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宝林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8-80
东门意象在《诗经》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对东门意象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探析 ,在《诗经》中的多重体现进行了解读。东门意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和独特的地缘根源。同时东门意象多重体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多次出现 ,反映出了它的历史作用和文化地位。东门意象的文化蕴含丰富而又独特 ,是这一时期传统文化习俗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2.
王亚鸽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4-86
关于什么是“雅”,前人已做过不少研究,然而始终难以定论.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字源学和音乐的角度,考察“雅”作为华夏正声和一种音乐风格的含义,并进一步讨论“风”、“雅”、“颂”之分实为“主声”而非“主义”之证. 相似文献
3.
4.
左洪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2):91-95
关于《诗经》中《鲁诗》的传授情况 ,各家说法不一 ,王国维先生考得不到半数的《鲁诗》传授者 ,而其他各家只有简略的、仅列人名的传授表 ,未作考证 ,可信度较低 ,且彼此差别较大。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有关记载为基础 ,共考得 46人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名·是·动”句特多,据统计,共有七十余例。对这种句式,前贤虽有论及,但是,或执于一隅,失之偏颇;或考辨不周,尚欠允当。因而全面系统地探讨“名·是·动”式,无论是对正确研读《诗经》,还是对汉语史的研究,无疑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康国章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6-119
研究《诗经》文本所用文字的来源和异同,对于理解今古文《诗》学之争的诱因及过程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现有文献来看,39个《毛诗》文本所用从女字中的21个最早见于商代文献,8个最早见于周秦文献,10个很可能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文字。三家诗异文所用18个从女字中的3个最早见于商代文献,2个最早见于周秦文献,13个很可能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文字。三家诗异文多用今字,《毛诗》多用古字,亦间用今字。 相似文献
7.
左洪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1):154
有关《诗经》中《齐诗》的传授情况,前贤今哲的相关著作只是简略地提及,经学专著只有简略的、仅列人名的传授表,俱无考证内容,且彼此说法不一.根据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可以整理出来的<齐诗>传授情况如下:始授者为辕固生;第二代传授者是通五经、明阴阳的夏侯始昌;第三代传授者是开创了用专著来授徒的后苍和孙氏;第四代传人为匡衡、翼奉、萧望之、白奇,他们大都身居高位,使《齐诗》发展达到了最高峰;第五代及以后的传人主要分三个群体:与王莽关系密切的满昌及其弟子张邯、皮容与马援;受到王莽重视的师丹及其弟子班伯、班固;见证《齐诗》由盛至衰的经学世家:伏理及其弟子.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名·是·动”句特多,据统计,共有七十余例。对这种旬式,前贤虽有论及,但是,或执于一隅,失之偏颇;或考辨不周,尚欠允当。因而全面系统地探讨“名·是·动”式,无论是对正确研读《诗经》,还是对汉语史的研究,无疑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张启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对《卷耳》一诗的本义,历代学者理解不同,至今尚无统一的意见。关于《卷耳》一诗的不同看法,大体可分成以下七种: 一、明君思贤说。此说始见于《左传》,鲁襄公十五年载:“君子谓楚于是能官人,官人国之急也,能官人则民无觎心。《诗》云:‘嗟我怀人,宾彼周行。’能官人 相似文献
10.
曹文安!中文系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阐述《诗经》“交韵”的定义、类型及其辨认原则,论述先秦的用韵观及《诗经》的用韵和章句特点是“交韵”产生的内外条件。最后指出后世诗歌亦有“交韵”用例,时至今日,还当予以继承、借鉴。 相似文献
11.
林训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8):74-79
学术界对《诗经》中“颂”之含义阐释分歧甚大。文章从传世文献、考古成果、训诂考据、文化人类学、文化宗教学等角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索“颂”的起源及其最原始的意义,认为“颂”可拆分为公”字和“页”,西周之前“颂”字的意义正是包含在“公”字之中,其起源于巫术思维下的一种上古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人类自身)的集体祭典,本义是一种生殖崇拜的祭仪。 相似文献
12.
