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发表了朱星先生《<马氏文通>的作者究竟是谁?》一文,提出《马氏文通》的作者应该是马相伯的意见,引起了议论。其实,关于《马氏文通》的作者,在三十年代就有不同看法,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讨论。今天,这种意见既然重新提了出来,我们有责任尽可能地弄清这个悬案。朱星先生说:“一般人只知《马氏文通》是马建忠所作,马建忠是李鸿章的外文秘书,不知道实际作者原来是马建忠的大哥马相伯。”接着,他扼要地介绍了马相伯的历史,言下之意,马建忠只是一个普通的外文秘书,写不出这样的著作,只有马相伯这样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马建忠的生平和思想,再次确认《马氏文通》的作者是马建忠,並对这本中国第一部语法专著的学术价值作了具体评价,对现今研究马建忠和《马氏文通》方面的某些看法予以澄清或驳议。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是我国的第一部语法专著,“其功之伟大,不俟论矣。”因而其作者马建忠也被誉为中国汉语语法的奠基人。但八十多年来,对这位“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以成此编,盖将探夫自有文字以来至今未宣之秘奥,启其缄縢,导后人以先路”的作者,很少有人介绍他的生平,即或有之,亦语焉不详。笔者在编写《复旦大学大事记》(解放前部分)的过程中,查阅了不少有关复旦创办人马相伯的历史资料,对其弟马建忠的史料也有所收获,现就马建忠的生平及其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马氏文通》散见各篇的关于语序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建忠有明确的语序观念;他确定句法关系的主要根据是语序;他从语序角度全面揭示了汉语文言语法规律。因此《马氏文通》关于语序研究的得失,更能显示出这部汉语语法的开创之作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已经认识到了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由于"字类假借"说的多次出现,以及研究者们的不同理解,这就经常引发了关于《马氏文通》究竟是持词有定类说还是持词无定类说的争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马氏对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关系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6.
《马氏文通》语法单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对语法单位的分析表现出了他的等级序列思想。虽然他没有专门论述的文字,但在他对汉语语法单位的划分与句法层次的理解上,都表现出了他的层次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丹徒马建忠眉叔、清代同光时人。他在我国语言学界,一向享有盛誉,他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文法著作《马氏文通》的作者。马氏早年曾留学法国,回国后办洋务,处理过外交事务。看他的《适可斋纪言纪行》,可以了解到他的废除厘金、调整进出口税  相似文献   

8.
继承·模仿·创新——重读《马氏文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在本书《后序》中说:“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文通》确有强用西方语法比附汉语之处,因此一直受到批评。吕叔湘、王海棻先生指出:“其实正如他在上面引文中所说,他不仅‘求其所同’,同时也‘求其所不同’。在这方面,大家只注意到他在因袭西方的八个词类之外增加了一类助字,是‘华文所独’。却很少人注意到他还在好些别的地方指出‘华人所独’。(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评述》,《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这个意  相似文献   

9.
浅谈《马氏文通》中的单、复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马氏文通》中的单、复句康健《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汉语语法理论著作,全书分十卷。除第一卷“正名”属概论外,作者马建忠用八卷的篇幅谈了词法,只有最后一卷才集中谈了句法。然而“论句读”虽只一卷,却是全书的中心。正如作者在“例言”里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马氏文通》的"主次"问题。《马氏文通》的"主次"是马建忠根据西方语法学说中的"主格"(nominative case)建立的语法术语,它虽然有模仿性的一面,但也有创新性的一面,它与西方语法的"主格"有所不同。《马氏文通》所给的"主次"的定义是有缺陷的,"句之主次"和"读之主次"提法容易造成阅读者的误解。研究《马氏文通》的"次"理论,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对于今天的语法学术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马氏世系:二、关于马建忠:叔爹(马玉章称)马建忠是猴子,平时不安份,当时分家时,他分到八千亩金坛的田。由于他办厂、办钱在亏本而卖光。他有两个儿子:马小眉、马幼眉。马小眉曾在昆山办过电灯厂。有一个女儿,据说在戚墅堰一带工作。马玉章谈马建忠@闻益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对《马氏文通》研究的贡献是他人所不能及的。他的《中国文法要略》继承和发展了《马氏文通》的语法理论 ,他的《重印〈马氏文通〉序》对《马氏文通》进行了极为恰当的总体评价 ,他为孙玄常著《马氏文通札记》所写的批语体现了他对《马氏文通》研究方法的指导 ,他与王海合编的《马氏文通读本》 ,是《马氏文通》迄今为止的最佳版本 ,他的《汉语语法论文集》里也闪烁着《马氏文通》研究的许多珠玉。  相似文献   

13.
谈“介词”     
一自马建忠模仿葛朗玛写的《马氏文通》列有介词(字)之后,不少语法著作接受了他这一学说,特别是近几年出版的语法著作,没有一部没列有“介词”。可是,过去也有不少人主张不列“介词”,把它并入动词。本文打算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的作者是谁?朱星先生在《社会科学战线》(79年第3期)发表了《<马氏文通>的作者究竟是谁?》一文,提出《马氏文通》的作者应该是马相伯的意见,引起了议论.其实,这个意见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人提出,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讨论,而这种似是而非的议论,却广泛地影响着  相似文献   

15.
一八九八年问世的马建忠所著《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最近被作为《汉语语法丛书》的第一种再版了。为此,吕叔湘专门写了《重印<马氏文通>序》,提出了三点肯定的意见,即“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尝试指出其中的规律”,“常常涉及修辞”,认为《文通》还是值得一读。对我国这样一部最早的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今  相似文献   

16.
试论《马氏文通》的句法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一方面接受了西方语法学理论中的句法学说,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我国传统语文学的句法观点,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句法理论。在《马氏文通》中,"句法"一词共出现了44次。《马氏文通》的句法理论由"句法单位论"、"句读成分论"、"次论"、"句型论"、"句子语气和句类论"等五个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7.
因一部《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维新思想家马建忠,于1894年冬向清政府上书《拟设翻译书院议》,明确指出翻译对中国反抗外国欺侮并最后战胜外敌的重大意义,力陈创设翻译书院、开展翻译活动和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但出于种种原因,马建忠翻译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本文拟立足历史文献,结合现代学理,较为全面地展开对马氏翻译思想全貌的文化解读,从文化战略考量的角度具体阐述作为马氏译论内在精神的翻译批评、"善译"标准、"名目画一"和翻译实业化等思想,彰显其在新时期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导言(一)汉语语法研究历史简述汉语语法的研究,开始得较晚。古人虽然也曾进行过这方面的讨论、研究,而且也有论著,如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但是,他们不是把汉语语法作为整个科学系统来加以研究的。把汉语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的始于马建忠。马建忠采取当时西欧极为盛行的波耳——瓦耶尔学派的语法理论,即以逻辑为语法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马建忠研究的一个难点是史料过于庞大和分散,特别是海外史料,需要相关研究者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法国科学院图书馆的高第档案里的马建忠法文信函,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既能从中勾稽出中文史料里所不见、但又有助于建构马建忠生平的一些史迹,又能据之扩展研究范围,把一直不为国内外研究者注意的汉学家高第与马建忠的关系纳入研究者视域。  相似文献   

20.
“者”是古典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意义也较多的词.“者”到底是属于什么词性呢?语法界人士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还是作代词来讲为好.查许慎的《说文解字》“白”部,“者,别事词也.”许慎明确地指出这个字的指示分别性质.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引《正字通》云:“凡文有者字,所以分别隔异也.”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认为“者”字是接读代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