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拿大华人学者、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创作有多首登高诗词,其所作融会古今中西,独具深情遥旨。叶先生的登高之作按主题分,大略有三端:故园之思、漂泊之生和弱德之美。前两端和中国古代多数登高之作同调,后一端则基于叶先生自成一格的“弱德之美”词学理论。叶先生的登高诗作既蕴含中国古典诗词的登高原型,又融注先生自我之生命、情志和学养,凝聚着海外赤子对故国深远炽烈的思念,对忧患飘泊多重自省式的感受,同时显示了先生在屡陷蹇境时坚持操守,执着理想,甘为弘扬祖国的古典诗词事业奉献一生,于诗里诗外都体现了感人的弱德之美。  相似文献   

2.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的名篇,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文学的杰作。它独具艺术特色、描物绘景,立体透视;饱含激情,突出个性;文中有画,画中抒情。  相似文献   

3.
《管子》是依托管仲之名而成的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部综合性巨轶,凡24卷86篇,现仅存76篇.《管子》一书论高文奇,内容宏富,涉及到政治、哲学、经济、军事、伦理、科技等诸多领域.笔者批对书中的科技思想作一纲目性的初探,以期从中探寻出中国古代科技精粹.一、农业科技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农业被认为是人们的生活之源,所谓“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春”(0管于·换度D;以下几引此书.仅注篇名.参见房玄龄注《管子1,上海古备出版社1989年9月版).管仲亦持农本观点,指出“地者,政之本也,”管…  相似文献   

4.
汉字中蕴涵着先民的崇土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先民对"土"之畏惧与依赖而产生的一种崇敬心理情绪;二是远古先民部落首领居山岳而形成的丘岳文化之遗迹对先民心理的影响;三是洪水之时民登高土获救而发展之历史记忆之作用.其崇土文化心理不仅有汉字可考,而且有古代文献可为佐证.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继承祖国优秀文学遗产之时.如果对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变化发展情况作一点研讨,也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多姿多采,是举世罕见的.研究与论述各种待联体式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绝非一篇或几篇短文所能胜任。笔者在此,只是大略地对中国古代诗歌体式发展变化的情形,作一道粗线条的总轮廓的描述。先请看几段不同时代的诗歌。关关睢鸠,屈心而抑志兮,涉江采芙蓉,在河之洲。忍尤而攘诟.兰泽多芳草.窈窕淑女,伏清白以死直兮,采之欲遗谁?君子好逑。固前圣之所厚。所思在远道.──诗经《关…  相似文献   

6.
登高,即爬山,是古今中外广为推崇的一项体育活动。在我国古代,登高是文人墨客一种娱情与健身兼顾的高雅之举,并逐渐在民间衍成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相约登高这一极富民族传统特色的风俗习惯。 我国历史上许多诗人、文学家和养生家无不对登高怀有极大兴趣。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望远是何等的畅达心胸!苏东坡更是情有独钟,给我们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极富人生哲理的佳句。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高唐神女故事传说的考察和作者立意的分析,对二赋主旨提出新说。认为从两赋整体上看,它是以神话为题材的写景言情之作。但两赋的内容又有相对独立性。《高唐赋》借写神女之所居,主要铺叙巫山地区大自然景观,是一篇描写山川胜景的美文,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的山水文学。后篇《神女赋》,则是借神话传说写男女情思,塑造了一个多情女子的形象,是一篇爱情作品,是后世文人言情之作的开端。二赋在艺术上均有很高成就。  相似文献   

8.
杜甫一生诗作甚多,思想也颇为复杂。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写了较为著名的登高之作。通过这几首登高诗,亦能看出诗人在思想上演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集大成之作──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三周年邵宝禄作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终卷篇的“南方谈话”(以下简称“谈话”),是代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这是由于这篇《谈话》,在内容上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在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逆境成奇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对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似文献   

11.
《林家铺子》是矛盾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有“长短篇”之称。小说虽为“长短篇”,却组织有方,长而不乱,这主要归功于作的结构艺术。其结构特色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使得小说井然有序;情节起伏有致,叙述环环相扣;注意事件的前呼后应,保持有机联系;主线也融线相辅相承。;结尾深化主题,指出在这“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中真正的受害是贫苦百姓。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咏物词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中有十余篇咏物词,不可忽略。一方面因为它们差不多占了词人作品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因为它们确有其独到的艺术成就。在李清照之前,“北宋词人,不甚咏物”(《芬陀利室词话》)。从曼殊、晏几道到秦观、黄庭坚,词作中吹物极少;贺铸虽有咏物的名句,却难寻其咏物佳篇;欧阳修虽写有不少咏物诗,温词中却咏物较少。柳永《乐章集》近二百首词中,咏物词不足十篇,比例相当小,且咏物之篇不及言情之作细腻动人。苏武和周邦彦抱有一二咏物名篇,但不少作品与所咏之物相去太远,失之大散。李清照的咏物词,无论就其数量比…  相似文献   

13.
此文通过对我国古代有代表性法律、日本现行刑法及我国现行刑法关于受贿罪行为规定的考察比较,认为北魏律开创了区分枉法受贿和不枉法受贿的先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律》对受贿主体、受财方式、处所、对象、枉法与否作了细致的区分;日本刑法对受贿罪按照罪刑多元化模式规定了数种罪名。尽管其也有不足之处,但对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很有借鉴意义,为此建议我国刑法应增加有关受贿行为的新罪名。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它实质上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中国传统美学、特别是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基调、方式和审美追求,即:宇宙和谐的本体之美;生命灌注的情趣之美;整体自觉的静观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神思想象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古代监察官的沿革、职能、选拔、考核和升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均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作者认为,封建统治者对待监察的态度是认真的;古代监察官在历史上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它既是封建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也是古代监察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文献,曾列为六经之首,内容极其丰富,对我国古代文化有深刻的影响.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表现出引人注目的活力.人们从数学、医学、天文、物理、信息科学、兵学、人体科学、遗传科学等许多方面,对《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关系作了广泛的探讨,追索它所包含的那种迷人的古代中国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7.
《登高》写实与写意结合,以森然阔大的景象,写尽诗人晚年寥落悲凉之况与孤独沉郁情怀,进一步丰富了"登高"这一具有深刻历史内涵与文化意蕴的行为,七律章法的谨严、语言与韵律的曲折与苍凉厚重的内容一起构成了此篇"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屈原(公元前339年—前278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博闻强识”,精通古代的典籍,熟悉民间的传说,以生华之笔,发为诗歌,为我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天问》是屈原作的重要诗篇之一。它是屈原第一次被放逐期间,参拜楚先王庙中壁画有感而作的一篇咏怀诗、问史诗。 在《天问》中,诗人一连串地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他问天地开辟,问人类起  相似文献   

20.
严可均《全汉文》《全后汉文》辑录汉赋作品多达75家,258篇,远远超过此前李鸿的《赋苑》和陈元龙的《历代赋汇》,并且所辑各赋内容完备,考校精详,备载出处,编排有序,还提供了作家小传等方面的资料。这是我国古代汉赋编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