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认识的源泉是什么”的讨论中,要搞清楚广义认识论和狭义认识论使用的“认识”,所具有的不同涵义。 广义认识论,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同一个东西。它研究的是思维和存在、主观  相似文献   

2.
<正> 在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思想时,有一个重要问题哲学界认识很不一致,这就是关于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个问题,但从《矛盾论》的表述看,他实际上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作了肯定的回答。长期以来,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意见分歧,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则是从认识论出发,即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出发点不同,对所讨论的问题理解不一致,所以旷日持久的讨  相似文献   

3.
弄清哲学物质概念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正确评价“两变”命题关系极大。在我看来,物质概念不只是世界本原的抽象,而且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概括。而就“两变”本来的意义说,它只是一个认识论的科学命题,是不能从物质的本原意义——“本体论”的意义来理解的。 (一) 有些同志从“人的认识来自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这一观点出发,推论“物质变精神也是属于唯物论问题,包含有世界本原和认识来源的”,①从而把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论同“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欧洲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这一范畴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哲学现象之一。自从笛卡儿将“我想故我在”这一著名命题作为他整个哲学的出发点以来,人类哲学思维便开始由对象世界的探讨转入人的内心,转入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能力和认识基础,转入对人类精神本质的研究。由于有了与对象相对立的自我,有了与对象意识相区别的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真正作为这样的问题而被提出来和意识到,对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的探讨和研究也才有了理论上的可  相似文献   

5.
对于本体论、认识论和世界观这三者的关系,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世界观就是本体论加上认识论。这种观念从理论上讲是错误的,也不符合哲学史实。 事实上,本体论、认识论、世界观是人类对于世界的哲学认识的三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不同的层次,标志着哲学历史发展的三个大的不同的阶段,也体现了对于现实世界的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从逻辑上和历史上认清这三者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哲学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世界统一于物质和统一于实践的问题,是客观性还是主体性应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的问题等;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实践,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一、为什么用关于整个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发展列宁的物质概念陶德麟同志认为:"当我们讲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时候(这也许是标准的'本体论'吧),难道有什么妙法避开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这是做不到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在解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时没"有什么妙法避开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列宁在《唯批》一书的第三章第四节就指出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在认识论上早就叫作物质……的客观实在中推论出世界的统一性."但是,用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却不能解决关于整个世界本原的本体论问题.这是由列宁的物质概念的实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哲学就是认识论”不对吗?──与朱宝信同志商榷刘怀惠朱宝信同志的文章《哲学并不仅仅是认识论》(《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中,对认识论提出了狭义认识论与广义认识论的区分,认为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的提法,既不符合狭义认识论,又不符合广义认识论,在...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内部一直存在一种逻辑循环,即本体论总是以某种认识论假设为前提,反过来,认识论又总是以某种本体论假设为前提。这种循环的纠缠使独断附体哲学并挥之不去,降低甚至破坏哲学的理性力量。循环的症结在于常识的“存在”观念。走出循环的出路在于,以经过批判而被放置在意识中的存在概念为基础,利用思维对意识本身在存在上的直接切近这一机缘,去建立关于意识存在规律的认识论。由于可以从纯粹意识出发,同时又任由意识之本然的存在规律支配而无需在先设置任何规则,所以这种认识论在出发点上排除一切外在限制,达到自由状态。自由的认识论不再被循环所纠缠。  相似文献   

9.
“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关于宗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的本质特征给予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界定。然而,对于这个命题的理解,特别是其中的“颠倒”这一概念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却从未进行过详细的考察和论证。更甚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所有的有关教科书和文章著述,都是在与哲学唯心主义同一个意义上理解宗教世界观的“颠倒”性质,即把它解释为对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的颠倒;具体而言,宗教同哲学唯心主义一样,是把人的意识绝对化,成为现实的物质世界的本原。二者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即这种绝对意识在宗教世界观中表现为虚幻的神的形式;而哲学唯心主义则从逻辑上把它规定为现实的人的意识(主观唯心主义)或是现实的客观本质(客观唯心主义)。因此,宗教世界观同哲学唯心主义一样,在本质上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颠倒反映,它们具有一致的认识论根源。这种把宗教世界观与哲学唯心主义简单等同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既违背客观事实,也同马克思的思想相悖。它不仅在理论上导致了对宗教的简单化理解与批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践中对待宗教的粗暴态度和行为。本文的目的即是试图对这一问题给予辨正澄清。  相似文献   

10.
还原论是哲学的重大问题,它的总特征是自然的复杂性的祛魅。目前,还原论的拥护者和反对者对于还原论的概念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在广义层次上,还原论是对自然的一种哲学思考,一种探索自然的哲学研究纲领;在较狭义层次上,还原论是多视角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论;在最狭义层次上,还原论是不同理论间的演绎,一种科学认识论的模型。这三个层次紧密结合,共同彰显着还原论的本质性含义。  相似文献   

