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75年,宝鸡[弓鱼]国墓地茹家庄一号墓出三足铜鸟四件,其中两件类尊,大小形制略有不同。最大的一件通高23.5cm,首至尾长31.2cm,重3.5公斤。鸟身挺立,昂首远眺,体态健硕有力;勾喙,三足;足根处肌肉隆起,鸟尾呈长方形,两侧阶梯状下垂。鸟身中空,背部有长方形开口,似乎是容器。鸟身及足上部饰鳞毛状羽,尾部饰锁链状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兽面纹高圈足双耳簋 1980年于宝鸡纸坊头箍国墓地出土。通高22.8cm,腹深9.4cm,口径20.5cm,重3.3kg。敞口,卷沿,直壁,腹微下垂,平底,两兽耳有长珥;圈足特高,与器身比为1.5:1。圈足内悬挂小铃。纹饰主要分布在簋的颈部和圈足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宝鸡强国墓地茹家庄二号墓出土。器物通高15.2厘米.鼎腹深7.8厘米.口径14厘米.重1.8公斤。鼎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鼎,下层为盘.鼎盘之间立一圆柱,盘底有三个短足,鼎腹底部残留有较厚的烟炱。鼎内腹壁铸铭两行七字:  相似文献   

4.
1988年出土于宝鸡茹家庄西周遗址内。该器通高10cm,通长20cm。器物为一只母虎口叼一只小虎的立体圆雕造型,母虎作张口匍匐状,虎头上竖一对耳,向前微倾。两只眼睛呈半球状且向外突出,另有阴线勾云纹做眉,鼻梁以数道“V”字形纹装饰,面颊左右两侧各饰阴线云纹,象征母虎的胡须,另用一些圆形凹点象征胡须的根部。母虎张口露齿,口里叼着一只小虎,小虎倒倾,口向上大张,四足及短尾自然下垂,小虎的身体上也布满了直线与点状纹饰,以表示其身上的斑纹。憨态可掬的小虎回头与母虎四目相对,神情亲昵,依恋娇柔的眼神里充满了爱意。  相似文献   

5.
1976年l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商尊:通高30.4厘米、口短径23.6厘米,重5.85千克。整体造型为简状三段式,侈口,腹部微鼓,四壁铸有四道扉棱,整体雄伟稳重。器身采用通体浮雕的装饰手法,口外壁饰八道蕉叶形龙纹,龙头向下,身尾沿叶边布局,其下饰冠羽分尾小鸟纹,腹部饰展体式外卷角大兽面,圈足则饰曲折角兽面纹。庄严雄奇,华美富丽。器内底铸铭文五行三十字。铭文大意说庚姬(疑是商的妻子)受到了帝司赏赐的诸般物品,商为此作器,用来祭祀谥号为“日丁”的父亲。  相似文献   

6.
1974年宝鸡县贾村公社上官村出土。盖径22.5厘米,高7.5厘米,捉手径9.6厘米。盖折沿,盖面中央设圈足状捉手,捉手口沿外卷,壁下部有一组对称的孔,捉手内底饰重环纹。盖面环绕捉手饰三周瓦楞纹,其外侧饰一周两组窃曲纹,每组窃曲纹又由两组同向的窃曲纹构成,且以小扉棱为轴对称展开。  相似文献   

7.
近三十年来汉语状形述结构研究集中于四个问题:形容词状语的本质、状形述结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判定状形述结构形容词状语的本质应兼顾句法和语义层面,充分考虑句法、语义、形式与意义、语用、认知等因素;状形述结构研究应采用多元化视角综合考察;状形述结构研究宜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容词作状语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归类、分析和解释,语义指向研究有待加深,目前仍然缺少服务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实战残局     
晟楠 《老友》2012,(9):56-56
1.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相似文献   

9.
1975年陕西扶风庄白村西周墓出土,通高27.5厘米,口宽26厘米,口长17厘米。器为圆角长方形,立耳,四柱足,平盖。鼎口小底大,垂腹瓶底。盖两端各有一长方形孔,  相似文献   

10.
带盘夔足鼎(西周中期)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该器带耳通高16厘米,口径12.4厘米,腹深3.8厘米,重0.85公斤。上层为圆鼎,敞口,平折沿,方立耳微外侈,鼎腹浅,腹底呈圜形。腹部饰小饕餮兽面,云雷纹衬地。下层为盘,圆侈口,浅腹,圜底,腹壁有十字镂孔三组。三足为三条立体夔龙,夔龙仰首承盘,卷尾触地,造型极为精巧。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有“止”字——九个,词义分为两个系列:用为本义“足”及其引申义的有六十一个,假借为“之”及其引申义的有五十六个。现具体叙述如下: 一、本义“足”及其引申义 (1)“止”的本义是人的脚,甲文作(?),金文或作(?)、(?),象人足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止即足字”。此义后用形声字“趾”来表示。《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汉书·食货志》引作“四之日举止”。可见,“趾”字《诗经》原本也写作  相似文献   

