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价值理性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人的主体性为中心,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完成对客体精神质量的批判和建构,从而真正体现人的本质。它的内在规定性由四个方面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是一种目的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是一种批判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是一种建构理性。这种内在规定性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是因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个人或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对立,导致了价值目标的差异。这种针对价值目标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就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理性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性化特征、以理性为核心的认知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择取上,必须坚持理性化教育形式.但受教育者的个体主体性和个体价值的多样性,又使理性化教育有一定的局限,而情感化教育可以弥补理性化教育形式的缺陷,是个体思想政治价值构建的必要路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理性与情感的交融中形成合理张力.  相似文献   

3.
康德伦理学建基于康德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体系之上,暗含着一个"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人的一切道德行为都源出于其理性特质。这种理论建构的局限性在于,一方面使康德伦理学抽象、空洞,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在现实中解决德福一致的问题。只有适当地转换康德伦理学的视角,引入社会、历史因素,才能突破其局限性,使其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理性矛盾结构的两个方面 ,理性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不同的教育使理性的不同方面得到发展 ,人文教育发展的是人的价值理性 ,科技教育发展的是人的工具理性。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 ,越来越发现理性的单极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理性均衡发展的意义日益突显出来。为了实现理性的均衡发展 ,教育必须实现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科技理性虽为人类改造自然、控制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性工具,但它本身不能为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目标和价值,它离不开伦理价值的关怀。因此,必须建立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两者间形成和谐的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自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人们都大加赞赏,积极响应,使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不再将这一思想的正面影响展开论述,而就这一思想隐含的理性内部的分裂、对抗,形成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人的全面发展和"单向度的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对立作一分析和考察,寻找弥合理性分裂、对抗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伏尔泰史学思想的内核是理性。历史认识中的理性主义原则是他的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核心是历史研究应当以发掘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理性为宗旨。以此为出发点 ,伏尔泰提出了历史理性的观念 ,并在这之上建立起了他的理性史学思想 :历史就是文明的历史 ;历史研究要揭示宗教历史的野蛮与虚伪 ,清除宗教思想和恢复真正的信仰 ;迷信宗教最终被人类理性所取代 ,这就是历史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18世纪到20世纪,康德、韦伯和罗尔斯等人的公共理性思想具有一元性特征,但它们具有不同的思维基础和不同的发展主旨。康德的“普遍的人类理性”立足于认识论层面,留有中世纪理性的道德痕迹;韦伯的“工具理性”则完全融入了组织,从属于法的形式并舍弃了价值属性;罗尔斯的“公共理性”尽管局限于政治领域,但试图融合法的形式性和道德的引导性。总体而言,工业社会的公共理性主要是一元公共理性。后工业化过程中,博曼等人假设公共领域及其价值的多元化,提出了多元公共理性。这是公共理性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但两者都无法摆脱其本质的竞争特性,不利于合作治理的实现。因此,公共理性的发展将走向合作理性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自然法”作为西方重要文化思想,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权利的维护、对人性的关照和对理性的倡导。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性权利、实现社会公正,与自然法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自然法精神,根据自然法精神的要求尊重自然和人性权利,通过理性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的理性妥协思想把握了时代特点。他提出在政治上追求“重叠共识”,使不同的价值体系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平衡;在经济上主张在社会合作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获利”的“中道”原则——差别原则,从而求得稳定、正义的良序社会。前进中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与罗尔斯相似的课题,正确认识其理性妥协思想,借鉴其合理内核,对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道德哲学从超验的角度研究道德的价值依据,进行道德形而上学的论证,作为前提,理性的批判成为必然。通过理性的批判,康德划定了理论理性的界限,在实践理性中寻求形而上学的支持,实践理性成为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一门探究“存在之为存在”和“实体”的学问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把握为形而上学。康德在摧毁了一种知性的旧的形而上学之余,着力建构的是道德形而上学,其中理论理性上的原因概念与其说被抛弃毋宁说是被转化为实践意义上的根据或原因。在亚氏的形而上学中,“四因说”扮演了形而上学探究中的重要角色,那么在康德的实践的形而上学里面,如何理解康德将传统理论理性中的“四因说”转换并纳入到实践理性的根据或原因的讨论之中,则是把握康德伦理学内在结构的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时间是一种原初的时间,是人与自然界显现的条件,因此,就时间作为经验的显现条件而言,马克思继承了康德的先验时间理论。但马克思的先验时间对康德的先验时间有三重超越。第一,马克思通过社会历史时间和实践时间的内容性,超越了康德先验时间的形式化、量化特征,实现了一种更优先的先验时间建构,并且包含更细致的对人的生存的关怀;第二,马克思通过其社会历史时间和实践时间,克服了主观先验时间带来的物自体概念,超越了主观时间对道德起源与结果解释的缺位,并且为主观时间本身奠基;第三,马克思的先验时间超越了康德先验时间的固化,实现了先验时间的自我建构,克服了固化时间在时间的唯一性和同时性等方面的局限性,扬弃了因果时间造成的显象界的不自由,以社会历史中的实践时间的不断进化超越了康德先验时间的故步自封。  相似文献   

