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拙文拟就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我认为,美学做为一门科学,现在应该注意从“艺术哲学”这个圈子里解放出来,而这样解放了的美学,代表了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美学究竟是一门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近年来的一些论文和论著看,大体有三种意见,(下称“三分法”):一  相似文献   

2.
儒家主张德治仁政,法家奉行依法治国,表面上针锋相对,其实都与人性理论一脉相承。孟子的性善说为仁政提供了可能性,韩非的人性自私自利说论证了法治的必要性。其实,儒法乃至先秦政治哲学在人性之中寻找统治之方的做法透视了人性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其各执一端所导致的在各自领域道德和法律的僭越带有致命的理论缺陷。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代具有借鉴、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代迅 《学习与探索》2004,(6):153-157
中西诗歌的概念有很大差异,中国诗歌相当于西方的抒情诗。中国是以儒家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西方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宗教型文化,这对中西诗歌不同美学风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诗歌传统主题始终围绕忠君爱国,西方诗歌中没有与中国类似的忠君思想;忧国忧民题材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内容,西方诗则对民生疾苦普遍有所忽视;中国诗歌常常描绘时间已经流逝而尚未建功立业的恐惧,西方诗歌却常常把时间的流逝和爱情、死亡联系在一起。诗歌在中国一直享有崇高地位,在西方则长期遭到拒斥。  相似文献   

4.
吴玉珍 《社科纵横》2011,(12):98-100
本文对严歌苓小说中的人性与情爱进行了解读,挖掘其对人性与情爱本质的揭示。小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对现代社会人性的变迁及女性情感隐痛的细腻描写,体现了作家的价值取向和叙事伦理,也显示了严歌苓超越世俗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女性与人性的对话——谈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惠丽 《唐都学刊》2008,24(4):103-106
严歌苓是目前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新移民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在历史与记忆的沉淀中审视人性的变迁,从女性与母性的角度揭示人性的魅力,从情感和欲望的两难层面彰显出人性的力量.她创作中的主角几乎都是处于极致环境中的弱女子,她们以强大而真实的生命力阐释严歌苓对女性的解读.在她的叙事中,"女性"的问题已经不是唯一的焦点,她将"女性"作为与"民族"、"文化"、"历史"等互有联系的部分被审视和书写.严歌苓试图找到一种能得到沟通的真正的爱,这是一种对更高更普范人性的探求,也许这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却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还原了文学是"人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杨世理 《社科纵横》2005,20(3):125-126
志怪小说的源头是志怪故事,志怪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宗教迷信传说和地理博物传说。《诗经》中包含的若干神话传说和原始宗教的成分以及寓言诗,本质上属志怪故事,具有小说的萌芽。因而,《诗经》当为志怪小说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珍惜志怪小说这份文学遗产作为古小说的一种类别,志怪小说似乎一直受到歧视或批判,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杂述篇》中说“求其怪物,有广异闻,若祖台《志怪》、干宝《搜神》、刘义庆《幽明》、刘敬叔《异苑》,此之谓杂记者也”。列举了他所认为这一类作品之中影响较广的一些代表作。接着他进一步就题材内容有所分类,肯定了“若论神仙之道,则服食炼气,可以益寿延年;语魑魅之途,则福善祸淫,可以惩恶劝善”。继而,他说“及谬者为之,则苟谈怪异,务述妖邪,求诸弘益,其义无取”。实际上,他除了对服食求仙以及因果报应这两类作品给予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化了人的解放的思想,人的解放有两个理论维度:一个是对象化活动的解放;另一个是人对对象感性关系的解放。这两个理论维度分别对应着现实中的两种解放:一种是工人解放,即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另一种是普遍的人的解放,即从私有财产中解放。人的解放的思想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解放的两个理论维度和现实的两种解放构成了马克思人的解放的思想的理论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作为基督教的核心形象,耶稣的形象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历史内涵.20世纪,在西方出现了大量重写福音书故事的"耶稣小说".这些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有包括劳伦斯、布尔加科夫、卡赞扎基斯、艾特玛托夫、若泽·萨拉马戈等在内的许多著名作家参与,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耶稣小说呈现出许多共性,如角色讲述、背景细节化、作者借助它们探索当代命题等.在人类历史上,20世纪的耶稣形象比任何时期都显出了更多人性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耶稣形象在西方长期以来作为人性的代表和楷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20世纪西方的人论经历了重大的转折,是百年来思想史关注的话题.因此,可以说,当代欧美的耶稣重写小说中的新耶稣形象,实质上反映了当代西方人论思想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转折与蜕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转变王德胜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是朱光潜美学思想发生剧烈转变的时期。政治风云的急剧变幻,使得朱光潜思想的转变显得有些戏剧性;而由一个美学上的唯心主义者到一个马克思主义信奉者和追随者的历程,对朱光潜来说,又难免有...  相似文献   

