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形态,元宇宙以数据的方式建构起现实世界的平行宇宙,实现全沉浸式呈现和对感知信号的全摹仿。元宇宙是“虚”在形式、“实”在感知。然而,元宇宙与艺术何干?元宇宙作为一种媒介,既与传统艺术媒介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连贯性,自身发展又伴随着感知的进阶。从柏拉图的摹仿观来看,传统艺术摹仿的是事物的“某小部分”外观,当代电影艺术的影像呈现则是对“某小部分”的巨大突破,而元宇宙却实现了全摹仿。由此可见,以元宇宙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似乎也会成为必然。元宇宙艺术对现实物质世界形式的突破,不仅是在摹仿感知,还将重塑我们的感知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元宇宙集技术集成、生存空间和数字媒介于一体,它将带来人、世界及其人与世界的互动中介的变革,形成不同于自然人的“智能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现实世界和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数字媒介。这些变革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人叙事主体面临“智能人”叙事主体的挑战,现实叙事场域主导的叙事思维面临虚实融生叙事场域主导的叙事思维的挑战,传统叙事媒介主导的叙事方式面临数字叙事媒介主导的叙事方式的挑战。积极主动应对元宇宙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的挑战,构建不同存在样态叙事主体的协同叙事、新叙事思维引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和数字媒介支持下的沉浸式交互叙事,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化“危”为“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陈常燊 《理论界》2023,(8):1-7+113
若将罗伯特·诺奇克的体验机思想实验运用于元宇宙,则会否认虚拟生活的道德价值。迈克尔·拉博西埃批评了诺奇克反对体验机的论证,而诺奇克对元宇宙的反对又招致了大卫·查默斯的批评。体验机的“非同一性假设”受到元宇宙的“模拟假说”的挑战,这一核心假设上的重要差异表明了虚拟生活符合道德生活的实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和语义学原则,因此,有理由认为元宇宙虚拟生活具有道德价值。此外,元宇宙无法取代现实世界:尽管虚拟生活可能有道德价值,但在技术上和经济成本上仍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元宇宙描绘了打破现实时空之维、接合虚实二元的“超未来”性社会形态,创造出杂糅现实世界、虚拟世界、拟态世界的多维空间。在朝向元宇宙的媒介发展过程中,“身体-主体”隐喻、实践的“虚拟-现实”隐喻、“自由-规范”隐喻等一系列意识形态隐喻不断生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批判考察了社会再生产中诸意识形态“唤问-规训”的实现机制,将其方法论范式导入元宇宙的分析视野中可以发现,元宇宙逻辑下虚拟空间与拟态仿真成为可能,人的主体性沦为了意识形态唤问中非经验的绝对之思、非实在的指称代词和非自我的他性认同;实践活动堕化为了意识形态的技术欺骗、虚拟生产的异化模式和知识劳工的生产之源;自由成为了虚实重叠的空白假象、自在自为的意识悖论和国家机器新形态的规范自觉。破解元宇宙中意识形态规训困境,媒介发展需以人的全面复归与自由解放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张爱军  贾璐 《学术界》2022,(12):62-71
元宇宙是一个相对自由、独立并平行于现实世界的深度沉浸式的虚拟空间,在发展中与现实社会不断交互、融合甚至共生。人类对其探索过程中元宇宙虚拟空间不仅演变成了新的政治意识形态汇集地,更是发展成国际传播中国家形象建构的新场域。作为成长型技术的元宇宙虚拟空间也为国家形象建构的“自塑”与“他塑”过程带来了巨大挑战,使得国家形象以碎片化、刻板性的方式呈现。改变元宇宙虚拟空间中国家形象传播的窘局,实现国家形象的高质量建构,需从不断改善传播技术来塑造新虚拟形象,改善传播模式来突破单一路径,进而推动国家形象在建构中虚实结合。健全传播规范促进虚实相生,在元宇宙虚拟空间中建构国家的良好形象,实现“虚”与“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元宇宙可实现人们自由穿行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梦想。人们拥有两个平行世界后,时间和空间扩容,许多通行的准则需要重新定义。