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七七年六月中旬,湖北省崇阳县白霓公社新堰四队社员在汪家咀大市河南岸掘出一个殷代打击乐器铜鼓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 铜鼓由鼓身、身上饰架和身下圈足形鼓座三部分组成:鼓身纵剖面呈倒梯形,上宽下窄,上宽49、下宽39厘米,鼓面路近椭圆,径39.5×38厘米;鼓身上部饰架呈马鞍状屋脊形,高16.5、上宽21,下宽15.2、厚约7厘米,架中部靠近鼓身处有一个门穹形对穿透孔,圈足鼓座高17,长×宽,28×19.5厘米,足下四处缺口高约6.5,宽约7厘米。鼓面通  相似文献   

2.
铜鼓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集冶炼、铸造技术和装饰、音乐艺术于一身,是流行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礼乐器,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古代常用于祭祀赛神、祈年求雨、节庆娱乐、发号集众和指挥作战,是社会财富、地位和权威的象征。上图为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所藏负蛙铜鼓,出土于我国西南地区。正圆,平面,曲腰,中空无底。高52厘米,鼓面直径86.6厘米,底径86.5厘米。鼓面中心有隆起的光体和光芒组成"太阳纹",便于打击和定音;以  相似文献   

3.
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然是贵州使用铜鼓最普遍的一个民族。相当多的布依族村寨现在都还有一个铜鼓,少数的村寨有两个或三个。今日布依族使用的铜鼓都属于“麻江型”(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器型而得名),即黑格尔分类的Ⅳ型铜鼓,或闻宥分类的丙式铜鼓。这种铜鼓体态小巧,高一尺许,鼓面直径约一尺五寸,鼓身只分胸足两段,鼓腰呈突  相似文献   

4.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文物室收藏铜鼓一面(封三图一)。通高27.5公分,面径51.5公分,足径51公分,胴部略大于鼓面,腰部内收有一突棱,四耳。鼓面中心花纹为十二芒角太阳纹,主晕为游旗纹,其余纹饰为雷纹、云纹、乳钉纹、絃纹,竖排直线纹相  相似文献   

5.
铜鼓雌雄论     
铜鼓作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在使用时经常成双成对,这种成双成对使用的铜鼓往往被称为“雌雄鼓”,或曰“公母鼓”。最早提出铜鼓分雌雄的是明代著名学者邝露,他在《赤雅》一书中说:“伏波铜鼓,……东粤二鼓,高广倍之,雌雄互应。夷俗赛神宴客,时时击之。”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雌雄铜鼓的区分和使  相似文献   

6.
铜鼓奖是广西文艺最高奖,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我院资深学者过伟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获第五届(2001--2004年)铜鼓奖。这是他第四次荣获铜鼓奖。  相似文献   

7.
雒越铜鼓与东山文化——驳“越南北部是铜鼓的故乡”说刘美崧越南学术界鼓吹“铜鼓起源是在越南的北方,创制铜鼓的人是雒越人”。他们的“依据”是:《后汉书》说马援得雒越铜鼓的记载;在越南北方收集和保存的100多件铜鼓,其中有50多件属于黑格尔分类法中的第一类...  相似文献   

8.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一句,作为《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论及商周文学的重要观点,其释义不容忽视。学者们大多关注于"胜"字应释为"超过"还是"相称"的问题,而未关注到"其"字的具体释义。"其"字应代指"商周"之文,而并非代指"唐虞"与"商周"。同时,在《宗经》篇、《通变》篇等篇章中,皆可看出商周文学文质彬彬的完美状态。关于商周之文的评价是刘勰论文的重要观点之一,符合刘勰文质并重的思想,因而"胜"字应释为"相称"。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大量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对冷水冲型铜鼓的族属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考证,认为冷水冲型的铜鼓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骆越人创制的,而中晚期则为骆越人的后裔──僚人所铸造和使用。文章还对《中国古代铜鼓》一书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0.
拜读黄奇逸先生的《商周研究之批判》(载《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黄文”)后,对他勤于思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把近百年来甲骨文发现后的商周史研究,概名之曰“旧体系”,从根本上加以否定,热切地想通过对“旧体系的批判”,建立起他自己的“新体系”。这个“新体系”,一言以蔽之,就是“用祭祀概括一切”。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思考》黄奇逸于1990年第4期的《四川大学学报》发表了《商周研究之批判》以后,认定自己“既已发现了现行甲骨学研究体系是一个主观约定的虚象,就应以建瓴走坂之势,通过重新对甲骨的研究,打开那扇翳障真实的大门,把中国古代文化更深...  相似文献   

