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久负盛名的一篇小说.“逃逸法”是基于德勒兹哲学概念“逃逸线”的文学批评方法,包括块茎、辖域化、脸面性和无器官身体.根据德勒兹哲学视阈下的逃逸法解读可以看出,以当时医药实验领域无序失控的竞争为基础的块茎引发了消极的解辖域化.随之,以经济利益驱动为特征的脸面性机器的作用形成了以顺应疗法和对抗疗法为标志的两个利益集团——两张“脸”.它们之间竞争的加剧使核心脸员成为恶化的无器官身体,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被誉为世界文库中一部史诗般的文学巨著。《白鲸》处处体现了作者对世界、人生、生活等方面的深刻的哲学思考。文章以此为出发点,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哲学思想的角度解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认为小说中的叙事者以实玛利体现了康德的哲学思想,而船长埃哈伯则违背了康德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德勒兹是法国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之一。“解辖域化”是其成熟的政治哲学之核心,也是精神分裂分析的理论支柱,解辖域化就是生产变化的运动。介绍了“解辖域化”概念的由来,探索了解辖域化与无器官身体、脸面性、生成以及一致性位面的关系;从积极、消极、绝对、相对、物质和精神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类;从八个方面介绍了解辖域化运动定律;从理论、社会和文学批评方面阐述了解辖域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德勒兹哲学思想差异性与生成性特质的解析,及其身体美学思想的分析与解读,探讨后工业社会造型艺术非理性、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向。通过对以“无器官的身体“”感觉的逻辑”为核心的德勒兹身体美学造型维度的解析,运用具体案例阐述当代造型艺术的创新表现方法,确立当代造型艺术以身体为核心的创造视角,建立造型艺术非理性的身体感觉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为当代造型艺术审美变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揭示新媒介文艺生产的深层媒介逻辑及社会历史语境,新媒介文艺生成性研究引入德勒兹的“生成”理论,通过将“生成”作为新媒介文艺的技术意向,开展对构成新媒介文艺生产域中作为基础锚点的主体、时间、空间的生成性探索。新媒介文艺生成性研究发现:新媒介的内在生成性偏向,使新媒介文艺生产域中的主体生成为人机间性主体,形成人机协作式生产;使时间生成为结晶化的星丛时间,引发时间生产力的增强、中间时间的开发、时间深度意识的退场;使游牧空间通过对物理空间的征服、差异空间的生产以及异质空间的创造实现空间生产力的增殖,为跨媒介叙事提供实践场所。  相似文献   

6.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中展开的。国家占据或控制的地理空间范围,就是国家的疆域。纵观人类历史,国家不仅将占有一定的疆域作为自身存在的基础条件,而且总是努力地维护自己的疆域,甚至不断地去拓展自己的疆域。在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拓展和国家自身不断发展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国家的疆域也处于变化之中,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形态。在民族国家时代,主权成为国家这种政治形式的本质规定。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来看,国家的疆域也可划分为主权性疆域和非主权性疆域两种基本的类型。国家为了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疆域,并充分发挥疆域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对疆域进行管控和治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对疆域的管控和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7.
《白鲸》是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小说围绕捕杀白鲸这一主题展开,中间贯穿了大量关于当时风土人情、航海捕鲸的描写。自小说问世以来,出现了众多的分析和评论。文章从美国历史文化中所独有的不同民族同性爱恋及“美国梦”原型来为《白鲸》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作一诠释。  相似文献   

8.
身体或者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之一。就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而言,身体或者器官的隐喻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足"在形成概念、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汉日语言比较的视角,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人体隐喻化的三大分类,就"足"的隐喻认知的基本特点来展开研究,并尝试揭示出两种语言环境下"足"这一词汇的隐喻运行机制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在长篇小说《白鲸》中充分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创造了小说的永恒魅力和超时空的文学价值。文章运用语用预设理论,从语用预设的语境多维性、隐蔽性、文化性和语用预设量的角度,分别对白鲸、裴考德号、船长亚哈伯和航海本身四个方面的象征意义进行探索性剖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语用预设理论对文学语言中象征意义的建构和阐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小说《布拉格墓园》从一个虚构人物“西莫尼尼”的视角重新解释了《锡安长老议定书》的诞生过程。小说围绕“虚假成真”形成了兼具含混、互文反讽等特点的符号衍义系统,为读者参与文本游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埃科的文学观念受到其符号观的影响,他提出“文本意图”的概念,认为文本是生成性的动态客体。透过《布拉格墓园》,我们看到“文本意图”体现在小说的符号架构及所指层面的衍义上,由文本、作者与读者共同实现,是一种有度的意义生产,充分彰显了埃科兼具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思想的符号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肖仁福的小说吸收传统文化精神,其中的佛教文化内化为作家的一种文学想象,成为他作品中的一种潜性思维。肖仁福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受佛教影响的人物形象和意境,正是佛教文化的引入使肖仁福的作品发生了文化精神上的突变。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手段,身体是原始思维的起点,二者结合形成的人体隐喻贯穿于人类认知建构和发展进程的始终。身体部位“胸”是人体躯干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以此为源域的隐喻建构在汉英语中广泛存在。研究以CCL和COCA语料库搜集的“胸(breast)”隐喻词簇的语料为基准,对比分析相关表达,发现汉英语言立足共同的具身性认知,共享四大“胸/breast”隐喻意象,即悲痛懊恼、感情居所、空间位置和身体器官;基于文化脚本的宏观差异,汉英语料亦体现出气度隐喻、器官辐射范围和动作隐喻等区别性用法。  相似文献   

