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执廷 《云梦学刊》2009,30(1):102-104
《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文学性选刊在“新写实小说”潮流的兴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发现作品、集结作品、归纳命名、推波助澜等方面:上述作用的发挥与选刊自身的媒介特性与作用机制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写实”以其龃龉的话语方式,从三个层面上对传统现实主义实行了深度模式的解构,并在解构的过程中确立起自身在当代中国文坛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3.
19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的新写实小说,以其丰硕的成果和多元共生的属性而引人瞩目。通过对新写实小说文本的拆解,以还原方式直逼文本的原生状态,可以把握新写实小说的血缘体系,发现新写实小说的多重属性。  相似文献   

4.
郑新安 《中州学刊》2006,(5):270-272
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作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前期的“新写实小说”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着力于对现实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刻画。后期的“新写实小说”开始把目光转向对历史叙述的挖掘。“新写实小说”虽然也有着种种不足,但它毕竟把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力图揭示新写实小说的整合特征.新写实小说在对中西各小说流派的兼收并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是特定阶段中国文坛的理性选择,是中国真正的"现代派".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写实"意向为其极富个性化的文本写实方式创造出必要的前提与内核,在此基础上也就出现了诸如池莉的直白式写实、方方的理想式写实、刘震云的隐喻式写实和刘恒的宿命式写实等生成于新写实小说内部的多元的"写实"表达路径。本文选取池莉、方方、刘震云和刘恒等四位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及其文本作为个案,试图从"写实"意向与文本表达的角度审视之,力求重新认识新写实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近年来出版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为考察对象,对其中有关"新写实小说"的论述进行"细读",对不同文学史中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性质、基本特征、代表作家作品、生成逻辑、历史脉络、文学史意义等的论析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文学史对"新写实小说"基本形象的认识趋同,但是,对其生成逻辑、文学史脉络及其文学史意义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普遍焦虑。而厘清文学史中"批评化"的概念成为推进文学史写作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8.
潘海鸥 《阴山学刊》2009,22(6):55-58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后期崛起于文坛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小说创作潮流:新写实小说关注普通人的世俗欲求,将日常生活叙事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但是受到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的影响,新写实小说带有种种先天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创作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小说创作理念很难维持较长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9.
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写实小说具有传统现实主义面向生活的特征,它力图准确、真实地再现现实人生的千姿百态,然而这种再现又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在思想倾向上新写实小说消解深度追求和价值追问,放弃启蒙理想和精英意识,崇高感为世俗欲望所淹没,权威话语为众声喧哗所颠覆;在艺术上则取消宏大叙事,作者意图消泯于零散化、平面化的叙事笔调之中,展示生活本身的目的大于对情节完整与精巧的追求,平凡琐屑的生活现象充斥文本,文学与生活的二元对立关系被淡化乃至消解。这些都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价值立场和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10.
米兰·昆德拉与中国“新写实”都借小说通过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来“破译自我”,完成对今天人类生存状况的审视与批判,这使得二者在叙事姿态上明显地呈现出趋同的一面,但更为主要或根本的还是异趋,正是这种异趋,导致了二者小说文本意蕴的不同与不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出现在小说界,它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人生,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普通市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从而透射出中国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求生、烦恼、尚权等。这种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儒家文化、民族性格以及当代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写实小说展现世俗化的生活,“为生存”的写作姿态取代了“为人生”的文学追求,知识分子放弃了对生活的批判和审视,体现出对世俗价值观的认同与屈从。而在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代社会,新写实小说宣扬的世俗价值观越来越大行其道。我们应该审视和批判新写实小说透露出来的世俗主义价值观,以“入世”的精神积极建设我们当代社会传递正能量、发挥动力作用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中国"新写实"小说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既表现在构成比较文学对象的"客观基础",也表现在构成比较文学对象的"内在价值"。二者都用小说通过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来"破译自我",完成对今天人类生存状况的审视与批判。  相似文献   

14.
15.
“真实“的分析:以“新写实小说“和“先锋小说“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和“先锋小说”,无论在文学表现形态即表现、叙事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还是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上所进行的深层次审美探索,都是对传统真实性理论的革命性冲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审美姿态已不是唯一的选择,以小说叙事方法、叙事策略的变化为潮流的文体革命率先把人们的阅读带入新的视野。对“真实”这一文艺理论中富于思辩性命题进行重新考察,有助于理清创作主体、真实性、小说叙事的基本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意味与新写实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联成 《文史哲》2005,4(4):61-66
新写实小说是跨越20世纪80、90年代的唯一文学潮流。从文学价值学着眼,它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主要表现在:宣告形而上意义与价值的无效,使意义与价值回到形而下,回到凡俗人生。因此,消解政治话语,以生存话语取而代之,拒绝形而上的乌托邦遐想,以形而下日常生活的平面化叙事为价值旨趣,便构成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叙事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属。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一种没有表现出显在解构冲动的具有强烈解构特征的文学现象,它的解构性没有表现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性,是不动声色的。正因为这样,它的解构与颠覆意味则长久被人们所忽略或漠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之初 ,小说热鼓胀一时 ,在维新派而至革命派的反复渲染之下 ,小说、小说家已齐平于经传、圣贤 ,小说从边缘状态向文学中心崛起 ,由此引起了文学史观、文学批评趣味的一系列变化。这一时期最流行、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主张 ,是建基于小说与社会互相生成论之上的暴露性的社会写实观 ,其弊端丛生的创作现实 ,将贯穿此一时期小说史中的过分的政治期待与市场机制下的创作现状以及雅与俗的矛盾推向极致。小说化世论已走到尽头 ,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必须重新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小说以崭新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品格以及作家所特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以写实性的创作原则摹写小人物的灰色人生,呈现现代社会的人生悲剧形态,力求于生活原始形态的真实呈现中渗透式地展现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制约,从而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与把握。  相似文献   

19.
邓伟 《兰州学刊》2009,(2):81-84
晚清“小说界革命”的观念迅速为知识界接受,使得整个晚清白话小说发展都打上了它的印记。也造成了“新小说”发展的空前盛况。其时,人们直接赋予小说教育下层民众的重任,在此基础上“新小说”的文学语言与白话的采用建立了必然的联系。同时,由于白话发展的实际水平,“新小说”的白话语言渊源多为传统白话小说,并存在其他的成分,形成一种近代化的文学语言的发展情形。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小说在本质上仍然是现实主义,但在观察视点、创作原则、叙事态度、叙事语言等表现形式上有了新突破,是新时期文学的转折性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