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网络群体性事件,简称网群事件,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针对网络群体事件我国政府应坚持和完善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切实保障民意表达畅通,积极呼应舆论,引导舆论,抢占舆论的主动权,由消极地“防范舆论”向积极地“引导舆论”转变,快速应对焦点问题,做好事件处置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重点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青年群体在转型时期的网络群体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从社会正义感、表现欲强、易产生“罗宾汉情结”、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宣泄等方面来研究青年群体的心理动机,探索青年群体参与网络群体事件的网络主观信息传播机制、群体效应的模仿机制、网络去个性化机制、网络群体认同极化机制等社会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试论群体内聚力陈炳亮一个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掌握主动权并最终赢得胜利,其群体内聚力的高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群体内聚力影响群体的工作效率,群体工作效率则直接影响群体的竞争力,因此,考察群体内聚力与群体工作效率的关系,对于提高群体士气、增强群...  相似文献   

4.
有一个群体,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黑暗里,熬得通红的眼睛在地下儿百米的坑道中闪烁着异光。很多人无视甚至忘记了他们的存在,从地理意义上说,他们生活在“最底层”,从社会意义上说,他们拿着微薄的血汗钱,却时刻行走征生与死的边缘,更是“最底层”的代名词。他们就是矿工——采掘光明的使者,一群可敬、可爱、凝视中会让我潸然泪下的钢铁汉子。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网红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红店、网红展、网红奶茶等各种富有创意和美感的网红打卡文化逐渐流行。年轻一代倾向于接受新事物,成为网红打卡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受众。青年群体的网红打卡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化的消费行为。网红打卡文化能够拉动消费,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年群体价值观迷失、资源环境浪费等问题。这需要青年个体、媒介平台和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发力,共同建设繁荣且有序的正规市场,引导青年消费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新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各种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角色、地位的变化等,使大学新生在心理上出现一些不适应,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心理,这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不适应心理的主要表现及应对策略,有助于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当一个社会群体面临社会地位的骤然跌落时,其群体成员的自尊是否会随之受到影响,怎样做可以保持对自我的积极评价?文章通过阐述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工人——以前的“类中产阶级”,现在的底层群体所使用的自尊维持策略,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文章的经验资料来源于与14名下岗失业工人的深度访谈以及40名下岗工人的二手访谈资料。在此基础上,文章从3个层面揭示了工人们为维护自尊所使用的各种策略,包括群际层面上的社会比较和社会记忆,群体内层面的群内比较和个体记忆。以及人际层面上的信息控制、疏离、述说和职业修辞。文章认为,在下岗失业后的不同阶段,工人会侧重应用不同的策略来应对自尊面临威胁的状况;身处不同境遇的下岗失业工人对策略的使用也会存在着差别。文章最后提出了影响这些策略有效性的一些因素,包括家庭支持与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介是舆情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高校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使用互联网也更加便捷。网络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不同于与其他群体网络舆情的特点,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控机制,对于推进高校管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给舆论主体提供了一个新型的交流平台,舆论主体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传统的舆论学视野中,舆论主体具有“非实体”性特征:第一,他们在舆论调查中是集合的,但在现实社会中一般是分散的;第二,公众的构成是变动的,会随社会结构的变化,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出现、消失而不断重新组合;第三,按照一定的规则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与本来意义的自在公众是有区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舆论主体界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转变着教育教学的观念、方式与手段。网络教学是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创新的必然产物,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资源建设则是网络教学的基础。掌握各种教育资源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构建一个智能的、松耦合性的教育资源平台,是网络教学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现代知识分子是掌握知识,超越各种狭隘功利关系,能够依照人类生存理想引领人类精神,设计社会发展蓝图,走在社会最前列的先进群体。