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王向峰《云斋守望》中的近体诗歌为研究对象,力图在鉴赏的同时发掘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质和美学追求。他的五、七言体律诗能自由往来于理性和感性、思妙与辞美、严谨与自由、理论和诗情之间,既是诗人“情真”所至的表达,也是诗人想象和哲思两兼的审美之悟,尤是诗人自觉艺术的追求,诗人在人文和自然风物之中创生了独特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以“情”、“境”、“悟”为突出特质的美学特色和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2.
刍议张问陶诗论体系对诗人“自我”的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中叶著名诗人张问陶,又是一位深有造诣的诗论家。其诗论体系,以强调诗人“自我”为核心、根本以至灵魂。他认为诗人“自我”的“性灵”、“性情”、“血性”、“灵光”,乃诗歌审美本体之内质。此外,他论及诗歌的创作、功能、继承、风格、鉴赏、批评诸方面时,无一不和诗人“自我”联系起来进行阐释。再者,他的诗论体系又是开放性的系统,它上通于天,追求“天人合一”;又根扎于地,特别关注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3.
诗词创作中的意境与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诗人内心世界及个性、风格、才能和艺术追求的综合体现。意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创新性。诗词在构建意境中要防止出现“有境无意”、“有意无境”、意境不高即“俗意”等失缺,并需要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来表现。诗词语言除了准确、精炼之外,还应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生动的形象性;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诗词语言中的“炼”字。  相似文献   

4.
在对于物质媒介感觉终止的地方,诗才真正开始。诗是心灵的艺术,它摆脱一切物质媒介的束缚,获得深远的情思空间。由于心灵化程度很高,所以诗是云中之光,水中之味,花中之香,女中之态,唯能会心,难以言传。诗是一种无言的沉默。沈德潜《说诗日卒语》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陶渊明《饮酒之五》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刘禹锡《视刀环歌》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周易》说:“言不尽意”,都是切中要害之论。一经说破,语言就会破坏诗,赶走诗。在诗歌写作上,诗人是“肉眼闭而心眼开”;在诗歌表达上,诗人是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段。作为民歌,语言没有血肉便飞腾不起来。苏联有句谚语;“不是蜂蜜,却能粘住万物。”它说明一切事物都可以用语言“粘”起来,但是语言不是单纯的蜂蜜,人们用语言“粘”事物的时候,常常是根指自身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掺加一些东西在里边,从而使语言生动、丰富起来。民歌的语言其所以最纯朴、最生动、最有表现力,并且有着和谐的韵律、鲜明  相似文献   

6.
与《女神》雄奇壮美不同,《星空》呈显出优美、细腻、哀婉与沉潜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诗集题材的选取,抒情方式的采用,意境的创设和整个语言风貌上.《星空》艺术风格与“五四”退潮后的时代有关,与郭沫若当时的哲学信你有着内在的联系,与诗人浓厚的中外艺术修养和刻意的美学追求分不开.《星空》艺术风格的变化,既是对《女神》清新优美一面的廊展,更契合了时代和诗人心绪的变迁,从一个侧面艺术地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真实,实现了诗人对“东方文学”审美情趣的追求.这无疑是郭沫若对新诗艺术的提高和开拓,对现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果说《女神》属子“雄浑”一品,那么《星空》则大抵属于“冲淡”一类,有力地说明了郭沫若是一位“雄丽并举”的大诗人,“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种单调的稻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诗歌迎来语言的审美转向,“拒绝隐喻”的诗歌语言风暴甚嚣尘上。作为“朦胧诗人”之一的杨炼,在其出国后仍旧醉心创作,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将笔触最大程度地深入人类处境的诗歌艺术追求。杨炼的海外诗歌充分呈现了语言的内在张力所创建的韵致深远的诗意空间,诗人精于运用隐喻并融入个体经验的生命体验,创造了不同于国内诗坛倾向平面化叙事性风格诗歌语言的“后朦胧”诗语,取得了独有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诗人臧克家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语言要有“味”的道理。其实,这里的“味”不仅仅指“情味”和“趣味”,还应包括“理味”。所谓“理味”,即文章的语言言约而意丰、隽永而警辟,能洞悉社会、透视生活,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心智的开启。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要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针对语言,“中间环节”即意味着中介之间模糊的存在。如何理解语言的模糊性呢?查里斯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况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仔细思考,但仍不能确定是指这些状态排出于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命题,这时存在模糊。”谢尔巴用参照语言精确性的观点来定义语言模糊性,从而将我们引入语言结构的深层。他说:“语言精确性只是极端情况的过渡现象,在其本源中,即说话人的意识中原是游移不定的。”当代一些哲学家曾对模糊提出比较具体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上个世纪1940年代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穆旦在1950年代后转向了诗歌翻译。结合“诗人穆旦成为翻译家查良铮”的“外因”和“内因”,从“翻译作为幸存”的角度,可深入考察和揭示穆旦转向诗歌翻译对他本人和整个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意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穆旦从事翻译具有了心灵寄托、“精神存活”和一个诗人曲折的自我实现的意义,他的才华没有像众多诗人那样遭到历史的扭曲和荒废,而是以“翻译的名义”侍奉于他所认同的语言与精神价值,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文革后期,诗人对英国现代诗歌的翻译,不仅促使了他一颗诗心的苏醒,也在那个时代恢复了中国新诗对“现代性”的追求。他的那些优秀译作和他的诗篇一起。已共同构成了“我们语言的光荣”。  相似文献   

