强民族社区参与;利用国家公园品牌价值,实现业态增值;挖掘民族文化,培育内生动力;人地联结,共创民族地方价值等建议,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建设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效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所特有的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乡村地区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基础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环境的不断发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临消失的现象,这需要加强乡村非遗保护力度,对其利用方式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乡村非遗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乡村非遗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非遗保护与创新设计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创新利用策略,以期可以为乡村非遗的利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