元宇宙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与通常意义的现实世界构成虚实相交的“新现实”。在“新现实”中肉身与精神的“间歇”“疏离”成为可能,生命体验加宽、加厚、加长。公共生活出现新的阶层和“族群”,人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在元宇宙初始阶段,数据、算力影响实体人与数字人的行为和思想,人的观念又反作用于数据和算力。信息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改变并未停止,元宇宙不再是现实生活之外的东西,它是真实的新的现实生活,用过往的经验谈论正在到来的元宇宙问题,构建未来世界的秩序,如何避免偏狭的视角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吕健  孙霄兵 《学术探索》2022,(10):151-156
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元宇宙具有虚拟世界创建功能,依托随地性、沉浸式体验以及虚拟场景构造等优势,能够无限放大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虚拟场景与身份补偿、学生主体成为教育内容生产者。元宇宙作为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对马克思科技观中技术推进人类自由与解放进程的又一次飞跃。在元宇宙构建的教育生态下,既是对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自由的解放,又能极大推动我国教育生产力的发展,改善教育资源的优化与配置,满足新课程方法和标准对于新技术介入教学的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进程。当前,在充分接受元宇宙所带来的技术变革和教育观念改进的同时,也要关注相关安全、伦理与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布尔迪厄“场域”的理论下,借用“象征”的本义,立足于交往与对话,在多媒介相互作用的场域中,整体和动态地探究以文学为主体的印刷媒介与新媒体的关系.在媒介场中,电子媒介的影像化、虚拟化并没有让受众产生真正快乐、自由和解放,反而让受众不可遏制的沉浸其中,丧失深度和距离.而文学由于“间离化”、内视性、时间性的特点,所带来的真实感、意义感和秩序感,可以在媒介域中与其他媒介形成互补关系,使主体趋向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元宇宙”是整合多种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数智化应用和社会空间建构形态,是一个与人类现实世界嵌套又独立并隐匿于现实世界的立体化虚幻空间,是映射现实世界的数字虚幻世界。在身份、经济、文化和社会系统的系统变构中,“元宇宙”将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充分接榫,构镜了界域地平线的时空和阴阳对接,实现了人类世的镜像重构和超度再生;其数字孪生、虚拟原生、虚实融生和虚实联动所建构的融宇宙和超宇宙的虚实重生在时空幻象中超越了现实宇宙;其形成的叙事空间激发了人类的技术思维和时空探骊,使得“元宇宙”在解蔽数字平台异化的枷锁形态时,解构了人类“数字内卷化”的桎梏状态,释析出“数字合作主义”的生命政治姿态,牵引出“数字主义”宰制下对人的解放变奏的空间反思。为此,“元宇宙”引领者要发挥其功能性制导作用:打破传统发展逻辑,走出数字内卷;打破传统技术异化模式,实现统摄性数字幻象;颠覆资本增值统治,实现数字加持下的商业生态化;突破传统人类体验需求,实现具身交互联动的智识化空间运行。  相似文献   

10.
元宇宙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契机。映射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技术为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技术基础。沉浸理论、具身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教育原理形成元宇宙技术独特的赋能机理,塑造元宇宙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双重沉浸体验的感知场域、具身交互学习的认知途径、境脉学习的学习形态,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上形成了从场域变革到叙事范式、从具身沉浸到情感认同、从人机协作到人机共育转变的三大方向,并具化为理论教学的具象化、实践教学的智能化、数字世界的协同育人等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1.
