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6,(4):43-50
在琼南地区黎族儿童较集中的城市中心幼儿园、城郊民办园及乡镇中心园的大班抽取黎族儿童,用儿童入学准备教师核查表测评其早期发展状况,显示,黎族儿童早期发展依乡镇、城郊和城市呈逐步提高趋势,城市中心文化圈内生活的黎族儿童的入学准备五大领域得分均显著高于生活在城郊和乡镇的黎族儿童。城郊黎族儿童在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学习方式领域的发展与乡镇儿童无显著差异,但情绪控制、生活自理、语言理解和表达领域的发展显著好于乡镇儿童。入城生活对黎族儿童早期发展的促进效应与其入城后的文化生活圈有关,自小进入城市生活中心文化圈的儿童收益最大,居于城市生活外围文化圈的儿童主要在言语发展和生活自理方面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前,广州和澳门成为英国来华人士的商贸中心和居住地,政治外交?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生活后勤等各种动因促使了英国客邮的萌芽与发展?与此同时,英国客邮邮资的变动与中英邮路的变化?英国邮政的扩张?珠江流域民信局的萌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不仅反映了英国在华客邮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而且揭示了中英贸易关系的深层次变化?  相似文献   

3.
18 68— 1 869年的中英修约交涉活动 ,双方通过相对对等的谈判订立了“有予有求”的《中英新修条约》。尽管这一条约最终没有被英国政府批准 ,但此次活动仍不失为清政府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权的初步尝试 ,尤其为准备修约交涉而遣使出国的举措 ,更进一步促动了中国外交意识的觉醒及与国际社会外交接轨步伐的加快  相似文献   

4.
1948年初发生的港英政府强拆九龙城民居事件,再次触发中英围绕九龙城主权问题的交涉,并引发内地民众抗议港英当局行径的浪潮。广州成立粤穗各界对九龙事件外交后援会,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面对民情愤慨,以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主任高信为首的CC派为捞取政治资本,同时为防止中共地下党借机活动,高调出面组织并领导了广州各界的示威活动。然而,由于广东地方派系林立,各方互不配合,游行示威行动最终失控,酿成火烧英国驻粤总领事馆的沙面事件,令国民政府在外交上陷于被动。  相似文献   

5.
1902年中英议修商约谈判是清末清政府积极修约实践的重要事件.这次修约涉及中英关系的诸多方面,并对晚清中外关系的整体格局有所影响.在这次谈判中,有关外人参与中国口岸米谷转运出口的问题,成为修约谈判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中英双方几经会谈,签订了《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该条约使清朝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利,实现了在一定程度上对外人权益进行限制的目的.在这次议修商约谈判实践中,充分显示出清政府外交态度之转变,其在外交上维护自身利权的意识逐渐加强.在清政府积极修约态度的变化之中,还可以看出其中对外交涉与内政变化的密切关联,外交观念的转变中有对外国势力逼迫下政治经济主权利益的切实诉求.这种努力虽然不能改变屈从列强的大格局,但却在一定意义上显示出清末政府外交中值得注意的动向.光绪末年显露的清政府外交态度之转变成为国人外交观念转变之趋向.  相似文献   

6.
英国第二次侵藏战争后中英关于“赔款问题”的交涉,是双方重订“拉萨条约”和谈判《中英藏印通商章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英方将缴清赔款作为“撤军”条件,企图把赔款期限拖至25年,从而攫取25年的驻军权利。中方经过激烈的外交斗争,最终争取到了由清政府承担赔款,分三年三期缴清赔款后,英国撤走驻亚东英军的结果。清政府与英国交涉“赔款问题”的过程虽然曲折,但所取得的结果,对抵制侵略,维护主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外交系国家间的交涉,只能由一国的中央政府掌控。但晚清外交长期存在着二元化的征象,即中央与地方外交的并存。鸦片战争发生后,西人不以交往仅仅局限在商贸领域为满足,要求提升与中国政府的全面外交往来,广州外交体制确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在中国外交中扮演着居重地位,北洋大臣的作用愈益趋于主轴。届庚子年,东南又成地方外交的重镇。但伴随近代国家外交理念的萌发,对外事务的趋重,交通通讯的进步,中央外交不仅有了国际法理和国家主权认可的必要性,也有了技术保障的可行性,地方外交式微。地方外交是传统时代向近代时段过渡的产物,反映了从东方朝贡关系——中西贸易关系——国家条约关系的变迁,显示了国人认知从"夷务"——"洋务"——"外务"的进阶,表现了从广州贸易体制——口岸通商体制——中央外交体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初,英国政府派出阿美士德使团前来中国,希图通过外交渠道缓解越来越严重的中英贸易冲突,扩大对华贸易。澳门作为当时中西交往的前沿阵地,在此次英国使团的准备和使华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了多种不同的作用。围绕澳门所发生的中英交涉深刻体现出在以西方势力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初期,西方游戏规则并非处处适用,澳门在中国外交体制从"华夷之辨"到所谓"平等外交"的艰难转变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9.
为应付日益严重的走私与金融紊乱,国民政府与英国政府和港英当局就关于香港的关务协定和金融协定进行交涉。根据英国外交档案,两协定进入谈判的时间并非1947年6月,而是在1946年就已开始。英国殖民地部等部在中英前期交涉过程中,逐步明确策略,要以战前转口条例的复原为条件。对此,中国政府则认为它属于沿海贸易权问题。在国民政府的坚持下,英不得不再次做出退让。1948年,香港关务协定与金融协定形成,它们是战后四年间中英外交所达成的主要条约性文件。  相似文献   

