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在夏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长期与戎狄为邻,到西周末年,也还未得到充分发展。春秋初期,它先后剪灭耿、魏、霍、虞、虢等诸夏小国,疆土仍局限于晋南汾水地区,实际上依旧处在戎狄的包围之中。在南面,有骊戎、茅戎、姜戎、陆浑之戎等;在西面,有河西的白狄;在北面,有北戎、山戎、无终等;在东面,自北而南,均属狄所有。于是,造成了晋与华夏诸国的隔离状态,以致齐桓公称霸会盟,晋很难前去参与。显赫一时的霸主晋文公,在谋伐周襄公时,也要贿赂草中之戎与丽土之戎,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存在三种夷夏观:戎狄豺狼说、用夏变夷说(华夏文化优越论)、积靡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体现为“共生”“会通”“象征”。“共生”是两种相互背离的乐舞传统并存,相互交流并未改变彼此乐舞的性质与审美特征;“会通”是同一乐舞文化内部异质力量与内生力量的互补;“象征”则是因政治、文化等因素而将乐舞符号化。春秋战国时期的雅俗之辨,实际上推动了乐舞的创新发展。总体观之,春秋战国时期,多民族在乐舞领域既能各有创造,形成特色;又能互动交流,相互融摄;既能吸收外来基因,又不至于丧失自我。从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夷夏观,将发现其片面性。夷夏之间双向互动、四夷内部双向互动,才是民族关系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是交往互动的必然结果.一个族群认同另一个族群的文化,既有族群内部的因素,也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推动.潇贺古道区域的瑶族认同汉文化,既有政府政策、学校教育、信仰引导的推动,又有瑶族自身生存、发展、追求民族平等等内在因素的主动追寻,是内外力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互动、共同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正> 楚人起自中原,封于南域,其风俗与中原华夏诸国差异极大。中原乃仪之乡,而楚处蛮夷之间,蛮气氲氤,华夏诸侯素以蛮夷视之,“荆蛮”、“楚蛮”、“南蛮”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楚人一向也以“蛮夷”自称。楚子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武王三十五年(前  相似文献   

5.
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中国古代的“族”字原指氏族军事组织 ,后具有了分类学意义 ,西周时期主要指宗族。随着国家组织的发展 ,血缘关系意义上的周氏宗族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力量 ,同族的观念也在国家形式的政治层面渐次扩大 ,中原“诸夏”为同族 ,蛮夷戎狄为“他族”。先秦文献中的“五方之民”是最具民族志意义的记载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对“族类”关系的影响是一个方面 ,而以当时“中国”之“教”来教化天下的观念 ,则产生了“有教”则无“族类”之分的观念或事实。春秋战国时期的“族类”观与今天理解的“民族”具有渊源关系和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秦、西汉的“内臣”与“外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 《民族研究》2003,(3):69-79
本文对文献记载中西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时出现的“内臣”和“外臣”作了分析 ,归纳了它们在与中央政权关系上各自不同的特点。作者在分析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基础上认为 ,秦简中的“臣邦”相当于汉代“内臣” ,“外臣邦”相当于汉代“外臣” ;并指出文献中的“羁縻”制度等同于“外臣” ,“葆塞蛮夷”相当于“内臣” ;同时提出“内诸侯”和“外诸侯”的称呼不适合于汉代分封和民族政策 ,应以汉代习称的“内臣”和“外臣”为准。最后 ,本文归纳了“外臣”向“内臣”转化的途径和原因 ,提出中央政权军事力量的壮大是完成此转化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是在商代以前,人们尚无清晰的民族意识;西周时,虽然有了蛮、夷、戎、狄和华夏等不同族称。但并非严格,而且蛮、夷、戎、狄这些称谓亦无贬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尊王攘夷成为霸业旗号以后,华夷才有了主从尊卑之别,甚而把周边非同华夏的民族视为禽兽豺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尊王攘夷的代表人物管子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日(目匿),不可弃也。”(《左传·闵公元年》)在这种思想基础上,我国在先秦时期便逐步形成了五服制与九州制的地理概念。所谓九州制即是以华夏为主干的统一后在华夏地区设置郡县的蓝图,而五服制则为实现统一设计了一个处  相似文献   

8.
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驱散了各族农民为温饱奔波的愁云。率先富裕起来的一批汉族农民,主动联合各民族兄弟一起,兴办乡镇企业,开拓更广阔的生产领域,走共同致富之路。这里记叙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凝聚力,在经济实体中的生动体现。——一户汉族农民带动几户少数民族兄弟办企业。吐鲁番市葡萄乡汉族农民马连芳,见维吾尔族邻居霍加入老力衰,主动和他一起办起了“光明翻砂厂”。马连芳懂生产,会管理,又能从内地引进设备和技术人员,他把全厂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霍加老人忠厚老实,熟悉本地情  相似文献   

9.
黚阳地理考     
<正> 古代甘黚阳之始置及其地理,一般认为晋置在今湖南龙山县界,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释黚阳云:“晋置,南朝梁省,故城在湖南龙山县境。”光绪《龙山县志》也将龙山县定在晋代黚阳境内。黚通黔,黚阳晋以后逐渐写成黔阳。有的同志还进一步认为,《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国疆域“南极黔涪”,“其中的黔正是指‘黔阳’(即黚阳)而言,这是把今湘西酉水以北的地区都当作巴国南疆的。”又由此而得出关于土家族族源问题的结  相似文献   