“真实”是意义活动的底线,“艺术真实”是艺术文本存续的基础。在理论界,围绕“世界、作品、艺术家、受众”这四个要素构建的理论范式,无法单独阐释艺术真实的意义机制,动态联系的范式结合也不过是标准叠加的产物。在技术层,数字媒介消弭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这一状况与总体文化观念滑向“后真相”同步,艺术真实遭遇技术解构的冲击。理论阐释无法确证“存在意义”上的艺术真实,技术冲击消解了“存在者意义”上的艺术真实,前者指向价值论,后者指向本体论。由此,艺术真实交由商品市场,文本不再可靠,资本裹挟着动态更新的伴随文本进入经济场域,在意义竞争中重建“艺术真实”的本体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郑晓君  彭佳 《学术研究》2023,(6):160-167+178
景观社会借助单一的视觉媒介,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从人身体的共感中分离出来,以视觉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单向度符号传播支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和身体之间以及身体的不同感知渠道之间形成了相互竞争的紧张关系。生物艺术重新回到身体媒介本身,在以身体为主导的媒介融合中建构起参与者与其他生物体肉身交互与感知转化的情境。这不仅让人以具身的、整合的方式接近其他生命体的经验,还借助新媒体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转码/再建码功能,让作为符号主体的参与者在“位置之外”转化性地进入作为他者的其他生物体的意义世界,去模拟、体验、表现和重构不同的符号过程,由此拓展人体验和认知的边界,破除景观的幻象。  相似文献   

13.
影像转向的语境下,影像开始替代口头语言和文字成为受众认知世界的主要媒介。但即便是影像,也并非一定是对现实的客观再现。作为“造梦”装置的电影,以影像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极具逼真效果,极易被误认为“现实”。在部分好莱坞电影中,黑人形象已经摆脱了早期的缺位状态或者刻板形象,更多以“精英黑人”的形象出现。但这种精英化的影像表征不一定是真实的。事实上,电影通过指涉现实等方式,消解了虚拟影像与现实之间的边界,使“精英黑人”的电影形象变得逼真和普遍,掩盖了黑人群体在现实中的真实社会地位。进而,电影作为一种影像层面的代偿,通过涵化观众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戏剧性地消解了现实中的社会和阶级矛盾。  相似文献   

14.
魏景飞 《东岳论丛》2022,(11):79-88
无论是社会文化还是空间认知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媒介的发展所影响,新媒体的兴起引起了信息场景的变化,传播学研究的“空间转向”问题也由此被提出,元宇宙概念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作为一种概念型产品,现阶段可供研究的元宇宙类产品并不多,但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它却具备了两个前提:电子游戏的虚拟场景与网络社交媒体的信息场景。通过对此二者的研究,元宇宙的空间属性逐渐展现,它超越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存在形式,呈现出虚实结合、交融共生的存在状态,而通过对阿甘本“例外状态”的引入,元宇宙的“例外空间”属性也被挖掘出来。同时,“例外空间”不仅是元宇宙空间独有的特性,也是当下互联网虚拟空间以及自媒体信息场景的呈现形态,这为传播学的“空间转向”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元宇宙在中国当前是一个热点话题。虽然中国在元宇宙诞生和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但事实上元宇宙是一个与西方文化相关的问题。从元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来看,元宇宙始终与西方相关。无论是元宇宙一词的来源,还是元宇宙发展的主要节点,都集中在西方。不仅如此,从元宇宙的理论根基来看,元宇宙更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之上。西方文化的二重世界理论则是元宇宙的文化根基。建基于二重世界理论之上的元宇宙,其本质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世界。它是一个因人们对现实世界不满而构造出的虚拟世界,虽然是以现实世界为模板,但又不是现实世界的翻版,而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既然元宇宙是西方二重世界思想的产物,那么,对于元宇宙,中国人应该认清其西方文化特性,认识到二重世界的理论对其所造成的虚拟化倾向。而要避免元宇宙的虚拟化倾向,我们有必要回到中国文化,其一元论特征决定了中国人更加注重现实世界,认为人最终是生活于现实世界之中,因而对于彼岸世界并不关心。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技术时代充分发挥中国文化中一元世界的优势,将元宇宙的发展导向由虚入实,并在元宇宙的建设中将现实世界的建设作为重点,将虚拟世界作为补充,从而使得元宇宙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王峰 《东岳论丛》2023,(6):61-69+191
电影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存在三种观看方式的解读,一种是传统的现实本体,主张电影模仿现实;第二种是相对立的电影本体论,卡维尔将电影视为世界自动投射,暗示了电影并非简单地模仿现实,这开启了一种基于自动机制的电影本体论探讨方法;第三种是介于两种本体论之间,维利里奥的竞速学提供了这一特殊观看视角。卡维尔无疑也具有第三种理论潜能;将卡维尔自动机制观与维利里奥的光媒介感性学相结合,可以看到,电影塑造出新的感性系统,借此发现世界的某种真实结构,这一真实结构既是现实所是,同时亦非现实所是。电影中的真实可能只是一种变换相貌的世界景观,媒介的自动作用为光媒介下的新感知系统树立了典型情境,电影的自动机制将新旧感知对象全部放在光媒介之上,使旧面相以新方式呈现,而各种面相在相互比对中形成消隐与浮现的动态关联,这是一种特殊的消相感性学。  相似文献   

17.