曹文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在《诗经》创作中,“赋”同“比”·“兴”一样,都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是诗人借以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概括的重要艺术特征。可以说,《诗》三百篇,之所以能“动人心”、“增人感”,传之久远,虽遭秦火而不灭,除其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和其它艺术因素外,也跟“赋”法的大量使用分不开。 可是,什么是“赋”?我国古代学者的理解虽较一致,但认识仍有深浅之别。一种看法是“赋”就是“铺”,就是“敷”,亦即直接叙事,如汉人郑玄“赋之言,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周礼》郑注)、唐人孔颖达“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辞赋也。”(《毛诗正义》)、南宋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诗集传》)等人的论述均是。另一种是“赋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尚是浅 相似文献
13.
黄松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6-19
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诗经.行苇》作品的有关字词、三礼的材料以及金文的材料,对这首诗所写及的礼仪进行考释,认为诗歌所写礼仪是天子大射礼。 相似文献
14.
赵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1-53
《诗经》成词流布于当时的“民间” ,在当时是“常言”。因为是上古村社时代特定的社会组织 ,生活风习和物质文化的记录。“稼穑”颇有今所谓“自食其力”的味道。“耦耕”指三代“二牛三人”举家协耕的耕作方式。“清明”是春耕时节天雨转晴的天象征兆。“辰告”即关于“农时”的“诏诰”。“农郊”有“娶女”之古义 相似文献
15.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文心雕龙·比兴》11处引用《诗经》成辞,是《文心雕龙》引用《诗经》成辞最多的一篇。内容涵盖《诗经》风、大雅、小雅三部分,涉及《召南·雀巢》、《大雅·既醉》、《卫风·淇奥》、《大雅·板》等10个篇目,大致分为引用全句、隐括、引证、借字四种类型。一方面,这是论证的需要,"援古以证今"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也是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6.
王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3):73-75
在<诗经>305篇里,"氓"字仅出现在<卫风·氓>一诗中.<氓>是<诗经>里著名的叙事诗,流传既广,影响亦大.但因时代久远,争议颇多,尤其对"氓"字的解释,莫衷一是.然而,"氓"又是诗中较为关键的字,"氓"字的准确释义对诗的正确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不揣浅陋,就"氓"字音、义作一简单考辨.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诗经》不劳孔子“补缺”许廷桂刘操南先生在《孔子删〈诗〉初探》(《杭州大学学报》第17卷1期)中力主孔子曾对《诗经》“去其重”,作过重新编订的工作,并强调对《诗经》的缺失作了大量增补.该文在引进《史记·孔子世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后... 相似文献
18.
“女桑”一词最初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对其含义,历来注释不一,具有代表性的是毛传,郑笺,《朱熹集传》,郭璞注,《辞源》,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结合诗文内容来看,“女桑”应释为“柔长的小桑枝”,其中“女”字合有“小”、“嫩”、“柔”、“弱”等义。在后世典籍中,“女桑”已变成“小桑树”之义,但这已经不是《诗经》中“女桑”的最初含义了。 相似文献
19.
张守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77-78,85
《诗经》写到"裘"的诗歌共有9篇,《诗经》中的这些"裘"既是蔽体、保暖之衣,又是身份、地位之象征,还是文化人格之体现。以裘为衣是对上古衣皮风俗的继承;裘为身份、地位之象征,其成因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羔羊比德,"羔裘豹饰",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不”字疑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德寬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正> “不”字是《诗经》中常用之字,它的意义大都十分明确,唯有一小部分,自毛《传》以来,各家理解不一,分歧较大。王引之、俞樾依据毛《传》,参以己意,认为这类“不”字为语词。王引之说:“《玉篇》曰:‘不,词也’。经传所用或作丕,或作否,其实一也。有发声者,有承上文者。”俞樾在王氏的基础上更明确地指出:“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变,初无疑义。乃古人有用‘不’字作语词者,不善读之,则以正言为反言,而于作者之旨大谬矣。斯例也,诗人之词尤多也。”由于王、俞二人在训诂学上的显赫地位,他们的结论几乎成为金科玉律。但是,我们翻阅毛《传》及各家训释,觉得王、俞二人的解释未必允当,“不”为语词一条很值得怀疑。因这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