11.
人的童年经验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里下河作家多出生于乡村,对于他们来说,童年经验就是乡土经验。对乡土经验的倚重,对写实风格的追求,使他们的一些小说呈现出民族志的特点,可称之为民族志式的书写。其具体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非虚构化、对“地方性知识”的“深描”、人物和语言的地方色彩。在全球化语境下,有着浓厚地方色彩的里下河小说的乡村叙事必将成为里下河地方性经验的“文化活化石”。  相似文献   

12.
马拉美:在法兰西创立“难懂作家”概念的诗人刘翔马拉美说:“我讨厌流派。我反对一切应用在文学上的传授教导。”①可是,马拉美却是象征主义文学的首要代表,克莱夫·斯科特说:“理解象征主义首先要理解斯特凡·马拉美。”②而且,马拉美之后,一代代的诗人和批评家对...  相似文献   

13.
试析古典诗词中叠字运用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的语言贵简洁精炼、准确鲜明。因此,古今中外声名斐然的诗人,无不特别注意字句的敲声炼响,日锻月炼,力图使语言的“百炼钢化为统指柔”。可谓真正能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语”(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但是,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运用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故意使诗中一些字巧妙地反复重叠,让人读后,不但不觉其累赘、罗嗦,反而感到语言更流利,声韵更铿锵,意境更幽美,情感更强烈。究其原  相似文献   

14.
臧克家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艺术追求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诗坛有其独特的个性与价值。他的现实主义个性化特质,突出表现在意象化的细节真实描写和诗歌语言方面的“苦吟”风格。  相似文献   

15.
《橘颂》是屈原作品中极具特色的一篇,“橘”与诗人屈原的人格形象之间有着至为紧密的内在联系。1“橘”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宗国,至死不渝的精神节操;2“橘”体现了诗人光明峻洁,清醒处世的人生态度;3“橘”体现了诗人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的高度修养;4“橘”表达了诗人内外统一,勤于自修的美的追求;5“橘”体现了诗人志节坚、久,愿为师表的励世之志。  相似文献   

16.
晓篱  俞茵 《人力资本》2009,(8):69-71
没有谁的职业生涯会一成不变,顺风顺水。在这个后危机时代,一切更是充满了变数。 总有一些“意外”会令你措手不及:原本顺畅的职业生涯意外中止,履历出现空白期;冲动创业却惨遭失败,“鸡首”难为“凤尾”;少不更事曾被劝退,在过往中纠结;追求完美跳槽上瘾,“跳蚤”也悔不当初……  相似文献   

17.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和平安宁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建构的一个理想社会。我们在赞叹诗人那超越时代的政治理想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停滞于“乌托邦”、“空想”的结论 ,应当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审美品味。桃源世界里的一切 ,无论是“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的景象 ,还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情 ,或是那一股古朴淳厚的乡情 ,都是诗人独特的心灵经历。领略在那真、淳、朴的境界中透露着的率真美才是我们最大的审美收获。一、诗人把理想之境安排在“土地平旷”的现实大地上 ,理想的追求回到现实界。陶渊明是…  相似文献   

18.
何其芳的诗集《预言》,并不是一部讴歌“爱情”的诗,而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诗。诗人以“爱情”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象征符号,生动表现了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纠葛,深刻揭示了青春何其芳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诗集《预言》受道家生命哲学的影响颇深,诗人用诗性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乘桴浮于海”地表达主体自我对于“自然”与“自由”的思考和向往,并试图通过灵魂的自我对话,探寻有限生命的终极意义,进而为我们提供一种可以展开充分联想的艺术空间。“爱情”在诗集《预言》中只不过是一种未来理想的艺术载体,诗人的主观目的是要向读者展示“年轻的神”的“寻道”之旅。诗集《预言》意境之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内涵之深,具有展现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与“寻找”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天野海郊集》:唱给民族昨天与今天的歌高文升1831年,歌德在同爱克曼谈艺时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①。艾青在论述诗的美学品格时,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一首诗是一个人格,必须使它崇高与完整”。他又在“诗人论”里说:“每个诗人有他自己...  相似文献   

20.
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是一本在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诸方面都独具特色的食谱 ,其写作风格亦显示出与作者“性灵论”诗说相通的审美追求和独创的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