1927年,鲁迅提出了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真的知识阶级”概念,主要内涵是指精神上始终保持独立,疏远和偏离约束他们的体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站在平民立场说话,不计利害,反抗专制,揭露谎言,说出真理,维护人类公平正义的社会批判者。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新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对象,他们刚刚进入大学,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容易产生各种不适应。通过NLP神经语法程序学,基于大学新生心理不适应的现状,探讨新生心理适应及调适的途径,以帮助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新近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二条作出了立法回应。家庭教育权在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行为中的正确实施,需要在责任主体范围、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保护、“应当合理安排”下未成年人学习权与休息权平衡、网络监管法律责任厘定等方面予以明确。针对这一问题,要把“网络”作为确定“其他监护人”范围的重要考量因素,强化家庭对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网络监管力度,尊重并保障未成年人的学习权与休息权,探寻国家外部强制与家庭内部自治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二条规则的具体适用上,建议明确“其他监护人”的范围,建立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家庭教育分类指导制度,构建“合理安排”的量化标准,细化不履行家庭网络监管职责的相关责任规定,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家庭教育权在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行为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的各种网络化考试和测评系统,大多由微软公司推出的成名系列软件开发而成,开发的系统支撑平台本身就是一笔大的开销,并且随着知识版权的意识日益增强,维权力度不断加大,要想在这种平台上良好地运行一个应用系统,是要付出很大的额外开支的。这对于一些中、小型院校来说,根本负担不起。而且就产品本身,也不一定符合自身的教学情况,这就需要进行定向的修改,对于这些大公司来说,要想修改他们的产品是根本不可能的。本文要在全开塬的平台上,开发一种瘦身、高效、节能和面向用户具体需求的网络测试系统。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为复杂群决策提供了开放的平台支持,不同的群体可以在分布的终端通过多种形式登录研讨厅系统获取决策研讨任务后,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共享信息和专家知识、群体商讨、达成共识几个阶段实现群体决策。在这些阶段中,获取群体研讨者理性知识非常重要。针对独立思考阶段决策者的想法、意见、观点、知识等分散、获取难的特点,提出用意群方法来提取分散的决策主体对决策问题思考的理性知识,并通过例证来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自组织网络群舆论引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思潮、社会矛盾、社会热点等问题和新媒体现代传播方式聚集交融,形成的高校自组织网络群舆论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个性心理、政治倾向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自组织网络群舆论的主体、客体和介体特点,积极探索高校自组织网络群体舆论引导机制,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大学校园手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经作为财富象征的手机,如今也在校园里盛行起来。学生作为最有潜力的消费人群,无论是手机制造商,还是网络供应商,都虎视眈眈地使用各种策略引导这个群体消费。但学生的身份特殊,所以他们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消费群体。从大学生的特点上看,大学生使用手机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不少外国政要开始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施政方式甚至个人爱好.美国总统奥巴马、印度总理莫迪、英国首相卡梅伦,都被认为是使用社交平台的“高手”.他们有的擅长讲故事,有的擅长“攀关系”,也有的喜欢拉家常.总之,政要们施展“魅力”的方式各有不同,他们用自己的习惯在社交网络上展示着自己亲民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间接群际接触是一种非面对面的群际接触形式,主要包括扩展群际接触、想象群际接触以及替代群际接触。近年来,对间接群际接触的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得知本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亲密的友谊关系(扩展群际接触),或者想象自己与外群体成员的积极互动情景(想象群际接触),或者观察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的交往互动过程(替代群际接触),可以有效减少个体对外群体的偏见,改善个体对外群体的态度。当然,间接群际接触改善群体态度的有效性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性影响。今后,围绕间接群际接触的主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间接群际接触效应的跨文化特点,尤其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中的适用性问题;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的间接群际接触所产生的综合心理效应;深入考察间接群际接触的长远社会效果;积极发挥间接群际接触在增进群际关系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林仁桃 《金陵瞭望》2009,(23):82-82
盘城街道针对当今大学生村官群体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掌握电脑的技能水平较高的特点.在QQ上设立大学生村官聊天群.创新大学生村官交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