14.
康德以先验哲学的方式对传统自然法和契约论进行批判性的改造,探寻政治合法性的根据并提出了"法治国家"和"永久和平"的理念。通过对已有关于康德法权思想的理解路径、具体内容以及意义和局限的分析,探究康德所提出的"现代政治设计"模式的价值与问题,即在他自身不可避免的二元形式主义倾向中论证作为理念的国家的正义之所在;建构起来的政治系统应该对每一理性个体的外在自由实行平等的约束和保护、促进其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5.
在康德哲学中,至善概念源初的涵义是纯粹实践理性之对象的无条件的总体,其派生的具体内涵是道德和与之一致的幸福相结合的整体。在更具体的层次上,宗教的至善和尘世的至善这两种至善概念贯穿在整个康德思想中,都是富有实践意义的理念。至善的理念作为一种实践的理想,为道德行为提供了指导;作为一种信念,至善能够促进道德意向,对持久的道德生活起必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是继续采用家族化管理还是采用职业化管理仍是困扰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化管理的内在逻辑,认为任何企业的成长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资本条件下进行的,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及其管理模式的选择都是由当时的社会资本条件决定的。由于我国具有丰富的家族社会资本和泛家族社会资本,而制度化社会资本相对缺乏,这就决定了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并不具备职业化管理的现实基础,也没有职业化管理的现实需求,家族化管理仍是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现实选择。对于那些能够进入现代企业阶段的民营企业,职业化管理是其理想的选择,但需要我国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族化管理模式创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将康德的理性存在看作一台道德图林机,依据其构建原则所克隆出来的道德图林机之间,将服从~系列“道德原则”。从逻辑上可以严密地证明,这些原则包含了康德绝对命令的三种表达形式。即:不存在定言指令只适应于特定康德机、而不适应于其他康德机的情形;不存在仅仅作为工具机的道德图林机;不可能存在定言指令集不同的道德图林机。  相似文献   

18.
郭玉生 《东方论坛》2014,(6):116-119
思索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运,找寻人类自由解放的途径是康德一生的追求。正是在这终生不渝的追求中,康德发现了教育对于每个人的哲学意义,确立了教育的终极使命。教育正是在发掘人类理性而抑制动物的野蛮性,使人从习性上符合人的本质也即"理性"的道路上与审美相遇,美学成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中介环节。康德审美教育理论由此表现为一种对启蒙理性、对文化的非人性化的批判精神,用审美和艺术照亮社会实践和每个人的心灵,让每个人学会理解社会和自我,更加自由、全面地发展自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接踵而至的生态危机向人类提出了最基本的问题,如何对待、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康德博大精深的批判哲学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性、生态道德思想底蕴。在生态哲学的视野下,重新解析阐发康德的批判哲学,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其对生态危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