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许看这两篇小说的标题是找不出任何可比性的。但不知是哪根神经受了触动,一读到屠格涅夫的《木木》我就想起了鲁迅的《祝福》;而再读《祝福》,恰也离不开《木木》了。这两篇小说的色调、格调是沉重的,有点让人透不过气来。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太太,“她的生活里的白天,那个没有欢乐的,阴雨的日子,早已过  相似文献   

2.
我不是专业作家,平生安身立命靠的是历史,所以凡事总喜欢从历史谈起。说来也奇怪,我从小学读书就喜欢国文和作文这两门课程,尤其是作文。每当作业的卷子发下来,总会受到老师的赞许。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汉字还认不得很多的时候,曾应老师的推荐,在铅字印刷的学校小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深夜的哭声》的散文,写的是邻居一位寡妇的哀怨悲伤。文章刊出后,一时轰动全校,戏称我为“小作家”。认真说,这乃是我印成铅字的第一篇习作。后来入关在北平(今北京)读中学的时候,又是靠这支笔,在《大公报》的《大观公园》,《申报》的《春秋》以及《北平晨报》…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这样的话:“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南腔北调集》)的确,在中国自有文学艺术的几千年的社会里,小说一向是被看作“杂书”,“闲书”的,不能登艺术的大雅之堂。写小说的人也一向被看作是不安本分的人,是无聊的人。所以,文人只能读孔  相似文献   

4.
模拟试题我们读文言文有过这样的经历,初读不甚明白,再读明朗起来,三读了然于心。我们对生活的阅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读山、读水、读人、读事……在反复的阅读中,我们由无知走向了有知,由愚笨走向了聪慧,由幼稚走向了成熟……在山、水、人、事这几者中,你最喜欢阅读什么呢,请你以“阅读”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失误例文大度读人○周佩君社会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我特别喜欢读人,这个世界各种人都有,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开篇语言太平淡,不能摄住人心。)有的人,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一走了之,你不需要帮助…  相似文献   

5.
我喜欢生活,我喜欢日子。在我写小说《青春万岁》的同时,我也喜欢说"生活万岁"!生活是无法剥夺的,夸张的与自恋的张牙舞爪,抵不住平常心的一行小诗,一杯清茶,一首小曲。我自磨豆浆,每逢磨好煮沸,我与我的大孙子就大喊大叫"喝豆浆啦"!叫着院落里  相似文献   

6.
以小说家名世的周立波,在整个“左联”时期没有写过一篇小说。那时,他从事翻译理论工作,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创作,除了几首不惹眼的诗,只写过为数不多的散文、杂文(散文在近几年重新引起了注意,而杂文却仍然罕被提及,尽管他的杂文颇有艺术功力)。凡此种种,对于此后造就为小说家的周立波,都是有益的文学准备。单就这段生活而言,他作过简括的叙述:“我在上海十年间,除开两年多是在上海和苏州的监狱里以外,其余年月全部是在……亭子间渡过的。”(《亭子间里·后记》,  相似文献   

7.
《可乐》2006,(11)
著名作家毕淑敏硕士研究生学的是心理学,本来可以继续读心理学博士,但是临近毕业,她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最终决定放弃。这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而她解释说:"因为我不能去考英语、写论文。生命对我这个年过50岁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不值得拿出半年时间专门去学英语来应对考试。而且我担心一篇几十万字的心理学博士论文写下来,我可  相似文献   

8.
让我们先来读一篇题为《老黄牛》的小小说。 老师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是篇作文,题目叫“老黄牛”。晚饭后.云云就趴在桌上写开了。 她是这样开篇的:“我不喜欢老黄牛,身上脏脏的,不讲卫生.走起路来,慢腾腾的,很笨……”“不对.不对.走题了!”妈妈站在背后大声说。  相似文献   

9.
多年前初读《狂人日记》,茫然不解。后来读了一些解说性的文字,仍多不解之处。鲁迅自己说这篇小说是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罪恶的,可是看一些解说性文字,揭露家族制度一项似乎没有着落——在这篇小说中,是怎样揭露家族制度的呢?小说写:四千年历史每一页都是“吃人”两个字。所谓“吃人”自然不限于真地把人肉送到嘴里。吴虞写过《吃人与礼教》一文,意在为《狂人日记》作疏证,其中广泛搜罗历史上吃人肉的记载,于揭露礼教有意义,若以论小说,  相似文献   

10.
写作的乐趣     
人需要朋友,我是历来把书当作朋友的。经常与朋友会面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但自己必须有话可说,那才是真正的快乐。与书说话,就是要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想喊的喊出来——那便是写作。也许是这几十年来社会变革太大,给我铺就了一条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也许是我有过许多人不曾有过的经历,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这几年,我什么都写。人生百样、社会千态;生活现象、生存状态;小说、杂文、随笔;消息、通讯、纪实文学。不过,写得最多的还是散文。我曾有过20年的军人生活,记不清是谁说过,军人的笔头是铁、是钢。军人的笔下涌动的应该是风暴、是硝…  相似文献   

