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谈“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奏议”黄健在曲折绵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历代为宦者,都要事事向朝廷上书言事汇报政绩。所以在渺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要论数量之多,大约应首推“奏议”类文章了。魏文帝曾丕在《典论·论文》中,郑重其事地将文体分为人类四科,并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诛...  相似文献   

2.
贞观奏议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此时期奏议的文体类目,与前代相较无大的差别。在文体风格方面,具有创作大多数为骈体文,讲究偶俪,但夹杂以字数不等的句子变化,较有文采;文章条理清晰,说理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语言明白流畅,气势充沛,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多方位恰当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具有典雅美等特点,通过分析此时期的奏议文体风格,对于推动初唐文学研究以及奏议文体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武建雄 《东方论坛》2017,(5):96-102
奏议是古代上书帝王的一种行政公文,从各类文、史典籍中可以考知,奏议文体经历了尧舜时代敷言以奏、周代言笔未分、秦代上书称奏、汉代定章表奏议四仪、魏晋独立自觉、齐梁成熟、唐宋繁荣发展、明清梳理总结几个阶段.奏议文体的发展过程中,其文体类别名目体现出由简趋繁,又由繁入简的过程;其文体观念经曹丕首发其端,刘勰大力发覆,至徐师曾与吴讷始辨析梳理;其文体结集编撰,始于南北朝,盛于宋代,而至《四库全书》达到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4.
奏议在古代多用于臣子向皇帝言事、陈情、谢恩等场合,是君臣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表作为一种文体出现较早,带有某种程序化倾向,其功能在历代多有发展变化。状盛行于唐代,并为后世所沿用,主要可分为奏状与申状,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与体式。札子兴于两宋,用于明清,一般体式简短,一事一札,但发文主体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表、状、札子作为典型的上行公文,每一类均有其独特的源流演变、文体功能与写作要求,其中也蕴藏着特殊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章表是古代臣僚向帝王呈辞的文体,历代封建朝廷颇为重视,因此也是历代文人的呕心沥血之作,情文并茂的佳作较多。通过对《文心雕龙.章表》篇的阐释和分析,探讨刘勰关于章表的起源、命名、性质、文体特点的论述及对先秦魏晋章表的代表作品的评论,对于了解章表的生成原因和流变以及对相关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也有助于进一步总结《文心雕龙》对于应用文体艺术特征的归纳与要求。  相似文献   

6.
章表是古代臣僚向帝王呈辞的文体,历代封建朝廷颇为重视,因此也是历代文人的呕心沥血之作,情文并茂的佳作较多。通过对《文心雕龙.章表》篇的阐释和分析,探讨刘勰关于章表的起源、命名、性质、文体特点的论述及对先秦魏晋章表的代表作品的评论,对于了解章表的生成原因和流变以及对相关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也有助于进一步总结《文心雕龙》对于应用文体艺术特征的归纳与要求。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成为历代社会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古代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为了维护奴隶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根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地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才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改革.  相似文献   

8.
奏议是中国古代臣民向国君进谏陈情的重要文体,随时代需要而不断发展演变。探究奏议的本质属性,其核心要义在于"雅",是指导奏议撰写和评价的根本标准。奏议之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形式之雅,表现为规范的格式和通用的常用词;词句之雅,表现为修辞手法和典故的运用;文气之雅,表现为丰沛的情感和说理的透辟。对于"奏议宜雅"的解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秦汉时期的奏议名篇,更为现代公文中上行文的写作在语言、内容、体式等方面提供历史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与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是北宋重要的奏议文献,更是具备一定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王、苏二人将学术化的逻辑结构与文人化的形象表达掺入北宋奏议类文章的创作中,带给北宋奏议类文章些许新鲜元素。本文从文章学的角度,通过分析王、苏两篇"万言书"的文法妙处,初步揭示古代奏议类文章产生审美价值的缘由。  相似文献   

10.
古代论说文包括较广,我以为象姚鼐在《古文辞类篡》中提到的十三类文体,如论辨、序跋、奏议、赠序、书说、诏令等六类,都可划归为论说文范围。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六十篇古代诗文,有十九篇是文质兼美的论说文。还有的文章,就体裁而言虽非此类,但从内容和形式来看有的重要部分为议论(如《隆中对》)。所以,如何很好地分析这些文章,对于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训练他们严密地进行逻辑思维、提高写作水平等方面,都将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从如何分析古代论说文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奏议是我国古代用来向帝王上书言事、发表意见的上行文。它的撰写为历朝历代所推重,凝聚着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血,代表着我国公文创作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奏议行文,通常会选取势、理、情三个角度来进行,表现出尚势、论理、叙情的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12.
吊文研究     
古代哀祭类文体之一的吊文,由孕育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吊辞发展而来,至汉人贾谊创作<吊屈原文>而终成为体制、表现手法都臻于完善的一种文体.但是由于文体自身的构成的双重性和文体的发展性,历代文人在进行文体分类过程中,经常将吊文与哀辞、诔文、祭文等哀祭类文体相混淆,甚至不把它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然而,无论是论及文体的起源、行文目的还是行文范围等等,吊文与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规范与要求.  相似文献   