13.
在军旅题材小说创作中,辽宁作家曾剑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构思与审美追求。他的小说以东北边防地域作为文学的地理疆域,将军旅生活作为小说情节建构的背景,在繁复的日常生活中展示着小说底层人物的存在状态,揭示着普通士兵的内在复杂情感。曾剑小说在底层叙事的建构下,形成了独具诗意化、柔和之美的创作之风,同时又具有探究心灵的理性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认同具有历史生成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脉和精神力量。基于对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探察中华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生成蕴含了物理空间、物质生产、历史制度、隐性力量以及精神载体五重维度,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从物理空间来看,稳定的自然地理疆域创造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客观条件;从物质生产来看,长期的生产交往实践构筑了文化交流融合的物质基础;从历史制度来看,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传统汇聚了内向性的中华文化影响力;从隐性力量来看,共识性的伦理道德构塑了规范性的中华文化引导力;从精神载体来看,共享的历史记忆增进了归属性的中华文化感召力。  相似文献   

15.
当前,小说走进虚假繁荣的假象里。事实上,阅读小说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仅仅局限在研究者、高校师生和少量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当然,这样局面的出现,并不能简单归咎于读者或归结为人为的原因。因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所带来的知识冲击和视觉霸权虽然严重逼仄了小说的疆域;然而问题的根本却出自于小说本身。小说向故事化的蜕化,对暴力、性爱主题的迷恋,以及创作主体利益追求的更迭,都使得小说逐渐丧失其曾经的优势地位。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小说的颓败也标志了文学的溃败。然而,我们需要重新整饬和培育我们的感觉和神经,努力去体验、发现和感觉那些纯真、美好的小说;努力寻求小说发展的新原质和新的增长点。唯有如此,小说和文学才能走向真正的自由、解放;也才能真正获致理想的空间和未来。  相似文献   

16.
[摘要]从十九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清帝国逐步衰落,被西方列强一步步地“去疆域化”,在随之而来的“再疆域化”过程中,从《圣经》到科学,到法政,传教士的翻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翻译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的重要途径,也是西方对中国的“再疆域化”。传教士试图通过对西方文明的介绍,打破中国人传统的自我中心的疆域观念,让中国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和媒介网络是空间殖民的两种形式,它带来了身体延伸和主体性分离。景观社会是空间殖民衍化的结果,它悬置了身体的记忆和具身性,并使身体不断成为符码和展示的纯器官组织。国家装置则利用了这一趋势,不断将主体推向"赤裸生命"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基本观点。实践是价值要素生成的基础,价值的基本要素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实践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只有实践活动才能创造出各种价值;实践还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人的客体性价值和主体性价值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身体热”与文学市场化、图像化、娱乐化、媒介化、欲望化等消费文化症候存在着一种明显的互文、互视、互介及互动关系,探索身体写作背后的社会政治原因和审美文化动向是一个严肃的、批判性的议题.身体隐藏着文学艺术太多的秘密.关于这一点,秦巴子的小说《身体课》和彼得·布鲁克斯的理论著作《身体活》就是生动的例证.两者都是探讨身体命题的精妙文本,但《身体课》采用的是不断重述身体故事的手法,使眼耳鼻等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叙述文本互相阐释、互相生发,共同构成了一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身体课”之“互文性词典”.《身体活》则以卢梭、巴尔扎克和马奈、高更等人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并以此对身体欲望激发的互文性和互视性叙述进行了心理分析式的解剖.  相似文献   

20.
源于笛卡尔身心二元论视阈,各翻译学派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或缺失或片面。即便有翻译学派凸显译者主体性研究,仍囿于“离身”视角。译者主体的具身观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依据,使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内涵和本质得以体现与细化。译者作为具身主体,在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耦合中生成翻译认知并进行翻译实践;生成性使译者形成独特的生命姿态,译者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翻译也由此呈现不确定性、关系性、偶然性和差异性;“技术”对翻译的介入使译者的“身体”技能得到延展,译者具身实践的方式更多样,译者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丰富传统意义上的译者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