12.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一九八五年贵院第二期学报所载《铜鼓的纹饰、造型和壮族祖先的宇宙观》一文中,在论述雷神在铜鼓上如何表现一节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说来也巧,近年在浙江越人故地出土了一种描写祭祀场面的铜屋,屋顶的图腾柱身上铸满雷纹,顶  相似文献   

13.
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打击乐器,至今还在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节庆活动中使用.广西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外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区.铜鼓所表征的民族文化与汉族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铜鼓的民族性、地域性决定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产生出特殊的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古代金属鼓》是上个世纪初的一部铜鼓研究专著。作者弗朗茨.黑格尔在缺少考古学支持的情况下,主要凭借纹饰学作为研究手段,对153面铜鼓进行观察比较,而将它们分成四个类型和三个过渡类型,并得出所有铜鼓都同有一个始发点的结论。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黑格尔的排队序列有误不能简单套用,但其一元论观点却不宜轻率否定。  相似文献   

15.
王贞虎 《山西老年》2014,(11):35-35
象脚鼓 傣族打击乐器,景颇、阿昌、布朗、独龙等民族亦采用之。因形似象脚而得名。木制鼓身,羊皮蒙面。形制大小不等,大者长约130厘米,鼓声雄壮深沉,演奏时斜挎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于舞蹈伴奏。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是一部先有图册,后有文字的著作。商周时代的职方氏是《山海经图册》最早的绘制者,训方氏则是《山海经》释图性文字的最早著作者。从最初的来源、作用乃至具体的文字结构上看,《山海经》应该是一部由宫廷传播开来的具有地理性质的释图类著作。《山海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它大致属于先秦古籍。《山海经》所载大多为先秦时期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掌故或对天下地理的普遍认识,其中多有对于出铁之山的记载,同时充斥着大量的神仙方术、长生不死等思想,因此,《山海经》既非成书于夏代,也非秦汉以后的著作,其大致当是产生于商周至于春秋、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17.
1969年和1972年在西林县普驮屯发现两座铜棺铜鼓墓葬,关于西林铜棺铜鼓来源问题,几乎没有人去研究。从古滇国的青铜制造技术,西林与晋宁铜鼓形制及随葬品风格,句町县与益州刺史部的关系,句町水路交通等诸因素来看,西林的铜棺铜鼓是汉初由益州通过水路运抵西林的。  相似文献   

18.
广西民间文艺,面对新世纪的思考与实践农冠品广西的民族民间文艺,是广西一切文学艺术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创造.U构酸的广西民族文艺的亭台楼阁,是多彩的,令人注目的。《一幅壮锦》、《红铜鼓》、《刘三姐》、《金花银花》、《蛇郎》;《百鸟衣》、《寻找太阳的母亲...  相似文献   

19.
《殷周制度论》是王国维先生运用二重证据法研究商周之际中国政治与文化的经典名篇。该文发表后,受到学术界普遍重视,既有总体的肯定与褒扬,也有指摘和质疑。在新的学术背景下,王氏《殷周制度论》为中国商周史研究建立了一崭新的学术起点和高的水准,学术界对该文的解读和评判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中国古史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在此过程中,王氏《殷周制度论》的学术经典地位和价值进一步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20.
雷州换鼓曾被誉为天下四绝之一,但人们对雷州换鼓是什么却争论不休。从民族学资料中,我们发现了雷州换鼓的真义。雷州换鼓包括:把铜鼓送往雷州府、换成雷州雷神庙的龙凤灵鼓、再运回原地三个环节。其原因是:雷州雷神闻名于天下,中国有了"铜鼓出在雷州府"的公论,南方苗、彝、土家等民族都有到雷州更换铜鼓的遗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