11.
哲学作为人类文比的核心,集中体现着人的本体论存在状态,因此,不存在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为学问而学问,超然于化外的哲学。然而,哲学同现实的联系与其他意识形态不同,它不仅体现着人的本体论存在状态,而且关心着这种存在状态的改变;不仅关心着这种状态的近期改变,而且更关心它的根本改变,把人的存在状态同人类最终的自由和解放联系起来。于是哲学又应当是一种“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使现实世界革命化”(马克思)的运动。正是这种把现实与未来统一起来的终极关切,使高居思辩王国的哲学生生不息。从这一根本立场出发,我们或许可以理解马…  相似文献   

12.
杜勃罗留波夫在《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一文中指出:“衡量作家或者个别作品价值的尺度,我们认为是:他们究竟把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自然)的追求表现到什么程度”。他给评估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界定的“价值的尺度”,虽不算全面,但就思想内容而言却是正确的,以这个“价值的尺度”去论评,《金瓶梅》以“寄意于时俗”之旨,“曲尽人间丑态”之内容,充分裸露人欲(食欲、美欲、利欲、性欲)为主调,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次整体地勾画出异彩纷呈,新姿争艳,蕴含着历史发展轨迹与时代精神特点的反封建礼教的形象画卷,在晚明时期兴起的以“人”和“人学”为内容的文学新思潮中居于首屈一指的重要地位。书中以毫无节制的食欲狂求、越礼逾制的美欲追求、无度无耻的性欲渲泄、触处皆是的利欲横流等情节,使勃勃生机的人欲精灵在字里行间中躁动,从而揭示了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主旨的封建正统思想——程朱理学受到新思潮、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挑战而走向式微,从“人”的解放为目标的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正在酝酿勃发而生。  相似文献   

13.
凤录生 《唐都学刊》2001,17(2):86-90
道教与志怪传奇小说存在着渊源关系.首先,从道教的文化生成来看,道教一方面采中华文化之元气而结胎成型和发展壮大,同时又返潮回流,以各种途径给予中华文化以巨大影响,以同样文化为创作背景和表现对象的中国古代小说自然难免受其濡染.第二,从志怪传奇小说自身来看,对神仙恋慕,对怪异的崇尚使小说作者与道教难分难舍.第三,道教在世俗化的过程中自觉地利用小说来传教,从而使某些道教作品呈现出小说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儒家重视道德教育。汉代董仲舒的“性三品”的人性论阐释了人性是道德教育的根据;依据具体的人性才能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人性是多层次的,道德教育具有层次性;中民之性是道德教育的着力点。这些见解对于我们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祝菊贤 《唐都学刊》2000,16(4):67-70
齐梁时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浅易轻绮的诗歌意象,它们情感体验模式化,语言平熟精致,意象中动态表象与静态表象之间的联系缺乏张力,呈现出形式圆熟,内涵单薄平面的审美特征。与此相对的则是以颜延之等为代表的锻造雕镂的“讹而新”的意象,它们是在奇峭的语言形式中创造的多侧面的感觉复合型意象,追求意象组合核裂变中生发的无穷审美意味,以适度反自然、反常规的语式表达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意象获得立体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6.
金雅 《浙江学刊》2003,4(2):191-19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古今文化转换与中西文化撞击的现实环境中,梁启超率先以积极的姿态迎击挑战,他敏锐地意识到民族文化的新生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文化课题,也是一个与民族命运攸关的政治课题;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汇融通的问题,也是民族文化传承涅槃的问题。面对这个时代与历史课题,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中西文化“结婚论”。在文化“结婚”的理念指导下,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体现出重化合、创新变、扬个性的鲜明的理论风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论证劳动者变成他的劳动及其产品的“奴隶”;劳动者生产越多,他所有的就越少。他不仅提出异化是劳动者的产品异化的结果,是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和资本家的控制所造成,而且还概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表现为劳动者与“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第二个特征表现为劳动的外在的性质,这说明劳动是被迫的而不是自由选择的。第三个特征是  相似文献   

18.
柏格森美学有许多不同寻常的地方,其中最令人诧异的是:他既认为艺术是揭示现实的主要手段之一,又从未全面阐发他此类的美学思想;他的美学专著<笑>对艺术的作用做了详解,①也不过用了二十页的篇幅.或许正是因为柏格森在这一方面没有做过集中专门的研究,他的艺术观念至今还罕有人知;T.E.休姆是英国一位唯一有影响的柏格森美学研究者,写过<柏格森的艺术理论>(1924)这本大作,②对柏格森的思想却有些误解,这点容后细说.  相似文献   

19.
段虹 《求是学刊》2007,34(6):135-138
蔡元培美学思想作为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吸收了康德、席勒等西方先进美学思想,并加以创新的产物。他以审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为理论依据,将其美学思想结合到培养完善健全人格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柏格森(1859-1941)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但由于他的哲学倾向与西方现代思潮的发展相一致,回答了现代派艺术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因而他的学说成了现代派艺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因此,当我们探讨二十世纪西方文艺和美学思潮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柏格森的影响。柏格森学说的核心是绵延说和直觉论。所以,我们对他的美学思想,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绵延与审美心理特征柏格森对审美心理的分析,是其绵延说在美学上的具体运用。尽管它只是为阐发绵延说而涉及,所论不多,却颇具特色,很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