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符号学是由语言学发展而来。鉴于人类对符号的理解是受到其生长地区的文化影响,因而需针对人类运用符号的现象,以语言学理论及符号学理论来分析其民族的生长背景及其文化。符号学的研究将一切表达形式都视为一种符号系统,符号学探讨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按照符号学的观点,世界上的任何文化现象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符号系统,事物的一切表达形式都可看做是符号,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化都是符号的组合,同时这些符号的意义取决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符号学讨论的重点是符号的形式及其代表的意义。符号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2 0世纪60年代的法…  相似文献   

2.
据苏联《社会科学》杂志1978年第1期报道,第十二届世界语言学家大会1977年8月29日至9月2日于维也纳召开.共有四十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大会日程既包括纯语言学问题,也包括语言学与其他学科(哲学和控制论,逻辑学和符号学,文学研究和音  相似文献   

3.
德国翻译学家汉斯·约·费尔梅教授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一位重要代表。自从70年代中期以来,费尔梅的理论思想在现代语言学〔实用语言学、语言行为论、话语语言学〕及文学研究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的启发和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及至形成了今天的目的论。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以原文为中心的框框,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的视野与领域,代表着翻译科学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创始人。克里斯蒂娃在建构解析符号学这一后结构主义符号理论的时候,从两个方面对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进行批判、改造和传承。一方面,她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将时间和主体等外部因素引入符号研究,使符号研究的对象动态化,强调符号意义的生成性特征。另一方面,她挖掘了索绪尔具有后结构主义性质的易位构词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改造、吸收,并加以利用,使其与自己的互文性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5.
王化民 《学术交流》2004,(4):125-129
20世纪的语言学者们在批判传统语法的同时,却忽略了语言结构和意义之间的复杂而微妙关系,使得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语言中思想或意义是认识论和哲学研究的范畴。如果要恪守语言学的自主性,那么就必须排除不属于语言学研究的方面,从而摆脱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6.
奥格登与瑞恰慈的《意义的意义》是20世纪思想史上论辩意义问题的最早著作之一。他们对意义这个极端复杂问题的详细辨明,对世界和中国现代批评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回顾此书的讨论,可以设法理清20世纪各家意义理论的立场,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尤其是符号学与现象学都关注这个课题,更凸显了这一讨论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索绪尔或皮尔斯的符号学、还是瑞恰慈的符号理论,无论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还是稍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他们各自定义"意义"的方式,都是它们的体系定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语义学(Semantics)是从哲学和语言学方面研究意义的一门学科(Semantics一词源于希腊文的sēmainō:意谓、意指).与此相关的"符号学"(semoitic)一词来自sēmiōtikos;"释意学"(semology)一词来自sēma(符号)和logos(规律).要明确地区分这些词是困难的;因为,尽管它们的含义各有偏重,但其用法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用的.本文简述的是有关语义学的哲学和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货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在西方,从社会发展、文化生活与人的精神、心理状态等视角研究货币在现代社会世界中的多重意义与影响,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宗教学、符号学与语言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西符号学对话不仅对于中国和西方的符号学研究 ,而且对于中国和西方的一般人文科学研究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符号学的身份问题、人文学术、中国传统人文学术、中国符号学、中国符号学和西方符号学的交流 5个方面阐释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认知范式和方法论渗透到西方法理学领域形成了具有整体效应的法理学语言学范式的转换.以哈特为代表的语义分析法学、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法学思想以及风靡一时的法律解释学、结构主义符号法学等学术派别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均来源于语言学的智力支持.这些派别跨学科、多向度的研究范式怀疑、消解、重构了传统法学理论中的法律语言观,给现代西方法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体现了当今学界的潮流;同时法理学语言学视域的开启对现今中国的法学理论研究的借鉴意义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符号学可以相当于广义的比较符号学,从而导致对一般符号学或理论符号学身份、方向、对象的再反省.符号学运动在全球化时代将获得一种新的动力.新时代符号学在理论上应该同时联系于欧美的和非欧美的学术-文化传统,它也将联系于一切人文社会科学.实际上,符号学将成为对人类全体人文科学进行重组和改造的理论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认知范式和方法论渗透到西方法理学领域形成了具有整体效应的法理学语言学范式的转换。以哈特为代表的语义分析法学、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法学思想以及风靡一时的法律解释学、结构主义符号法学等学术派别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均来源于语言学的智力支持。这些派别跨学科、多向度的研究范式怀疑、消解、重构了传统法学理论中的法律语言观,给现代西方法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体现了当今学界的潮流;同时法理学语言学视域的开启对现今中国的法学理论研究的借鉴意义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3.
动态·多元·互文——克里斯蒂娃的文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理论是克里斯蒂娃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其符号学理论的延伸,又吸收心理分析及主体理论的精髓.在克里斯蒂娃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中,诗歌语言、文本结构、文本互文性渐次递进地体现了克里斯蒂娃的文本理论的独特性,其文本理论是在对语言学和心理分析两方面理论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当代西方文本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从文化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通过对汉语“意译”现象的描述,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同化”外来文化的内在机制。第一部分大致介绍汉语中的意译现象:译词的存在、意译的定义以及类型。第二部分以英语作为参照系,说明意译是汉语所独有的语言现象,并从符号学角度论证其原因。第三部分从汉字的表意特征和部首所代表的宇宙分类图式说明汉语的意译现象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第四部分以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佛典的汉译和佛寺的中国化为例,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同化和上述汉语“意译”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在现代符号学领域里,索绪尔的贡献得到广泛的承认,同时,他的有关符号学理论也受到批评和挑战。因此,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的再认识,有助于我们对符号学的认识和研究,进一步了解符号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索绪尔认为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为了交际的目的而使用的各...  相似文献   