12.
《采薇》第五章:“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毛传:“腓,辟也。”郑玄笺:“腓,当作芘。言戎车者,将率之所依乘,戍役之所芘倚也。”“芘”敦煌写本s2514卷、s2049卷并作“庇”,音义并同。 “小人所腓”,郑玄笺句意甚确。但他认为“腓”字有错,则非是,“腓、辟”本有蔽义。古“辟、僻”通用,“僻、蔽”叠韵,义并相通。惟其偏僻,乃能隐蔽,故“僻”有隐蔽之义。《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师古曰:“辟读曰僻。僻,隐也。”“小人所腓”,即小人藉以隐蔽,谓征途以避风雨,战场以避矢石。 经文“腓”字通“匪”。《说文》:“匪,隐也。”与“辟、僻”义正相同。 孔氏正义引王肃曰:辟,“所以避患也”。陈启源谓传“辟”为“避不敢乘”。都解“辟”为回避,失之。朱熹引程子曰:“腓,随动也。如足之腓,足动则随而动也。”望文生义,其失更甚。  相似文献   

13.
1975年3月出土于陕西扶风县庄白村西周墓葬。通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2.5厘米,重5公斤。[戈冬]簋造型精美纹饰华丽,侈口有盖,腹外鼓下垂,圈足较矮,器身两侧分置两个竖冠立鸟耳,这在有耳簋中实属罕见。器身与器盖均饰卷尾、垂冠的大凤鸟纹,凤鸟羽冠丰满,昂首站立,两两相对,极具时代特征,为西周青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的标尺。  相似文献   

14.
一、诊断:(1)辩明症状。病鱼离群独游水面,行动迟缓。身体发黑,尤其是头部更加黑暗。故细菌性烂鳃病有“乌头瘟”之称。打开鳃盖,可见病鱼鳃瓣两端:中部等处呈斑块状腐烂;或者沿鳃瓣边缘呈弥漫状腐烂而使鳃瓣外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缺损。在鳃丝腐烂的地方;附有淡黄色粘液或污泥。鳃盖内表皮常充血,严重时,中央部位被腐蚀成透明的小洞,俗称“开天窗”。(2)查清病原,病原是一种鱼害粘球菌的病原体。菌体的形态为细  相似文献   

15.
王修 《社区》2008,(7):55-55
八角茴香 正品:果实多由8个骨朵果组成,放射性排列于中轴上。骨朵果长1~2厘米,宽0.3~0.5厘米,高0.6~1厘米。外表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啄状,上侧多开裂。内表面淡棕色,质硬而脆,气味芳香,味辛、甜。  相似文献   

16.
1976年出土于宝鸡市竹园沟十三号墓,通长14.3厘米,刃宽7.8厘米,内长2.6厘米,内宽3.3厘米,重0.45公斤。钺身呈长方形,舌形刃较宽,刃磨损痕迹极清楚。銎的两端出齿作为两肩。长方形直内。钺刃后部饰有对称的两个兽头,本部饰蛇纹,  相似文献   

17.
下棋     
梁实秋 《社区》2010,(32):26-26
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做惨笑状,或咕嘟着嘴做吃屎状.  相似文献   

18.
1981年出土于宝鸡市纸坊头[弓鱼]国墓地.为西周早期器物。通高238厘米,口径268厘米。该簋侈口,深腹,直壁,高圈足,器身有两两相对的四个耳。劲部饰一周三排圆乳钉纹、腹部装饰一周直棱纹,下腹同样是一周四排圆乳钉纹,乳钉排列井然有序。高圈足饰四组咧口獠牙,拱身卷尾的龙纹。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统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使用术语“省”的所有字,发现使用这一术语的字总共有145例。其中126个说明的是省形现象,另外19处说明的是省声现象,从而认为“省”主要是说明省形现象的术语。经过仔细分析,文章把许慎的省形字分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两类。不合理的省形字存在把象形字当作省形、把会意字当作省形、把形声字当作省形和颠倒了古今字的次序而把古字当作省形四个错误。最后认为,“省形”理论是科学的,只是许慎在实践的时候出现了误差。  相似文献   

20.
李俊主 《社区》2010,(30):43-43
《战国策》里有则《荆轲刺秦王》,说的是在地图卷中藏匕首的故事;京剧《鱼藏剑》说的是借献鱼而藏短剑于鱼腹的故事。两则故事都是讲的一物为载体,一物藏其中,以达其另外的本意,这在古代称之为“计策”,谋也。后来人们从中得到启示,摸索出反其道而行之的好心之谋,那就是在食物中再藏食物的佳肴美馔,给食客带来意外的惊喜,从而活跃气氛,促进食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