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阶级覃命在江西的兴起近代的中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江西地处中国腹地,同样遭受到外国侵略者的蹂躏。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已把它们的侵略魔爪伸进了江西境内。在1858年的《天津条约》中规定,九江列为增开的通商口岸。随之,英、法、美、俄、德、葡萄牙等国接踵而来。1861年,英国侵略者便在九江城外围地建立租界,而且很快攫去了九江关税支配权和九江货厘代征权,从而江西丰裕的谷米、优质茶叶、“天下著名”的精制瓷器和夏布……源源不断地通过这里运往各国。与此同时,它们还把雅片、棉纺品、煤油、食糖、金属材料等通过九江向江西内地倾销,使中国封建经济无法与之竞争而陷入衰落。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在陕西的胜利与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前夕,全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已经达到高潮,同盟会联络新军和会党,不断地在各地发动武装起义。1905年冬,井勿幕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回陕发动革命,1908年夏在西安成立了同盟会陕西分会,并作出了联合新军和会党的决定。为了联络哥老会,以其首领张云山在省城的“通统山”为基础,双方共立“同盟堂”,同盟会员钱定三(钱鼎,新军一际三营督队官,即营付)、张宝麟(仲仁,新军炮兵营中队排长)、邹子良、马开臣等一些人先后加入,同盟堂成了联络会党和新军的秘密组织。同年10月,同盟会召集  相似文献   

3.
一八六二年太平军攻打上海是上海史上的大事件,它的失败原因近年来中外学者颇为重视,但许多论著有偏重于军事方面加以总结的倾向,对其它方面的分析似嫌不足。本文拟兼及政治、外交、经济等因素,从整体与多重的角度作一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年(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战争;第二次是1931年“9·18”,发动侵犯我国东北三省的战争;第三次是1937年“7·7”,发动进犯我国华北、妄图侵占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战争。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结束;“9·18”事变,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沦为日寇殖民地;“7·7”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等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  相似文献   

5.
太平军战事与江南社会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武 《社会科学》2003,(1):93-102
太平军点燃的内战烽火曾经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江南地处风暴的中心 ,“被难情形较他省尤甚” ,所受影响亦最为深远。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导致了江南地区人口的过量死亡和土地的大量抛荒 ,并由此引发了江南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移民 ,而且造成了江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历史性位移 ,条约口岸上海取代了苏州、杭州 ,成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上海的崛起又以一种新的经济力量重构江南的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 ,江南因此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先行区域  相似文献   

6.
牧惠 《学术研究》2001,3(11):96-101
太平军在攻占南京后不久便迅速腐化的问题,已有学者作过研究.本文另辟蹊径,选取普遍存在于太平军中四个典型事例来深化论证这一主题,即太平军诸王大兴土木,兴建豪华的王府;王府中极尽铺张,大搞排场;品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及领导层上下贿赂成风.  相似文献   

7.
1984年秋,西林县志办在岩茶乡等地采访,发现了一则太平军告示,全文如下: “安民告示英雄必有难。洒血为良民。本乃太平天国之兵也。威风凛凛。旌旗飘飘。率众出城。兵强将勇。确数难之定也。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印泥红爪。全遍神州。顷时。翻江倒海。关出渡岳。鞋断袜烂。未料今日。莅之那羊亭。特此挥笔。此之告示。太平天国之兵。原是  相似文献   

8.
贾熟村 《河北学刊》2004,24(5):155-160
太平军在早年 ,分别男营女营 ,实行圣库制度 ,纪律严明 ,战斗力甚强。后来 ,成员日益复杂 ,粮食供应困难 ,男女混杂 ,纪律日坏。太平军兵由将招 ,饷由将筹 ,形成以家族为核心、以同乡为外围的大大小小的集团 ,较清军的绿营兵有较强的战斗力。久而久之 ,其弊端也突出显现 ,各集团之间互争雄长 ,互相仇杀 ,损失惨重 ,成了太平天国终归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十九世纪有一些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开展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对设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作出过不少“天才的猜测”;创立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给以批判继承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了工人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二十世纪一些国家内先后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0.
李秀成战败被俘,沉痛地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提出了著名的“十悮”——导致太平天国败亡的十大错误。其中第四悮,便是“不该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可见,李秀成认为太平军湘潭战败,对太平天国政局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作为太平军后期主帅的李秀成,他在  相似文献   

