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加强对共同体的认同,以心理学的认同理论为出发点,探究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心理机制的优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将探讨运用心理学上的互换原则、相容原则、共振原则及引导原则,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2.
北京冬奥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气神”的典型表现,在形成和凝聚过程中所蕴含的“共同体”理念彰显了胸怀大局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核心。北京冬奥精神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鲜明的理论指引价值,对大学生感悟“共同体”价值具有强大说服力量,对增进大学生“五个认同”具有思想凝聚价值,对大学生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实践参照功能,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对标镜鉴价值。发挥北京冬奥精神助力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功能和价值,需要高校通过将其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纳入时政动态教育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开辟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既有研究某种程度上忽视“人”的存在,往往存在着“人学的空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人的意识,根本上要回归作为意识主体的“现实的人”本身。马克思主义人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要以“现实的人”为逻辑原点,立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人的交往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重新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实现机制和价值向度,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之维和实践之道。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呈现的意识形态,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精神源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孕育于王朝时期,发展于近代中国,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思想承载了领土记忆、民族融合、政治理念、传统文化以及共同理想。本文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视角,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从历史之维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进过程,从结构视角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政策路径,对系统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薇 《民族学刊》2022,13(8):61-71, 15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借助CiteSpace对CSSCI收录的416篇相关文献为知识图谱的分析对象,发现,机构间合作深度不够、未形成核心研究者群、已形成核心研究机构群和核心情报源群、研究主要聚焦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指出未来应加强机构间交流与合作、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联盟和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库等方面的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华夷之辨”到“天下一家”,天下观贯穿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天下观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天下观的重要性重新凸显,尤其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天下观处理民族关系的历史实践及历史经验历久弥新。天下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思想资源,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联合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与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理论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思想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联合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理论政策、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思想,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全面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对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春华  陈蜀西 《民族学刊》2022,13(10):38-43, 133
民族高校博物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在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高校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载体;民族高校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功能可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民族高校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可以让束之高阁的科学研究转化为普及化的知识体系,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窗口;民族高校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观众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认知。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高校博物馆应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在文化育人实践活动中、在举办展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多措并举铸牢广大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主体。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实践认同的基础上;遵循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实施增进共同性、包容尊重差异性的教学方法,构建社会—文化—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嵌入主题学习、网络+育人模式、专项研究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实践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的基础,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旅空间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重要社会空间,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场域。从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的“三元空间辩证法”来看,文旅空间生产中形成了感知的、构思的和体验的三位一体的空间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展现了基于空间载体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逻辑层次,对于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教育实践的生活化、社区化、社会化发挥着积极作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的文旅空间生产,从构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着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不断深化,展现了基于地区特色的实践案例与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丁忠毅  程桂龙 《民族学刊》2023,(10):1-9+147
智能算法的广泛运用深刻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信息交互模式和社会个体认知与行为模式的转型变迁,也推动了国家治理价值理念、空间场域、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政策工具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亟待更好把握智能算法等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智能算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智能算法赋能下信息传播的聚合性,有助于汇聚和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海量信息;受众群体的广泛性,有助于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信息的辐射范围;信息推送的精准性,有助于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靶向性和针对性。但智能算法导致的信息传播“去中心化”“信息茧房”“算法歧视”等问题可能消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流话语的权威性,导致社会个体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信息的窄化、封闭化。主动适应智能算法时代新形势,通过价值引领算法、技术规制算法、制度约束算法,是发挥智能算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正向功能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赵春辉  费艳颖 《民族学刊》2022,13(11):35-40, 14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党史学习教育内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史学习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从价值意蕴上看,学习党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修课,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最好的营养剂。从理论意蕴上看,可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增进“五个认同”。从实践意蕴上看,要学史明理,牢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之大者”;要学史增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学史崇德,共担民族大义;要学史力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张云齐  郭立亚 《民族学刊》2022,13(5):100-107, 141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超越技能”的认识论价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对于学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具身认知理论批判了“离身”特征的认识论,强调认知源于“身体体验”,重建了体育的认识论意义,阐释了体育认识论价值的实现机制。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体育路径包括:以“参与性”为出发点,选择共享度高和实施性强的项目进校园;以“情境性”为切入点,打造身体感知和文化历史结合的体育课;以“互动性”为着力点,构建平等对话和交流互鉴的学习共同体;以“生成性”为落脚点,树立技能表现与动态发展融合的评价观。  相似文献   

14.
金海英  金玲 《民族学刊》2022,13(7):24-32, 14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牢固树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根本和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一朝一 夕的事,是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是在未来还要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实践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史,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做的相关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进行经验总结是十分必要且具重要现实意义。历史维度回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过程。理论维度回答了中华民族及其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实践维度回答了基层民族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21,12(2):1-8, 9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铸牢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注意的内容主要为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发挥好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明确谁负责、谁来抓和如何落实,也需要建立开展这一教育的制度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融入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同时也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展开。  相似文献   

16.
赵心愚  康坤全 《民族学刊》2022,13(12):1-12, 14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及建立相关机制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确立也就是铸牢需要教育引导,必须注意发挥教育在这一意识铸牢过程中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重视铸牢这一意识的重大意义,并把党强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及提出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重点内容。建立这一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进行,需要明确领导责任、形成工作格局并建立相关制度与机制,做好计划安排,分类指导,检查督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要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并结合常态化宣传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7.
吴鸿俊  王翔 《民族论坛》2023,(3):104-110+120
新时代构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实现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固本之策,也是引导各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的长久之策。当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建设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发展规模差异显著、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角色功能定位不清晰,多元协同效率偏低,传统课堂教学质效弱化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坚持精准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多元化保障、协同化推进等方面着手,不断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强调国民的政治归属与政治认同,核心在于引导各族人民加强“五个认同”,落脚点是增强国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强调中华民族统一性的意义。理念教育是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依托归属教育、认同教育和意识教育分别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身份认知、信仰认知和行为认知,成为认知与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重要维度。因此,理念教育、归属教育、认同教育和意识教育要从认知、情感、信念、行动上引导各族人民树立起“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都要为伟大梦想而努力”的坚定信念,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王利君  刘金林  蒙思敏 《民族学刊》2022,13(8):40-50, 157
选取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宣讲、红色文化教育作为评估指标构建红色文化子系统,选取“五个认同”作为评估指标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子系统,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百色市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表明,百色市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显著,具有高度耦合;2019-2021年百色市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别处于勉强协调、初步协调、良好协调阶段,二者的良性互动已显现成效,但协调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从推动红色文化进产业、进社区、进学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方面提出提升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耦合协调度水平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汤夺先  王雯雯 《民族学刊》2023,14(1):23-31, 142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共创、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在维系民族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以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为例,探讨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以及实践路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作为红色文化的物理空间、革命精神发扬的文化空间,其红色记忆和行动均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内容构成具体包括纸质文献、场所场地、用品用具、设施设备、文艺作品等。以红色文本为叙事载体再现中国人民红色基因,在生成中激活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价值、在阐释中提升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价值、在传播中延伸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价值。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普及红色文化教育和强化党政引领是推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