13.
封建经济思想“三大教条”(即“贵义贱利”、“重本抑末”、“黜奢崇俭”)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经济思想和基本国策。它是一种维护封建自然经济,敌视和排斥商品货币经济的理论。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不仅严重地束缚着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起着巨大的压抑和窒息作用。虽然“三大教条”从它一开始形成起,就不断受到中国古代进步思想家的非议和批判(见拙著:《略论古代思想家对封建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4.
宋代文体学介于汉魏六朝和明代两个文体集大成的历史时段中间,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这可以从文体学史、文体分类、文体批评、文体纂述体例等很多方面反映出来。总集编纂与文体分类密切相关,宋代四大文章总集中,有三部继承《文选》体例,《文章正宗》虽也以《文选》为参照系,但另开门径,创立了真氏四分法。这种文体分类方法不但在理论上普遍为人们所认可,在实践中也影响深远,历宋元明清不乏效仿者。宋代文体学的最大贡献是其文体纂述体例上的承上启下,这主要表现在类书中“文部”的纂述体例上。而宋代发达的文体批评则成为古代辨体理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两汉乡村管理体系述论马新乡村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控制的重心所在。自秦汉时代起,中国古代的乡村管理体系日渐成熟,并在封建政治、经济秩序的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乡村管理体系的研究,是了解与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重要钥匙,有鉴...  相似文献   

16.
元曲中反映出的妻子主动要求离婚去夫之现象 ,大有异于历代反映弃妇遭遇的文学作品 ,也突破了历代史书所录丈夫休妻出妇的记载 ,更有悖于古代离婚制度所鼓吹的“七出”、“义绝”诸理。它反映了中原传统文化在蒙元时期的大破坏 ,显示出元曲家对封建传统礼教道德反叛鞭挞的勇气与胆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力宣扬"以孝治天下",提倡孝道,孝文化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可避免地对封建法律制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存留养亲制度即是古代孝与法律冲突与融合的产物,它是为了解决被判死刑、流刑或徒刑犯人的祖父母、父母因老疾无人侍养问题而设置的。这一制度自北魏创制,经唐宋时期的发展,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成为我国古代一项卓有成效且极具特色的一项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古代惩治贪污罪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封建君臣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对于贪官污吏重惩不贷的律令和案例,可谓史不绝书。从我国封建法制史上看,贪污犯罪主要是指官吏利用职权侵吞、盗窃、骗取、挪用、毁损、浪费国家财物以及收受贿赂、强索他人财物的行为。所谓“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便是这种犯罪本质特征的生动概括,它表明,我国古代的贪污罪是官吏利用职权非法取得财物各种行为的总称,即指官吏贪“货财之利”的犯罪。西晋律学家张斐注《泰始律》说:“货财之利,谓之赃。”因此,我国古代一般又称贪污犯罪为官吏“犯赃”或官吏“贪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惩治贪污罪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封建君臣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对于贪官污吏重惩不贷的律令和案例,可谓史不绝书。从我国封建法制史上看,贪污犯罪主要是指官吏利用职权侵吞、盗窃、骗取、挪用、毁损、浪费国家财物以及收受贿赂、强索地人财物的行为。所谓“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便是这种犯罪本质特征的生动概括,它表明,我国古代的贪污罪是官吏利用职权非法取得财物各种行为的总称即指官吏贪“货财之利”的犯罪。西晋律学家张斐注《秦始律》说:“货财之利,谓之赃。”因此,我国古代一般又称贪污犯罪为官吏“犯赃”或官吏“贪赃”。  相似文献   

20.
策是中国古代科举最重要的文体。学术界多从历史学的角度考证科举试策的程式,尚未论及策的文体特点。历代文论家对策的分类各不相同。因为是应试文体,策带有浓厚的制科习气。人们对历代杰出的策文及其作家作了深入的分析,值得后人借鉴。《历代文话》未收策学类著作,十分遗憾,建议再版时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