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以人物形象为最重要。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小说塑造了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形象,对于从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大有裨益。根据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之规定,结合  相似文献   

2.
哈代小说与民俗有不解之缘,民俗事象构成哈代小说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情节,规定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和人物的命运轨迹,在时间上规定了情节发展的节奏,在空间上限定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民俗事象也是作者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环节;此外,民俗事象还构成小说细节,深入到小说肌理,发挥润滑链接的作用。民俗化叙事是哈代小说鲜明的艺术风格,民俗文化内涵是哈代小说重要的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3.
玛拉沁夫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大胆地进行典型情节的提炼和加工,同时还对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形象对比原则进行大胆实践,从而使人物形象十分饱满,性格非常鲜明生动。此外,玛拉沁夫在人物形象塑造时,还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特别是后期的小说创作中,创作中心转移到对人物命运和人生价值的关怀和思考上,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一定的人性深度和历史深度。《活佛的故事》标志着玛拉沁夫小说创作艺术上的真正成熟;《爱在夏夜里燃烧》代表着玛拉沁夫小说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4.
哥特式小说在英美文学中影响广泛,许多一流作家都成功借鉴了哥特式小说风格,爱米莉姐妹的《呼啸山庄》和《简爱》中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环境,烘托主题,构造情节,揭示人物的心理冲突,为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使我们更好得理解哥特式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中出现的"一僧一佛一神仙"人物形象组合,也称"超情节人物"。超情节人物形象的设定,与小说中涉及到的宗教描写有关,显然具有儒道交融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基础;超情节人物的描写具有相当的叙事功能作用,这体现在叙事主题能传递果报思想和完善小说结构上。这种超情节人物设置对明清小说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如何上好小说分析课?关键在于恰当地处理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这一直是中学小说教学研究中的一个老课题。有的老师在分析小说时把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完全割裂开来进行:或是先分析情节,再分析人物,或是先给人物贴上标签,然后再到课文中找根据落实;有的则仅分析人物而忽略了情节;更有少数老师把小说分析课完全上成了记叙文分析课,而忘记了小说的特点。我们认为,这样的课不仅不符合小说课的教学要求,更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学小说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应以情节为纲,把情节的讲析与人物…  相似文献   

7.
细节描写不只属于小说,同样适用于散文。从作者写作,到读者阅读,细节之于散文具有一定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小说的细节描写细腻、连贯,具有动态性,主要用来刻划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题;散文的细节描写则具有片断性、跳跃性和意象性的特点,除了刻划人物形象外,还可以表现情趣,拓展意境,传达神韵,阐扬哲理。  相似文献   

8.
情节是构成小说最重要的因素,《聊斋志异》以神奇怪异作为情节构思的基本风格,以曲折离奇作为情节结构的基本模式,以简洁准确的细节刻画作为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刻画人物形象作为情节的最终宗旨,并间以丰富多变,千姿百态的叙事手法,使《聊斋志异》成为情节小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小说文学是离不开情节与细节的,它们共同承担着再现生活和刻画人物的任务,但所包含的内容、表现的形式和所需的手段却不尽相同。比较而言,情节装的是故事,细节则装的是性格;情节是矛盾纵向的、公开的、快速的开展,细节则是矛盾横向的、隐蔽的、缓慢的揭示;情节所需的手段是叙述,细节所需的手段则是描写。它们所起的作用和所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情节是小说的骨骼与筋脉,细节则是小说的血肉与细胞;情节使小说站立成形,细节则使小说摇曳多姿;情节给人以概括的印象,细节则给人以生动的形象。因此,重视细节描写,是小说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杰出的作品,总是以细节描写取胜的。  相似文献   

10.
令人叫绝的嘴上功夫——《红楼梦》中兴儿的语言才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中 ,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基本上是一个穿针引线的结构人物 ,他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小说叙事结构的需要。但是曹雪芹对于这样一个次要人物 ,也同样一丝不苟地予以深入刻画 ,于是再现了他的个性特征 ,写活了这个人物形象 ,而这在小说中则主要通过他的语言特点而体现出来的。兴儿的语言不仅在小说故事发展和人物刻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作用 ,而且本身也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红楼梦》中关于兴儿语言的片断 ,堪称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的经典  相似文献   

