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世界上正在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热潮,已在我国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同志认识到:新技术革命对我国既是一个机会,又是一个挑战。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应当抓住时机,迎接挑战,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是,新技术革命到底向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了哪些方面的挑战?它与我国四化建设有什么关系?怎样利用新技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主?这些都是我们在制订新技术发展战略时首先应当正确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经济基础范畴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否包括生产力?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自五十年代以来就一直有争论。但多数同志都持斯大林的观点,即认方经济基础中不包括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研究的深入,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改革十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所达到的基本共识。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基础究竟是什么?商品经济能否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为什么社会主义经济仍要采取商品经济?对这些问题却仍各有各的说法。所以,搞清楚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商品经济共融的依据,仍然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经济学会农业经济组,于八月十七、十八两日举行了农业经济调查报告会,听取了华中农学院农经系提出的七篇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是该院为适应半农半读教学的需要,今年上半年组织农经系教师下农村调查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他们这次的农村调查,是在深入地学习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毛主席的《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著作,检查了过去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提高了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指导思想和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它是怎样发展运动的?有些什么运动特点和规律?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与认识它?对于这些问题,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各个时期,我们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今天看来,还有重新思考、研究和认识的必要。一在过去较长时期中,一些人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今天看来,不是时而过“左”,就是时而过右,几乎是始终处在“左”、右摇摆的认识之中。在过去人们多半是按列宁说的:社会主义是一个过渡时期,它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社会形态。我们因此就以“过渡”二字来理解它。于是就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党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个方针是我们党一贯的教育方针。早在一九三四年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自那时以来,我们一直重视生产劳动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实现观念更新,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然而,什么是新观念,什么是旧观念,人们又应当怎样去实现观念更新呢?对于这些问题,一些人并不很清楚,这样就有可能使我们的观念更新带有盲目性乃至走入歧途。因此,我认为对这个问题很有必要作一些讨论。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历史。因为大家知道,在我们国家,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都曾搞过观念更新。其中有的是成功的或基本成功的,但也有不少是不成功的。就后一方面的情况而言,“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可以说是最为典型的。在“大跃进”时期,我们曾提出  相似文献   

8.
我国六亿五千万人民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光辉照耀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愚公移山的无畏精神,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在从1958年以来的短短时间里,掀起了大跃进和出现了象初升的太阳一样的人民公社。随着1959年的继续跃进,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原定在1962年完成的主要指标,将在今年提前实现。这是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伟大胜利,是党所领导的各条战线上革命的群众运动的伟大胜利。作为每一个迫切要求摆脱“一穷二白”状况而热烈盼望我国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人,无不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所取得的亘大胜利而欢呼,为我国六亿多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而自豪。当然,这一  相似文献   

9.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总结1958年全国史无前例的大跃进的基础上,制订了更加宏伟的1959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实现了这个计划,就将进一步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为我国工业的不断跃进和农业的机械化准备更多的条件,并且保证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这是全国人民当前必须为之努力奋斗,促其实现的伟大的行动纲领.为了实现这个纲领所规定的要求,我们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呢?周恩  相似文献   

10.
一伟大的1958年是我国历史上史无前例、光辉灿烂的大跃进的一年.1958年,我国人民在党中央和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不仅创造了空前的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奇迹,文化科学事业大发展的局面,同时,在我国历史上还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我国人民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与实现这祥伟大的创举呢?根本的原因是:我国人民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光辉照耀和鼓舞下,兴起了一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颁布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已经一年半了,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华南师大教科所的教育学家邹有华教授,他就五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邹教授认为:教育体制之所以不同于教育制度是把教育和政治、经济联成一体来考察。中央提出,四化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的人才。要实现这个目的,首先要如小平同志所示:要使教育计划成为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必须使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生产商品、繁荣市场,即实现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教育既要适应这一情况,又应当有它自身的特殊规律。我们的教育仍是计划教育,在全面计划中,积极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办学的积极性,调整学校专业、改革课程教材、  相似文献   

12.
七、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矛盾及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1.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有三种看法:①有二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②只有一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这个矛盾是更为根本的。③是三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由这三要素彼此组合所构成的。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什么?也有三种看法:①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基本的。②在于其矛盾的特有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特有的形式。即是非对抗性的;不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③它比较多地反映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上。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四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带来了生产的解放和商品生产的发展。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这是我们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指导思想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这个转变,实际上是从一九八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的。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则又进一步地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把它肯定下来。为什么要做出这种转变?它的意义是什么?它的前景又将怎样?从理论到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把它弄清楚,对增强落实一号文件的自觉性,促进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社会主义农业道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各条战线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深刻革命。这场革命将使我们国家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都发生巨大变化,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牲利发展。面对这场伟大的改革,应当从哲学理论上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它的客观依据和内在动力在哪里?本文试图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改革理论,应当从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研究和回答社会主义改革问题:其一,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整个历史时期,是否始终面临着一个改革的任务?其二,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改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革,是否也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上两个问题,前者是研究改革的普遍性,后者是研究改革的特殊性。本文就社会主义改革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和要求作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和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这里,提出了“出发点”和“根本标准”问题。那么,生产力标准与改革有什么关系?它与实践标准是否矛盾?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的经济基础,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正确地理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内容和实质,才能真正理解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又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这是个必须从理论上作出回答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貧农的女儿。在中学讀书的时候,学校的党、团組織經常对我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批判輕視劳动的資产阶級思想,教育我們立志做一个有政治觉悟,有文化水平,有生产技能的新型农民,經常組織我們参加各种体力劳动,經常組織我們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著作对我的教育最大。毛主席說:“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別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产生的思想源头是什么 ?这是一个应当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它既关系到对邓小平理论性质的判断 ,也是邓小平理论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前提。中共十五大报告关于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的论断 ,为我们更好地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思路。所谓一脉相承性和统一性 ,实际上就是源与流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源 ,邓小平理论是流。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性首先体现在它的继承性上 ,即流对源上。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把…  相似文献   

20.
广东经济学会于六、七月间先后举行两次座谈会,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大跃进的实际情况,讨论有关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比例的关系问题,到会的有财经业务部门的工作者,经济理论工作者,高等学校和党校的教师等。在座谈会上发言的同志,就对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不同理解、什么叫做高速度、决定社会主义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因素是什么、高速度和按比例有没有矛盾?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