11.
两种意义上的历史概念与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其前提是对“历史”概念的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广义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构成历史的两个方面。狭义的“历史”是指人们的历史存在。即人们的物质活动,社会存在。马克思曾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历史”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广义的,是指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本文认为,只有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理解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变苹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一、自觉性和自发性概念的层次性自觉性和自发性有不同层次的含义,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1.广义的自觉性和狭义的自觉性,广义的自发性和狭义的自发性。自觉性和自发性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觉性是指主体的活动具有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论这些意识、目的、计划是否反映了客观规律。显然,自觉性只是具有意识的人才能具有,它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马克思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通过意识不仅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而且能把人自身同他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把“他自己的活动作为自己意…  相似文献   

13.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或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孰为本原的问题属于哲学中的所谓本体论问题,这是一切哲学世界观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目前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不存在什么哲学本体论问题;或者认为,本体论是古代哲学研究的问题,现代哲学已转向认识论方面;甚至有人宣称,本体论问题本来就没有意义,或者至少现在已经没有意义了。的确,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本身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观点和看法。离开了人的认识,当然也就无所谓本体论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本体论就是认识论。但是,本体论终究不能笼统地、一般地等同于认识论。我们坚定地认为,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常新的问题,决不会过时,而变得没有意义。何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之所以作为哲学得以存在的对象性基石。其他的一切哲学问题也都不能不受这个问题的制约。思维的内容及其源泉问题以至思维、精神的反作用问题,则只能在回答它们谁是本原的问题之后,才能回答。可以这样说,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肯定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也就是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但是,已往的唯物主义者对物质的理解过于狭隘,具有局限性,以致不能抵御唯心主义的挑战,而且一经踏进社会历史领域,自己也陷进了唯心主义窠臼。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对什么是本原的问题,作出了真正科学的回答,并提出了真正科学的物质观,又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一、在哲学理论发展与当代人类实践的交汇点上  哲学新生点要么产生于理论发展中的某些关节点或生长点 ,要么来自社会实践或科学所提出的时代性哲学问题 ,而社会认识论的提出则恰恰是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结合 ,是哲学发展逻辑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汇点。从理论的角度看 ,社会认识论问题的提出是对于哲学尤其认识论发展前景的一种积极展望。在1978年以来的中国哲学尤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长足发展历程中 ,认识论研究一直处于一种领先的地位。这种情况应该说是有其必然性的。从广义上说 ,哲学本身就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 ,而且是人类自…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相似文献   

16.
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首先讨论的问题就是“世界的物质性”,并以世界的物质性这个命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对其它的哲学问题展开讨论,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试图就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物质与存在的区别问题谈谈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物质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一个十分流行的观点,这就是将存在概念等同于物质,在谈到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往往都把存在作为物质的同义语,存在就是物质吗?如果这两个概念是等同的话,那么它们二者就能够彼此相互代替,而到最终,哲学中只需要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关于本体论问题 ,当前学界争议颇多。本文认为 ,虽然本体论并不能涵盖全部哲学 ,但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方式 ,对于一个哲学体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没有关于本体论的理论 ,就没有哲学。尽管世界是人的世界 ,人无法撇开人自身、撇开人作为主体来谈论世界 ,谈论世界的客观性 ,但这并不能否定本体论问题的重要性 ,不能将本体论转化为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无视世界的客观性 ,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必然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的教材和专著,通常都这样表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本体论方面,即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志。二是属于认识论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中表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几处,用的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如今,一些教科书和专著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其实,两者并非一码事。恩格斯早在写《反杜林论》这部光辉著作时,就注意到了“存在”与“物质”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他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知道,存在不仅有物质的存在(如自然界),还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这种存在。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所有这些存在虽然都离不开物质,但它们本身毕竟还不是物质。而这些存在也同样是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如何回答思维对这类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反映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尖锐对立。我认为,恩格斯之所以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其深意在于: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虽然主要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但它们毕竟不是全等的关系,存在的概念要宽于物质的概念。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除从谁是本源的角度,还从认识本质方面,更全面地揭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下面谈些具体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9.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认真考察和探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进一步加深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有关论述很有裨益。 一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科学而又明确的概括,在哲学发展史上,是恩格斯第一次作出的。但是,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有其山定的思想来源。 任何一个科学的哲学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条件以及哲学史的特点相联系。当人类的祖先还未脱离一般动物的时候,不过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什么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之分。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自然界合乎规律地产生了人类。与此同时,人脑也逐渐发达起来,终于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意识,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区别。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在人类作为自然界的对立面并反作用于自然界之后,才产生的。那么,从这时候起,哲学基本问题自身的演化过程其大体情形是怎样的呢? 恩格斯指出:在远古时代,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以“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梦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哲学以人生理论为重点。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渊深玄奥的本体论(老、庄、《易传》),也有明晰剀切的认识论(名、墨、荀子),但是关于人生的讨论最为丰多。人生哲学包括关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理想、人生境界等的探索,亦称伦理学。伦理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别,狭义的伦理学专讲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