10.
<正>秦汉至隋,鄂西南地区已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南、荆楚与巴蜀地区的重要通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初步发展。秦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既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融合与凝聚,也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由此推动了鄂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初步发展,这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11.
在湖南流传的宗教既有制度性宗教,也有各少数民族的独特信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必须正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文对湖南宗教与社会互动的历史与现实进行观照,并就在构建和谐湖南,实现富民强省的进程中,如何实现湖南宗教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进行初步思索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及其先民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融互动,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数千年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给当今中国和人类世界留下丰厚的遗产和启示。认真总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勒(公元273—333年),字世龙,上党武乡羯族人。公元319—35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后赵政权。对石勒其人,史家历来贬黜极甚。《晋书》称勒“出自羌渠,见其丑类”。《魏书》说他在中原的立国是“夷狄不恭,作害中国”。就是在今人的著作里,也有的认为石勒是“戎狄之患”。或以石勒为“十六国时期最著名的暴君”。究竟应该  相似文献   

14.
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如何建构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这是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认同心理过程,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历经个体自我认同、内群体认同和共同内群体认同,个体自我认同是其基础,内群体认同是其纽带,共同内群体认同是其范畴表征。因此,通过社会化实现海外侨胞自我认同从自我到共同体的由内到外建构,通过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国家意志的社会传导,实现其从共同体到自我的由外至内建构,解决“我是谁”问题;构建多重互动网络,以个体间朋友(亲友、同乡等)角色互动为基础,获得内群体身份(民族身份),促进其内群体认同,解决“我和谁一样”“我和谁一起”的问题;以跨群体、跨地域互动为基础,促进其共同内群体感知相似性,建构共同内群体身份(中华民族身份),最终建构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解决“我为什么要支持现存政治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月会 《民族论坛》2005,(9):10-11
主题回放日前,中国首部互动电影《谁说青春不能错》剧组在北京招聘演员。在电影演员海选现场上,随着“哒、哒、哒”一阵高跟鞋的连串脆响,一个身型比李玟更S的女子,丰胸肥臀,头戴遮阳草帽,面罩薄纱,娉婷而来。她走路的时候,每个部位都在扭动,幅摆极大,眼神飘忽,旁若无人,自信无比。她,就是传说中那个每天有5000以上的网民同时在线等待她文字和图片的芙蓉姐姐,那个网上最旺最拽最拉风最火爆的芙蓉教主!芙蓉姐姐的眼睛有点发红,红得就像兔眼。她告诉导演这是因为最近很忙,“白天工作晚上接受采访”,这话让人想起广东影视新贵宋祖德的那句“白天写支票晚上写诗”的名言。忙得都这样了,芙蓉姐姐还忙里偷闲地来参加《谁说青春不能错》的海选,到底为什么呢?“我想展示自己,网络上是展示,影视剧中也是展示”芙蓉姐姐毫不讳言对电影的喜爱,“我自己也挺喜欢看喜剧的,我觉得我有喜剧天分,平时就挺搞笑,如果有机会演演就好了。”对于网络让她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功绩,芙蓉姐姐表示很感激,也很感谢那么多网友支持自己,“我认为我成功的原因是真实、真诚,网络上的我并不虚幻。”芙蓉姐姐同时坦言,网络并没有改变她自己,“我不想做谁,只想做我自己。”  相似文献   

16.
人说宁夏引黄河灌区风光好:河水荡荡,沟渠如网;杨柳依依,稻香鱼肥。这是一幅美丽的“塞上江南”图画。这幅画,是从二千多年前画起的。早在春秋至战国前期,现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还是“戎狄所居”的游牧地区,与地处陕西的秦国为邻。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攻灭“义渠戎”,设置北地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打击北方匈奴奴隶主集团对边境的侵扰,曾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征,并沿河套一线驻扎防守。大量的军队,需要  相似文献   

17.
<正> 湖南境内的民族,历史上关系复杂,源流难辩。对此,现代学者论述颇丰,笔者细心阅读之后,有两点看法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以便同仁指正。一、“南蛮”和“三苗”的关系“南蛮”与“三苗”间的关系民族史家颇多著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苗族简史》写道:“至于‘南蛮’,从‘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和《帝王世系》关于唐尧时‘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等记载来看,可知‘南蛮’是被放逐到长江以南地区的部分‘三苗’的别称,实际上是‘三苗’的一个支系”。《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3期)上  相似文献   

18.
访掘南越王墓与泰子墓之发掘秦朝龙川令趁秦末中原大乱,诸侯无暇南顾以及汉初国力虚弱、鞭长莫及之机,“并桂林象郡,”“绝道聚兵自守”,“自立为南粤武王”。赵佗的南越国,传“五世,九十三岁,而国亡焉”。岭南古代居民为越人,他们虽曾有名为  相似文献   

19.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每个民族也必然会产生具有本民族风格的乐器。建国以来,在我国古代百越地区出土和收集了大量古代錞于,显然,这应是古代越族的乐器。 史书对于錞于的记载甚少,其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周礼·地官·鼓人》说:“以金錞和鼓”。郑注:“錞,錞于也;圜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先秦称铜为金,所谓“金錞”,就是錞以铜为之。其次,《国语·晋语》卷十一载:“赵宣子  相似文献   

20.
马林英 《民族学刊》2011,2(2):55-62,86-87
综观近代中西文化互动与交流过程,西方文化往往表现更为主动、活跃与深入。其中传教士的活动堪称中西文化互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事实上不仅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医疗、教育等理念,还使中国边地族群的许多文化事项和文物古籍也得到很好的记录与保存,并在今天已以各种方式不断“返回本土”供后人分享和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浸信宣道会曾在尚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极度封闭的中国凉山彝族地区的传教活动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本文以美国浸信宣道会在华传教事业兴衰更迭为背景,记述美国传教士柯饶富等人在凉山彝族地区的新教传教活动,试图由此细节观察近代西方基督教浸礼宗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浪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