11.
1853年初太平軍攻克了武汉,随即于二月全师下江南,攻克南京。軍势軍烕,极为雄壮。在一般著作中,都以为这时太平軍有百万之众。但据近年陆續发現的資料来看,却頗有值得怀疑之处。辩明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太平軍的动向、战略方針和敌对双方势力的对比,都有一定的意义。說太平軍克南京时有众百万的史料中,比較  相似文献   

12.
以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领的太平天国北伐军,从1883年5月自浦口出发,征战在安徽、河南、山西、直隶等省。这支部队攻占河北深州后,却没有北攻清京,而是挥兵东进,10月攻占天津附近的静海、独流两地,并改变了原来打运动战的战略,在静海、独流驻扎。此后,北伐军军势军威一落千丈,而清军则从疲于奔命、防不胜防的狼狈局面中解脱出来,从容调动各路大军,包围扎驻在静海、独流的太平军,并最后消灭了这支军队。对这一历史现象,太平天国历史研究者众说纷纭,其中很少对北伐军战略的转  相似文献   

13.
安徽地区历来就是屏障长江下游的战略要地。在太平天国时期,安徽省是太平天国在政治上、军事上最巩固的地区,也是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最尖锐的地区之二。从一八五六年天京变乱后,战场形势渐趋恶化。西线,湘军乘机攻占上游重镇武昌、九江,向天京步步进逼,就使拱卫天京的战略要地安庆暴露在敌人的军锋之下。对于当时安庆的重要战略地位,太平军和清军领导人员都是很重视的。陈玉成说:“安庆得失,关系我们  相似文献   

14.
太平军将领白承恩,是浙南近代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他是金钱会起义的鼓舞者与支持者,并曾亲率太平军进入瑞安,与金钱会余部并肩作战,卒以身殉。自承恩的名字见于太平天国封官诏旨。他的事迹散见于私家记载和地方志乘,演为传奇轶事,益以诗歌传说,在浙南民间流布甚广,而传闻颇有歧误。学者或有不察,往往以讹传讹。为此,笔者在1980年10月到  相似文献   

15.
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与江西继续教育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为了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宏伟目标,江西继续教育将紧紧围绕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体制改革、大开放战略、城市化建设、科技发展、扩大就业等八个方面的腾飞跃起积极发挥继续教育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并由此促发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一)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枪声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说它是序幕,不仅是因为起义后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初步纲领,还因为土地革命是以武装斗争为前提的。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革命的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之所以失败,重要一点,就是共产党放弃了对农民群众和对武装斗争的领导权,在危急关头无力抗敌。所以,共产党为挽救革命、毅然举起公开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义旗,接着在八七会议上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实践证明,八一起义的发动和八七会议的方针都是十分正确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红军北上抗日,在七年多的岁月里,江西大地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土地革命斗争,其势如暴风骤雨,席卷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除南昌、九江等少数城市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对于这样一个肯定的判断实在是屡见不鲜,并且自然而然地在观念上承认这样一个结论。但是,一俟我们接触了有关这次革命的原始材料,便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所有太平天国的政策律令中,反对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东西到处可见(最有代表性的当推《天朝田亩制度》),而反帝的条文却寥寥无几。这就不得不使人们对太平军的反帝性质或多或少生产了“疑惑”。列宁说:“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重要的。既  相似文献   

18.
<正> 太平军北伐的主将是林凤祥还是李开芳?目前史学界颇有争论。有的说是李,有的说是林。二说各有所据,争持不下。原因之一,为李、林二人名次先后的排列,史料记载不一。郭廷以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金陵杂记》、《畿辅平贼纪略》等书,将李排在林前,《畿辅平贼纪略》载: “初,粤匪洪秀泉、杨秀清等窜居江宁,连陷镇江、扬州,乃遣伪丞相李开芳、林凤祥、吉文元等渡江,自浦口窜扰皖豫两省。”(《太平天国资料》第67页)相反,咸丰朝《东华续录》、《戴经堂日钞》等则将林放在李前。《戴经堂日钞》云: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七七事变五十周年。半个世纪以前的1937年7月7日,在我国爆发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的伟大正义战争。这是一部气吞山河、威震寰宇的悲壮史诗,它以日本侵略者宣告无条件投降而胜利结束。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有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这次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觉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  相似文献   

20.
太平军永安突围后去向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档案》1985年第二期,刊载了崔之清同志的《太平军进军桂林决策的形成与实践考略》一文(以下简称《考略》),认为太平军1852年从永安突围北上时,并没有攻取金陵为都的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