11.
谈阅读     
<正> 亲爱的弗兰西斯科:我高兴地知道你对我送给你做圣诞礼物的那本书很感兴趣。你的感谢信写得很成功,我祝贺你已能正确地写作。有关阅读的秘诀我难以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平时给我的朋友谈到读什么书好时,我就拿不定主意,更何谈推荐出使别人感兴趣的书呢?况且你信中也没说你喜欢读小说、或是戏剧、还是杂文、游记之类。但你所强调的喜欢读书亦足以使我高兴。你读过和莎士比亚生活于同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的杂文吗?那里边可有许多关于读书的高见。下面这就是从他“谈读书”的短文中摘取的一些警句。  相似文献   

12.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我们是邻居。这里,原来是东吴大学,这个地方我很熟悉。我小时候就到这个地方来过。那个时候我也想读大学,因为这个地方学费太贵,没办法进来。那时,这里是教会学校,光是伙食费一个月就要一石米,我到苏高中只交三斗米。解放以后,我来过好多次,我到这个地方讲话也讲过好多次。我倒霉的时候不来,不倒霉的时候都来的。因为我们是邻居,我们就闲聊。有时候我收到一些信,他们问我,你写小说有没有什么秘密,就是有没有秘诀,好象懂得秘诀就可以写小说一样。我说,有啊,有三条。当然他们听了以后很失望,这个秘诀也不秘。  相似文献   

14.
鲁迅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写的小说有十一篇。要正确理解这些小说中的“我”与作者的关系,就应当以其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与作者本人相对照,进行具体的分析。 鲁迅先生曾经为我们提供过一个分析文学作品好方法。他指出:“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相似文献   

15.
《北方人》2007,(7)
我在剧团多年,丧失人身自由的日子也是从剧团开始,可算得尝遍酸甜苦辣。然而,舞台和艺人始终是吸引我的,这吸引力还很强烈:看了电影《霸王别姬》,自己就想去编个"姬别霸王";读了小说《青衣》,也想去学着写个中篇。连题目都想好了,叫"男旦"。  相似文献   

16.
刘瑜 《市民》2006,(6):105-107
写实主义,从爱情开始 我写了篇网恋小说《那么,爱呢》,但是有读者指出,这根本不是网恋小说,而是反网恋小说,甚至可以说是一篇反爱情小说。我同意这个说法,甚至愿意把它更深推一层,说它是个反理想小说。  相似文献   

17.
《铸剑》写于1927年4月3日。这篇小说几乎是人们公认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历史小说。鲁迅自己也说:“我是只给铺排,没有改动。”对照《列异传》和《搜神记》中有关干将莫耶的记载,这篇小说确类一次扩写,它和《补天》《奔月》虽都属《故事新编》中早期创作,但和《补天》《奔月》确有不同,那就是从这篇小说字面上看不到直接影  相似文献   

18.
柳青早期短篇小说数量不多,只出过一本集子,名叫《地雷》,共收了八篇作品。柳青在《地雷》“后记” 中写道:“八年抗战中,我前期曾到过前方部队的营连里工作过,‘百团大战’(一九四○)时回到后方,‘文艺座谈会’(一九四二)以后,又跑到乡政权里去了,其间认真的坐在屋子里工作的时间才一年多。上面的八篇小说,除了首尾两篇之外,都是这时写的。我写的不多,写好的更少,自己愿意集起来的便只有这点东西了。”柳青早期短篇小说远不止于这八篇,但他只愿集起“这点东西”,足见柳  相似文献   

19.
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于1968年10月7日逝世。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历史研究者撰写的记述寅恪先生治学的文章多篇。我也曾写过三篇小文,陈述我对寅恪先生治史方法的理解与体会。现在重读自己的旧文,很不满意。我从寅恪先生受业多年,读先生书,但却不足以知先生之学。这几年反复研读先生的书,并以先生之学来教导学生,对先生的学风和治史方法似乎理解更多一些,写出这篇小文,请读者指教。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1920年写过一篇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它虽然不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但却是非常有影响,教人深思的作品,也是极能反映鲁迅先生人格力量的作品。七十多年来人们从中不断受着教育,它是一旦读过之后使人终生不能忘情的那种作品。《一件小事》用难以再短的文字,写了一件也真不算大的事情:在一个刮着北风的冬晨,“我”乘坐的一辆人力车的车夫在无意间兜倒一位衣衫破烂,花白头发的老妇人之后,抛开车上的“我”去主动照看她,而“我”怎样从无动于衷到心灵受到震撼的故事。杨绿女士在1984年写过一篇“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