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沫若”谈     
郭沫若的“沫”,我们都知道是古水名,即今大渡河,又名铜河。但“沫”本写作“沬”,不读mò而读mèi(妹)。其实这个“沫”与“沬”的不同读音,郭沫若本人早就告诉我们了,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罢了。郭老曾在《创造十年续篇》里谈到笔名“沫若”的由来:他(即范允臧——立和按)问起我的笔名的意义来:“沫若”(Mo Jo)两个字,是不是取自佛经的“如梦幻泡影”那样的意思?但我的名字其实本是“沫若”(Mei Jo),是由我的故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合拢来的。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里有“关沫若”的一句,便是那两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中有字,人们释作“它”。“它”就是蛇。《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甲骨卜辞里也是相问“有它”、“亡(无)它”。看起来这个字就是“蛇”了。蛇即虫,甲骨文虫,它是一字个。因此,亦即,止字古文作,所以字即  相似文献   

3.
总统和小孩     
乘凉希拉克总统身材特别高大,有一天,他在巴黎街头散步,忽然一个小孩跑到他的跟前,什么也不说,只是跟着他走。他弯下腰来问道:“孩子,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吗?”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强调诗的抒情特性,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诗的本身乃是情绪的潮流”(《诗歌的创作》,《文学》1944年二卷三、四期),是“情绪的自然消涨”构成为诗的“内在的韵律”(《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页),“表现成一种旋律的言语”(《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  相似文献   

5.
克林顿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有一天,他到一家医院视察,一个十多岁的学生从人群中挤到总统跟前,呆呆地看着总统什么也不说。克林顿弯下腰来问:“孩子,你有什么事吗?”小孩挠了挠头,说:“我想得到总统先生的签名,您能满足我吗?”克林顿高兴地答应了孩子。  相似文献   

6.
兰州方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一章前言兰州是甘肃省会,解放后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城市之一。位于全省中部,扼宁夏、青海、新疆三省(自治区)陆路交通的中心,为“包兰”、“兰青”、“兰新”等铁路的枢纽,並以“陇海”铁路东经西安、郑州转通全国各地。甘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所谓“羲轩桑梓,河嶽根源”),兰州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就是我国和中亚、西亚以及欧洲、非洲东岸国际往还必经的要道。兰州地区的早期汉族居民大都由“西秦”(今陇山山脉及渭河流域一带)迁居进来  相似文献   

7.
新兰州话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是甘肃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解放三十多年来,由一座消费城市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工业城市。市区面积由原来的方园不足二十里扩大到东起东岗,西至河口,南至阿干,北连白银纵横百里的范围(不包括皋兰、榆中、永登三县),人口总数也由解放初期的二十余万增加到百万以上,交通四通八达,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要道,也是今天“天兰”、“兰新”、“兰青”、“包兰”铁路的枢纽,是全省公路交通的总站。世居兰州的人使用的语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秦陇语支”与“秦语”(今西安一带)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十年来,由于市区各项建设事业的  相似文献   

8.
《庄子》内篇中的“物化”、“化声”的“化”应是“幻化”、“幻现”之意,而不是通常理解的“形变”、“变化”;“罔两与景”寓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蛇与蚹、蜩与翼的相依相托、不可分离,而是寓意:“罔两”、(影之晕)、它之“所待”-“景”(影)以及影的所待-“形”都不过像“飞行转蜕”的蛇、蜩类一样,是“从无而忽有”,是人们主观幻现的产物;“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是对“道”的时空超越性的表述,而不能像《淮南子》那样作生成论式的理解。通过与以奥义书为代表的印度古代主流世界观的比较研究表明,《庄子》内篇的世界观是一种典型的境界论。梦和觉在本质上具同等地位。存在的本真是超越时空、超越名相的无差别的大全。现象世界源自人类理智的虚构,它会因人的境界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现。  相似文献   

9.
受直译体影响,元杂剧的虚词有了非汉语的用法:方位词“里”、“根底(的)”、“上”、“上头”、“行”表示介词应具有的处所、对象、原因等意义,并形成了“介词+名词(代词)+方位词”汉蒙杂糅句式;助词“来”、“来的”、“呵”、“者”表示过去时、假设语气、祈使语气等。  相似文献   

10.
蛇年品蛇联     
田大金 《老友》2013,(2):55-55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对偶语句.每逢喜庆佳节,人们都喜欢贴对联.文人雅士相聚在一起时,往往互出联语求对.有时候用十二生肖作联语,试对方才学。2013年是农历癸巳年.俗称蛇年。虽然“蛇”与“折”同音,是个不吉祥的字.但蛇联也不少。现将我搜集的几副蛇联与诸位共品赏。  相似文献   