胡彦彦 《天府新论》2023,(4):132-140
虚拟偶像发展的根基是偶像经济的繁荣。由于现实社会中个体情感严重缺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虚拟偶像成为现实情感的一种补充。然而,虚拟偶像实则是资本为避免偶像塌房而创造的新人设,其离不开“中之人”的劳动付出,“永不塌房”的永远盈利只不过是资本的“一厢情愿”。粉丝投射于虚拟偶像的爱欲一方面源自真实社会中爱欲的死亡,另一方面没有逃离商品逻辑。虚拟爱欲并没有真正满足欲望,只是一种爱欲实现的幻象。本文揭示了虚拟偶像作为情感劳动的形成机制及其作为资本同一逻辑下制造的爱欲拟象的本质,并对元宇宙时代虚拟爱欲是否具有革命性的未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慧媛 《学术探索》2022,(10):145-150
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为教育行业的实践开辟出全新进化方向。加快推动元宇宙形态下的工作创新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思政教育与元宇宙媒介的融合反应充满了无限可能。本文以介绍元宇宙的源起背景、基本概念内容为开端,对教育行业步入元宇宙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并从元宇宙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角度,对思政教育媒介的演变历程、元宇宙赋能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元宇宙现阶段的教育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基于思政教育融入元宇宙媒介发展的内容手段与规则路径,围绕“思政教育+元宇宙”应坚持的根本任务、协同要求及思想准备等因素,对元宇宙形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提出了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19.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电子游戏、物联网、区块链、脑机接口等相关技术的同步突破所造成的“群聚效应”,把人类带入了虚实融合的新时代。作为正在发生的“存在论事件”,元宇宙将改变社会的内容生成逻辑,重塑人类的生存方式。元宇宙时代,人们不仅可以借助媒介实现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延伸,还能通过设计获得各种超越身体局限的“极致体验”;运用数字分身等技术实现身份改造,从而获得更丰富的人格;当物理时空不敷应用之时,还可以借助元宇宙技术,以多重身份参与到虚拟时空的生产之中,在继续向外太空拓展边疆的同时,向“内在的宇宙”进行深入开掘。虚实融合基础上的体验设计、身份编辑和时空生产不仅成为新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内容生产方式,也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人们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转型,元宇宙成为全新的数字空间,它系统地集成了多种新兴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使得基于数字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成为可能。元宇宙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元宇宙通过技术赋能创设了智能态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媒介,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丰富性、精准性和体验感;通过场域赋能创构了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空间,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立体化效果和具身性;通过价值赋能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实效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主客体的共享、共情和共识。但元宇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了一系列现实危机:元宇宙面临着主体迷失、“信息茧房”、张力失度等多重风险,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叙事主导性、削弱了叙事完整性、消解了叙事价值性。基于此,应把握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契机,积极应对元宇宙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的挑战,坚持以澄明关系为前提,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与元宇宙的耦合之道;以解蔽主体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叙事理念;以虚实融合为关键,建构多元协同的叙事模式,实现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