10.
近代英国在华非法建立了一批邮局。自19世纪80年代起,中国筹划撤销这些邮局,并向英国进行交涉,英国却不断推脱延宕。华盛顿会议期间及会后,中英撤销交涉取得突破,但英国在华建立的邮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完全撤销。因为英国的顽固与中国的衰弱,中英撤邮交涉可谓艰难而漫长,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值得肯定的外交斗争。  相似文献   

11.
1902年后,继《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在上海等地举行了一系列涉外的“商约”谈判,首签了中英“商约”。由于这一“商约”列入了“裁厘加税”的条款,所以颇能迷惑一些人,似乎“商约”的签订,为清政府争得了一些“利权”,是一次“外交胜利”。当时,负责英国政府进行修订“商约”谈判的  相似文献   

12.
姚文栋是晚清近代外交的早期研究者和实践者。他出洋游历,外交眼界开阔,于海防危机之外,较早洞悉中国滇缅边防的战略地位和潜在危险。他实地查勘滇缅边界,积极献策滇缅边界防务,务实推动中英滇缅边界谈判的成功实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伊里布是江宁议和中清政府的主要代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他又以钦差大臣,广州将军的身份去广州继续办理“夷务”。对于广州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他极力加以压制。后因病,“而于夷务不能克终其事”,死于广州将军任上。他是鸦片战争中著名的投降派人物。在鸦片战争中伊里布曾“两起一落”,两次被起用后  相似文献   

14.
清前期广州的中英茶叶贸易杨仁飞茶叶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史上一项主要的出口商品。1685年以前,我国海上茶叶贸易主要为荷兰、葡萄牙商人所控制。英国商人虽从1658年起想通过广州口岸直接与中国从事茶叶贸易,但由于受到葡商的排挤和清廷的限制而无法在广州进行。...  相似文献   

15.
林则徐─—中国“塞防”思想的承前启后者─—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刘志霄1840年6月,由48艘舰船和4000余名士兵组成的英国东方远征军,云集广州海面,开始了以鸦片为起因的英中“鸦片战争”。作为这次战争的直接结果,1841年中英签定了《广州和约》、...  相似文献   

16.
“单独对英”外交策略与《汉案协定》签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2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与英国代表欧马利在《汉案协定》上签字井换文,这样,自1月5日收回的汉口英租界有了法律保障,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这一胜利被认为是在"中国外交史上开一新纪元"①。《汉案协定》的签订和汉口英租界的收回,是因为国民政府自建立之初就制定了正确的"单独对英"的外交斗争策略并长期实施,在民众运动的积极推动下又适时作出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正确决策,并在具体的外交谈判中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外交策略。本文试图对"单独对英"外交策略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及在中英关于《汉案协定》谈判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自1761年入贡,坎巨提同中国的宗藩关系延续了177年。19世纪末坎巨提危机的出现使中英俄三方聚焦于中国帕米尔,为了联华抗俄,已经兼并了坎巨提的英国接受了中英两属体制。甲午战争后,英国通过麦克唐纳照会要求清政府放弃坎巨提宗主权,迫于俄国的外交压力,清政府采取了不予理睬的对策,中英两属体制延续至1935年,20世纪30年代英国无力对抗苏联在新疆的压倒性优势,1937年终止了坎巨提同中国的封贡关系,关闭英属印度西北边界。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在清政府“抚夷”的外交背景之下,中英双方最终通过“协定”产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海关税则。这个税则在侵蚀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当时的关税体制和财政制度带来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9.
1757年,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自此以降至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在华一直进行着“北部开港运动”,企图冲破壁垒,在广州以北开辟更多商埠。英人的活动使清朝的广州独口通商政策陷入严重废弛,而开埠与反开埠的斗争在相当时段里成为中英交涉的重要内容,并使中英关系渐趋紧张,进而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两方面回顾了香港回归十年来内地关于香港问题的学术研究的总体情况:研究专著类和学术论文类.其中重点介绍了学术论文类的研究:第一类,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外交交涉史研究(1979年以前);第二类.关于香港回归的历史学术研究(1979-1997);第三类,关于"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研究.同时,也提出了香港回归十年来中国内地关于香港问题的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