11.
艾煊的散文写作,比起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实在不能称得上是丰产丰收。建国三十余年,只出了两册集子《碧螺春汛》和《雨花棋》。然而集子里那一篇篇清新淡远的散文作品,却是比小说更无保留地洞开着作者的心扉,你一眼看到的是那颗有力地搏跃着的、充满恳挚、深沉情爱的心! 读艾煊的散文,我常有发现:他把他小说家的特质带进了他的散文写作。这可能与他散文中较多写人有关。本来,散文和小说就是过从甚密的紧壁邻居,尤其写人散文。这二者的分界,到现在文体家们也不一定能真正说清。大略小说讲究缜密的结构、完整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云云。但近年来我国文坛上涌现的锦簇花团般的“散文式小说”、“诗化小说”、“情绪或心境小说”等新观念和公认的创作实绩,却更加模糊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对照之下,艾煊散文的小说特点就更加明显了。  相似文献   

12.
巴金与《红楼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金从童年到老年都一直喜爱《红楼梦》,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出发理解这部小说,形成有独到见解的红学观。他创作《激流三部曲》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和场景描写等方面,学习和借鉴过曹雪芹的艺术经验。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经历、文化修养、气质、个性和审美理想、创作动机迥然有别,因而这两侧小说所概括的生活内容、所表现的人物命运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们有各自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剖析人物内心,他的小说被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体现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了霍桑对人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小说?     
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以反映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散文体的文学作品。它包容了其它文学样式的长处,又较少受时间、空间和篇幅的限制,最适宜于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因而是一切文学艺术中最丰富的艺术。小说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它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可以合理的想象、虚构和艺术夸张,但必须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否则就不成其为小说了。在表现手法上,小说比其它文学样式(如诗歌、散文、戏剧等)更自由,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更多方面、更细致地刻划人物;有更丰富多彩的情节,更具体地描绘环境。小说的语言是由叙述描写的语  相似文献   

15.
散文人物与小说人物的审美差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主客观关系的差异散文人物与小说人物作为艺木形象,都是主客观的统一。客观的现实生活被散文家、小说家所反映、所认识、所评价在此基础上,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对来于生活的感情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创造、再进而把这种想象的结果表现为文字的形式,这就是散文人物与小说人物产生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散文人物与小说人物的基本差异,就在于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使上述过程得以贯穿、得以展开的内在依据。这个内在依据,决定了散文家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9,(6):31-44
《歧路灯》托于明代,描写的是清朝康雍乾时期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外省生活画面和各色人物。它创造了一个读者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画廊,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人物组合的数理模式,人物形象的"符号化","对照法"与"个性化","写实"的两个意外效果,以居处与聚会写人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心理刻画等,都显示了李绿园刻画人物形象、塑造文学典型的艺术功力,多方面地达到了其时代小说艺术的顶峰。《歧路灯》堪称我国古代与"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并列的第七大古典通俗小说名著。  相似文献   

17.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善于多层次、多侧面地摄取视角,运用扁型人物、圆型人物刻画的手法塑造既具丰满度又具立体感的人物形象,以表现生活的复杂性和真实感,对后人影响很大。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福斯特通过塑造扁型人物、圆型人物来反映英国中产阶级"发育不良的心灵",讴歌冲破世俗偏见和传统道德的束缚,勇敢追求自然率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散文化,一直是我国现、当代部分抒情作家的创作追求。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其小说创作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我国古典诗歌、散文的意境、韵味及章法形式等融合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形成散文化的小说。本文从汪曾祺小说的语言、意境、情节、结构、人物刻画、题材六方面入手,对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进行剖析评述,以求促进对汪曾祺小说的进一步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其小说与散文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人们经受的孤独与痛苦,刻画了一系列具有强烈悲剧色彩和孤独特质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旧中国各阶层之间相互分裂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比如,运用氛围渲染烘托人物;运用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运用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等等.可以说,<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为后世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技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