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推进产业集群升级,产业集群升级又能够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文章结合河南省产业集群规模、类型、区位分布、发展阶段,探讨承接产业转移对推进河南省产业集群升级的促进作用和产业集群升级面临的主要困境,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创建集群品牌和培育集群创新网络来推进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
2006年底以来,我国出现了新的产业转移现象,各产业对区位要素重新配置。新一轮产业转移是原有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此次产业转移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在阐述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及其特征基础上,深入剖析福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福建要抓住全国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根据区位特征进行产业定位,在产业定位与发展中发挥地区优势,强化产业凝聚力,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掀起了新一轮由东向西的产业转移浪潮,而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和栽体.从北海工业园区的发展可知,我国工业园区在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应发挥中介机构和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明确园区定位,走特色化、差别化路线;加强园区政府服务和监管力度;注意对中小企业的孵化,特别是加强金融方面的扶持. 相似文献
4.
5.
产业转移承接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承接产业转移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而对产业转移的承接离不开金融支持.安徽省近几年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规模明显加大,但是要保证持续大规模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必须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本文在对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区域金融生态、强化"区域金融概念"、深度融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体系、健全融资体系、构建必要的融资平台、灵活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健全信贷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3):59-66
区域经济发展是由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所引发的。单纯的产业结构视角或者空间结构视角均有其局限性,"产业-空间结构"就成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适视角。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一种重要外生动力,不仅会引起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及其高度化、空间结构变迁及其密集化,而且由于两者的互动共进,还会带来产业-空间结构的变迁及其优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变迁及其优化的实质,是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基于产城融合目标,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将省域城市群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将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7.
储著源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87
高等职业教育给予现代产业发展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并能积极带动产业繁荣。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实际,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一方面要主动适应产业转移,提供承接产业转移急需人才;另一方面要战略性地为产业进一步发展而储备人才和为迎接示范区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做好职业教育规划,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国内国际、东中西部不同的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坚持实事求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高等职业学院和社会发展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8.
9.
产业转移:转出地与转入地政府博弈分析——以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是促进产业在区域内实现产业转移的重要角色。广东以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为重要战略举措,以政府为引导,推动珠三角部分产业向广东区域内的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本文分析转出地政府和转入地政府的利益取向,以及在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过程中的博弈行为。提出实现双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的诱因分析与趋势预测——以长三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这个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现状的评价,总结出引起这个地区产业转移的诱导因素;并结合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在确定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前提下,分别从产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集聚效果三个维度,推测出长三角地区应向外转移的产业门类. 相似文献
11.
新型工业化强调工业化进程中的环保、节能与安全,突出与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但在汽车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遭遇金融危机的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在市场扩张利益驱使下对外技术转移力度增强,中国汽车产业有必要抓住机遇,创新承接技术转移模式,加速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创新发展中的产业转移研究——以皖江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推动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对于优化城市群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激发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群创新发展中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包括城市群协调机理模型、产业转移的概念和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然后,以皖江城市群为例,对皖江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集群分析,并进行了集群间的产业链关联分析;最后,讨论了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问题,重点分析了区域合作模式、共建模式和特色园区模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正值经济结构调整和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措施的重要时期.文章通过对河北省产业发展情况和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在对比优、劣势行业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产业转移的一些策略,以期能对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已成为河北省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承接首都产业的转移已成为急迫的现实需要,但如何在实践中顺利推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河北省角度提出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产业承接的对策建议,从而为相关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大都市圈形成背景下南宁城郊旅游地产发展的思考——以嘉和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浪潮的推动下,伴随着旅游方式向休闲度假的转变,旅游地产应运而生.文章在阐述旅游地产概念的基础上,从促进南宁大都市圈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南宁城郊旅游地产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后,以嘉和城为例进一步分析了南宁旅游地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黄芳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28-31
MOOC作为新兴的开放式在线学习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崛起与发展,为高等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学习体验,同时也影响和冲击着远程开放教育。成立近40年的美国远程教育的典范——美国凤凰城大学在MOOC的冲击下,如何进行有效应对。文章通过个案研究法、文献综述法对凤凰城大学秉持的发展特色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给予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线,甘肃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把握这根主线,改变以招商引资为重心,以总量扩张催生产业的传统路径,实施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依托优势资源和产业,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东西共建产业园区,打造承接载体,以各具特色的开发区为配套,建设重点产业承接区域新路径,做到科学有效承接。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20,(2):105-115
构建中国省域制造业产业转移系数,基于面板分位数方法测算多阶段制造业产业转移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影响系数,采用耦合模型对基于产业转移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度进行测度,研究表明:(1)产业转移系数对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各阶段的融合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回归系数为负,表明产业转出有利于促进多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并随着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而不断扩大;(2)产业转移系数对城镇化的影响大于对工业化的影响,因此产业转移有利于对城镇化前期滞后情况的改善,进而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3)基于产业转移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度总体处于高度和极度协调状态,且整体协调度水平随着时间发展向高度和极度协调水平集中,产业转移有利于产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州学刊》2014,(11)
产业融合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新趋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产业融合可以推动多个产业之间形成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进而推进产业由低级向高级攀升,有利于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和障碍,推动区域间资源要素充分的流动与重组。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重要途径。推进我国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和瞄准新业态、新趋势,重点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硬件生产与软件开发融合发展,加快价值链升级、禀赋升级、载体升级。尽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东部产业转移与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的对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我国东部产业的转移与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必须将东部的产业转移与西部的特色经济发展进行对接.通过对接,将东部产业转移战略与西部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1+1>2"的结合优势,整合东西部的各种要素,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最终推动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