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是唯物史观必然的逻辑结论 ,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命题 ,也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活水源头。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相结合 ,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特别是“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理论境界 ,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思维空间和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群众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生长起来的重要理论和宝贵经验,是毛泽东法制思想的理论之基。建国后,毛泽东把群众观运用到法制建设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主体论为基础的人民主权法制建设思路,推动了以群众路线为方法论的中国特色管制刑的创立,然而,由于过于推崇以“大民主”为基本特征的群众运动造成了对法治的轻视。理性地、全面地分析建国后毛泽东法制思想和实践,对于当前法治中国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毛泽东不仅阐发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而且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法,体现了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生动的辩证法。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部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是毛泽东群众观与群众路线工作法的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权思想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毛泽东的人权思想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权思想。本文仅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加以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第一个伟大时期,其人权思想不断萌生、丰富和发展,其人权思想的理论特质也日益突出。这种人权思想及其特质为日后毛泽东人权思想的进一步演进奠定了基础,规定了方向(二)从毛泽东的革命生涯看,他的人权思想萌发于对中国的社会危机的意识和对强权的反抗。1915年毛泽东在《明耻篇》一书的封面上题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  相似文献   

5.
罗华文 《学术探索》2003,3(11):15-17
新时期,江泽民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出发,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观,包括群众基础论、群众利益观、群众实践观和党、群互动论等,对党的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江西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原理,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一、江西苏区与实事求是基本思想的提出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书中,提出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不仅使“实事求是”的思想呼之欲出,而且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回答了如何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第一,首次阐述了“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毛泽东虽然还没有用…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群众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群众史观的形成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可追溯性,它的形成与千百万民众参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从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实践、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以及邓小平的个人经历这几方面来阐释其群众史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群众关系的理论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诠释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精髓要义: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内涵,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实践中,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准确理解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苏区社会历史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开始把精力转移到中国农民问题上 ,先后在湖南、广东、上海、湖北等地 ,积极从事农民运动 ,不断积累经验 ,并进行系统总结 ,形成了一套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他提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 ,解决农民问题的策略是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这些思想 ,为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经验基础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创造的,而它的理论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建构的。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大量研读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类、革命类的著作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毛泽东读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类、革命类的著作,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充分地吸取列宁有关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用世界革命的规律来分析中国革命的现实条件,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论述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谈到了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的构想,勾勒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未来前景,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观。毛泽东读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方法论问题。毛泽东吸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精髓,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提炼井冈山斗争时期总结的一整套的调查研究方法,创造了以实践的认识论为内核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读书笔记记载了毛泽东创造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思想过程,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战争思想论纲张晖毛泽东的战争思想,产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丰富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战争思想是对马列主义乃至整个人类战争理论的杰出贡献。毛泽东战争思想,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战争本质论、战争力量论、战争规...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干部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它形成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干部思想,使毛泽东的干部理论臻于完善。毛泽东干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干部理论是一大贡献。因此,探讨毛泽东的干部观,对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统战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以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为使命,在国统区创造性贯彻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丰富了毛泽东的统战思想,为新中国确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重视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的第一位;二、多种经济“同时并进”,“奖励私人经济发展”;三、组织对外贸易,促进商品流通;四、厉行节省,反对贪污浪费.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思想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青年时期正处在东西方文化交汇阶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毛泽东,在传统"经世思想"的驱动下,积极参与中国革命实践活动,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而传统"经世思想"也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的统战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时期的统一战线遭受严重挫折,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坚持和灵活运用统一战线,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力量,为发展壮大革命队伍作出了积极贡献,创立了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的统战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7篇文章,包...  相似文献   

19.
正确群众观是各级领导干部开展群众工作、搞好社会管理的思想认识基础,但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屡屡表现出以下错误的群众观:视领导或自己为"父母官"、高高在上;视群众个体如草芥、如无物,肆意妄为;视群众团体为刁民、为暴民,排斥对抗。影响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群众观的原因很多,但自我、人际和群体三种认知偏差是更深层的认知根源。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可以采取一些心理学方法减少认知偏差的干扰。  相似文献   

20.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宪政模式的创建非常重视,并且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对于新民主主义宪法的制定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奠定了理论的、历史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