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经过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成功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的取得,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动力之源、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建立以后,只是为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最必要的条件,它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还要通过具体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来实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发展生产力已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是科学社会主义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社会主义在世界上还未成为现实制度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历史原因只提到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但对其具体内容并未做详细论述。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斯大林针对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成就,作了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概括,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里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生产力在这里以加快速度发展着,因为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有这样发展的充分广阔的天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斯大林在苏联建立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起过积级作用,但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它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制度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而有创造性的制度思想。其“社会制度体系层次论”将社会制度看作一个体系 ,认为这一体系可以由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个基本层次构成 ;其“体制革命论”不仅深刻认识到体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把新型体制的建立同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密切地融汇到一起 ;此外 ,在社会制度选择和创新这一问题上 ,小平同志始终一贯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根本原则 ,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来检验社会制度的好坏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作用于社会生产力的特征是多维的、间接的、长远的。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作用于社会生产力产生的效果不像自然科学技术那样, 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或物质生产过程的有关生产力要素, 通过生产力要素的改变、影响生产力的变化, 而是从体制、制度、政策法规、决策、运筹、管理等更高层面上对生产力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使生产力要素实现合理配置后, 再发挥作用,推动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5.
孔见 《中华魂》2012,(1):60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举世公认的。全世界都在议论,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如果归结为一句话,成功的秘诀就是:我们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把不变与变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既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性(这就是"保守"),同时又不断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这就是"变革"),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哲学上讲,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前进的。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变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矛盾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出现矛盾而又不断解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一九五六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就在全国基本确立起来。这种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日益发展着的生产力是基本上相适应的。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动事实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但是,我们的经济基础还不稳固,社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表现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研究 ,科学地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 ,把改革作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哲学特点及正确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期。16年的改革开放,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使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体制进入了一个转型的过渡期。改革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性的质变,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前提下社会内部结构的转型,是邓小平所说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社会的转型表现为: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照抄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尽管在建立初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这种体制实质上是一种命令经济,一切经济活动及其资源配置既不在市场上进行,也不服从经济规律,而是服从行政权力导向,因此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迅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和现代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改革进程在实质上由以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体目标的经济体制转轨和以构建全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现代社会制度为总体目标的社会制度转型两个发展阶段构成。目前,我国改革的发展已开始进入以社会转型为标志的一种较高级且较特殊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和经济—社会问题的大量存在是转型社会的常态,其发展也因此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与高风险性。在现有的制度—体制下,社会调整是缓解现存经济—社会问题及其矛盾,并将其控制和保持在最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范围内的基本途径;而建设和谐社会则是解决现存经济—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商业史的演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商业活动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商业通过组织形态的变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政治变革,冲击着社会文化及习俗.更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影响有助于我们迅速调整我们的体制和观念以适应现有商业模式,同时挣脱传统商业模式的锁链,通过新的商业形态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它是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它能够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开发科技动力的途径主要有:实现劳动者的"智化";推动生产资料的"物化";消弭科学技术的"异化"。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与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应用和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理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的应用与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主体原理应用和发展."三个代表"作为一个理论整体,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丰富和发展,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实践的指南.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揭示了社会和谐的基本规律,主张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和谐发展,其中人的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认为重视人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力量,并且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及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备条件。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展并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及其当代特点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模式是一个当代问题 ,是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我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即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通过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当代社会生产力运动的基本规律 ,是当代社会最根本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的合理内核便是创新 ,它决定了当代社会是以创新作为灵魂的社会形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 ,我们可以把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看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论述"社会基本矛盾"(即物质生产力的持续阶段发展与所有制及其社会形式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并将此把理论落实到历史现实中去考察,对"社会基本矛盾"三个阶段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6.
政府参与组织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为此,我国政府要主动担责,不怕被问责,不怕被指责。  相似文献   

17.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扩大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采用Malquist指数法测算了1998-2015年各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实证分析了其在社会嵌入性视角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差异中,有36.46%是由其社会嵌入性的不同所造成的;农业结构系数、城市化进程、受灾率、农村人力资本和物流关系嵌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直接影响,认知关系嵌入、资金量关系嵌入、结构关系嵌入、文化关系嵌入、政治关系嵌入有间接影响,间接影响可通过调节农业结构系数、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实现.因此,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要同时考虑基本影响因素和社会嵌入因素.  相似文献   

18.
边境青年农民社会心态的调适的基本目标就是使边境青年农民保持与边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和谐的社会心态,使人与社会协调发展。调适的基本方法是大力发展边境地区社会生产力;校正青年农民价值取向;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乡村两级心理辅导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联系在一起,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个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的全面发展观出发,分析论证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并不简单的等于经济的增长,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才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并对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政府管理社会职能的现代化转型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型和社会各种公共服务组织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型和现代化社会制度的全面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