11.
藏族:姑娘十七要“上头” 居住在甘肃拉卜楞的藏族人民在正月初二这一天要给到了十七岁的姑娘“上头”。这时,爸爸妈妈给女儿准备  相似文献   

12.
以 yǐ一、用。以,篆文作(?),从甲骨文(?)金文(?)变来。《说文》:“(?),用也。从反已(?)。”王筠说:“已,已也。已,止也。用则不止也。字义与已反,故字形亦与已反。”(见《说文句读》卷二十八)《小屯甲编三五四》:“以众,王弗悔。”(“众”指奴隶,“以众”,用奴隶作祭品。)《经法·道原》:“(道)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论衡·程材》:“洗洿(污)泥者以水,燔(烧)腥生者用火。”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同志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仅就文学创作来说,他不但是新诗、历史话剧创作的伟大奠基者,而且在传记文学的创作上,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无与伦比的。“通过自己看出一个时代”郭老的传记文学作品有《少年时代》以(《沫若自传》第一卷)、《学生时代》(《沫若自传》第二卷)、《革命春秋》(《沫若自传》第三卷)和《洪波曲》。这些作品卷帙浩瀚,长达百万余言,确属鸿篇巨制。但是,过去对郭老这方面的成就,研究的人不多,评论文章也很少。有的文章还说什么郭老的传记文学连卢骚的《忏悔录》都不如,纯属“个人的流水账”。这显然是诬蔑。实际上,郭老的传记文学尽管是用自传的形式,但他自己说得明白:“我不是想学奥古斯都和卢骚要表述甚么忏悔,我也不是想学歌德和托尔斯泰要描写甚么天才。”写作的动机很明确:“便是通过自己看出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在郭老的传记文学中上起十九世纪末下至抗日战争的初期,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我们知道,在这半个世纪里,中国革命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义革命阶段,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其间,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4.
宁歌 《可乐》2008,(5):7-8
蜂蜜含有花季的味道,青春藏着少年的心事。剐破多条裤子我妈一直视林楠为大敌。小时候,他叫我一起上学,老妈总骗他说我已经走了。他就扯着脖子在门外喊:"沫沫,沫沫。"我飞也似的跑出来,老妈一脸尴尬。也不能怪老妈对林楠有偏见。就是他带我爬墙剐破了N条裤子,就是他不考虑我淑女形  相似文献   

15.
以yǐ一、用。以,篆文作,从甲骨文金文变来。《说文》:“,用也。从反已。”王筠说:“已,已也。已,止也。用则不止也。字义与已反,故字形亦与已反。”(见《说文句读》卷二十八)《小屯甲编三五四》:“以众,王弗悔。”(“众”指奴隶,“以众”,用奴隶作祭品。)《经法·道原》:“(道)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论衡·程材》:“洗洿(污)泥者以水,燔(烧)腥生者  相似文献   

16.
《捕蛇者说》一文共用了十六个“而”字,而且用法很灵活,值得注意。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四”把“而”所表示的关系分为并列、修饰、顺承、转折,我们按照这一要求,将课文中用“而”字的句子摘录出来,谈谈肤浅的认识、 ①黑质而白章。 这句话的主语“蛇”省略了,“黑质而白章”是复杂联合词组充当句子的谓语,这里的“而”表示并列关系,不能译成现代汉语。全句可译为:“(蛇)黑质的底子,白色的花纹。”  相似文献   

17.
(一)蛇住“楼房”较适宜。能否给蛇造个理想的窝,是养蛇成功的关键。蛇惰懒成性,饱食一顿后盘蜷在窝内连续几天,甚至十几天不动,直到腹内的食物完全消化掉,才会再爬出窝外觅食。可见,蛇窝对蛇很重要。我和家人在多年养  相似文献   

18.
福建长汀方言隶属于闽西客家方言。长汀方言名词后缀“哩”和“子”,跟其他名词后缀“头”(碗头、灶头)、佬(大伦、阔佬)、兜(烟兜、饭兜)、公(蝦公、蚁公)等一样,也是本身不能独立的附着成分,附着在与之组合的单位之后,相当于普通话的“儿”和“子”尾。不过“哩”又跟勺“儿”尾不完全相同,普通话的“儿”是“儿化”尾,“儿化”韵[ar]跟前字连成一个音节,本身一般不单独成一个音节,它的语言随着前字尾韵发生“儿化”音变而有所不同。比如,鸡儿、歌儿、街儿。长汀话的“哩”  相似文献   

19.
芷亭碑记     
<正> 存碑地点 汕头市金平区蛇东桥头居委(原溪东寨桥头社)“电船头”附近“关脚”芷亭。嵌于亭壁,由右至左依次是《蛇浦乡修桥筑路建亭序言》、《捐款纪念碑》、《芷亭记》三碑。  相似文献   

20.
邦沫若<女神>时期的诗歌佚作是我们完整认识诗人诗歌观念的重要文献.借助蔡震先生编辑的<(女神)及佚诗>,我们可以洞察他独特的诗歌新/旧评价,把握其探索新诗艺术的基本理想,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绝端的自由"的形式主张,最终重述一个更符合历史事实的郭沫若的诗歌观念或曰"邦沫若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