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本质、教育活动、教育价值等深度教育问题的本真追求,是对教育应然价值、教育理想的皈依和对教育事业的极度热爱,是超越了教育实践本性、内化为教育行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诉求,是外在行为与内在精神的双重超越。教育信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专业发展的标志、专业成熟的体现。教育信仰的现实运作与实现,是教师的教育理性、教育情感、教育意志与教育行为的有机统一。教师教育信仰的生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是需要的认同、信仰的内化与心理的整合的完整统一。其中,需要的认同是教育信仰生成的重要根基,信仰的内化是教育信仰生成的动力,心理的整合则是教育信仰生成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2.
人权需要信仰——对人权教育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前的人权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权情感与信仰的培养与人权知识的积累不成比例。人权要真正实现它对人类的价值,必须首先被人类所信仰。人权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应当借助于人们的情感体验,重视仪式的作用,唤起人们敬仰人权的直觉,突出人权教育的情感激发和习惯养成。渗透式、养成式、参与式的人权教育是培养人权情感与人权信仰的有效方式。大学的人权法教育既需要注重人权知识的普及,又需要注重人权观念的形成,并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权问题紧密结合,而国家是人权教育的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力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第一要求。应该肯定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流是好的,在此基础上,他们的教育观念对其教育行为具有指导意义,并且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目前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淡薄的现象,应更新观念、积极引导、加强人文关怀,通过这些环节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仰教育意识,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力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第一要求。应该肯定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流是好的,在此基础上,他们的教育观念对其教育行为具有指导意义,并且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目前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淡薄的现象,应更新观念、积极引导、加强人文关怀,通过这些环节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仰教育意识,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调查发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流是积极的,绝大多数学生态度是端正的,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是规范的;绝大多数教师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能够针对学生具体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识不清,对学习马克思主义不理解等,在极少数教师中存在对教学改革的不理解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高等院校教师在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现状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应该教育学生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和自信,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象化为具体生活实践,从"知、情、行"三个着力点创新教育手段,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7.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键一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指导与牵引.本文重点探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三个科学化理念:由大学生成长规律决定的“在引导中成长”的理念;由信仰生成规律决定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由沟通趋同规律决定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三大科学化理念相辅相承,它们共同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对于教育生活而言 ,教育信仰是一种前提性条件 ,是一种超越性、凝聚性和教育性的力量。”反映在德育教育中 ,德育教师教育信仰缺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德育教师和学生两个相互对应的教育主体进行调查研究显示 :德育教师整体上对德育工作有坚定的信仰 ,但教师队伍还不稳定 ,学生对德育教师的总体评价还不理想。应从考核政治理论素养、对品德进行评价、确认任职资格等方面做好德育教师选拔工作 ,加快德育学科化发展以确立德育教师的自尊感和价值感 ,从而加强和培育德育教师的教育信仰  相似文献   

9.
论法治信仰     
法治应被信仰,这是实现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主导观念。本文从法治信仰的观念价值、法治信仰的价值构成、法治信仰的表现等三个方面对法治信仰进行了分析,认为法治信仰不同于法律信仰;教育是培植法治信仰的可选择手段;法治信仰的目的是要建立法治自由。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理想信仰教育为基础、争先创优教育为核心、组织纪律教育为关键.可通过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加强研究生党性培养;励志成才和科学教育增进研究生专业素养;生活激励和工作指导强化研究生人格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