16.
法国是当今世界符号学研究的三大王国之一,而且是唯一一个真正形成过符号学运动的国家.这里符号学人才济济,克里斯蒂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所倡导的互文性思想和解析符号学理论受到世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互文性指符号系统的一种互换关系,它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文化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哲学等学科的影响,表现形式多样,集中体现了引文性、社会性和转换性三个基本特征,该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传统文学研究的超越.解析符号学更是对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一种反叛和挑战,它主要来源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思想,同时与马克思的价值形成理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以及拉康的分裂主体理论密切相关,主要内容包括文本间性理论、意义生产动态理论和过程主体理论.解析符号学关注动态的文本研究,对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语言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以及世界人文科学现代化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古典仁学和现代符号学的有机结合。仁学和符号学的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性和可以描述的运作方式。仁学和符号学的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克服。仁学和符号学的互动关系研究属于“新仁学”内涵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也是新仁学走向世界学术主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陈艳波  陈艳霞 《社科纵横》2010,25(4):107-108
文章从现代语言学指称和意义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赫尔德语言哲学的核心概念———"感觉",指出赫尔德通过这一概念实际上呈现了一种语言的用法与所指相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记者:你在《语言与思维》中讲道(指列维-斯特劳斯):“把语言的结构概念扩展到其他认知系统的问题,目前在我看来不太令人乐观,但为之悲观无疑也还为时过早。”现在,在各个不同领域——最明显的是符号学,文化研究以及拉康的心理分析——扩展语言结构概念的工作仍然方兴未艾,它特别地或者说相当令人惊奇地强调索绪尔的语言学,在这种情况下,对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孙冰 《社科纵横》2009,24(1):88-90
认知语言学抛弃客观主义的哲学观,提出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从概念结构、概念化、范畴理论、认知模式等有关认知理论入手说明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即,不能独立于人这一实体。实际上概念和意义重合。传统的一词多义理论也被隐喻理论替代,即隐喻是真实的。但有不同学者对隐喻理论相关问题,如本原问题、隐喻概念和概念隐喻的区别等提出看法,这里列出供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