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外关系的特点、性质和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条件、过程进行了探讨。作者指出: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际上导源于它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拉进世界潮流之中,这就从一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的外交近代化。到清朝覆灭时,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已能从多方面适应世界潮流,大体走上了正常轨道。  相似文献   

2.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不仅欧美各国历史著作中有各种说法,而且我国世界史学界也存在分歧,但流行的观点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也就在于这一流行观点,即以一六四○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确有再探讨的必要。因为按此划分,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就被硬塞进了封建社会史——中世纪史里。  相似文献   

3.
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的问题,本有过几种说法,而我国世界史学界,一直采用的是以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的说法。经过长期教学和科研的实践证明,这种说法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事实上,还是从理论上,都是不恰当的,而以十六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则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学术研究》1988年第6期载文介绍史学界的一场争论。毛泽东“两半”论的权威面临挑战。中国近代社会的发生和形成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过程,因此,确定这个社会的性质,并据以理清其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毛泽东在1939年著《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史学家把这一概括作为近代史建构的指导思想,而“两半”论也  相似文献   

5.
如何确定印度近代史的开端,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在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未见力作问世。本文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对印度史感兴趣的同志们。我们认为,确定印度近代史的开端,有必要弄清下面三个问题:第一,世界史分期与国别史分期的关系;第二,印度近代史的对象;第三,印度社会由中世纪进入近代的标志。 (一) 与世界近代史相吻合,把印度近代史的开端定在1640年,这是印度史分期的一种划  相似文献   

6.
<正>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轰开了清王朝长期封锁的大门,中国的局势发生急剧的变化,中国由此进入近代社会。150年以前的世界潮流,正是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是资产阶级按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的时期。它们要把“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总之,它们迫使一  相似文献   

7.
被苏修叛徒集团吹嘘为“遵循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指示”,“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令人信服而明确地写成的历史巨著”——齐赫文斯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打着用马列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招牌,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歪曲近代中国历史,诋毁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新沙皇推行霸权主义制造舆论的一个反动观点大杂烩的典型,其中篡改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中国近代史究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是关系到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决定的近代中国革命性质、任务、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政治路线等的根本问题。因而,揭露和批判由苏修外交部官员齐赫文斯基出头纠集起来的苏修的御用学者们,秉承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的意旨,无耻地歪曲、篡改和伪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罪恶行径,就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战斗任务了。  相似文献   

8.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因而它的开端,就应以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首先在一国的确立为标志。16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建立的荷兰共和国是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至17世纪,它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被马克思称之为“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英国革命的“原型”。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应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一个已有定论的历史问题。今天我来“重评”,并不是说我要推翻已有的结论,而是因为有人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作出了新的解释,因此我认为在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论述这一问题。 左文华同志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发表的一篇题为《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点思考》(以下简称《思考》),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作了新的解释。他说:辛亥革命以前,“整个社会还是封建的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所以辛亥革命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源于东西方两种文明的正面碰撞。欧洲的近代化成为其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清帝国的封闭和对外部世界的无知是其在这场冲突中失败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被动的开放则是中国近代史发端的直接动因。以史为鉴,正视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国才能以更为主动、积极的姿态应对并融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1.
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点。可是,在苏修御用文人齐赫文斯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肆意歪曲和篡改中国近代史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别有用心地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提前近二百年,胡说一六四四年“满洲人征服封建的明朝统治的中国,恰好与世界近代时期上限——十七世纪四十年代相吻合”,因此,中国的近代史就应该以一六四四年作为开端。齐赫文斯基之流炮制的这个“相吻合”论,是为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推行社会帝国主义政策服务的,必须予以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报刊史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种类也极其众多,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报刊史料能很好地弥补相关史料的不足,因而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项史料。利用近代报刊史料研究中国近代史,需要加强对近代报刊史料的研究工作,要将报刊史料和其他史料结合起来利用,此外利用报刊史料也要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由中山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举办、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赞助的“纪念中国近代史开端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12月上旬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内地17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日本、苏联、波兰、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共180余名学者出席了这次学术盛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07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已持续60余年,成为现代中国史学中的永恒母题。该文不同意将夏商周三代推定为奴隶社会,并认为中国社会历史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系统,这些价值系统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不是别的,正是毗连于野的村社结构。这种村社制是有别于“领主农奴制”和“地主租佃制”的封建制之又一类型。  相似文献   

15.
认清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是了解一个国家阶级关系和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一八二一年独立以前,墨西哥的社会性质属于殖民地性质,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其独立以后的社会性质,倒是值得探索的。就墨西哥的历史发展以及其政治经济具体情况而论。近代墨西哥的社会性质,应属半封建、半殖民地范畴。本文简略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6.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把中国变成其独占殖民地的开始,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之战仍属局部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7月7日的芦沟桥事变,才揭开了中国抗战的序幕。因此,芦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而近年出现的“九一八”事变开端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这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毛泽东同志正是在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作深层思考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从而保证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东南地区是晚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社会转型机制准备相对成熟的区域.辛亥革命为其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从政治结构看,辛亥革命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构架、政治规范和政治运作程序的转型,东南地区随之成为民国时期全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高亢之区.从社会群体结构看,东南地区在辛亥革命后,传统的士农工商群体分野被冲破,新的社会阶级阶层产生.从社会经济结构看,辛亥革命有力地促进了东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因此,从上述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相似文献   

19.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究竟定于何时,才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应该作出自己的独立的研究。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本刊发表陈佳荣同志的有关文章,以期引起注意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张宝明:大华兄,我们今天讨论一下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问题,你对此有何看法?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确实是值得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学术界一般都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把此前的历史称之为古代史,此后的历史称之为近代史,也就是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成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与此相一致,1840年的鸦片战争也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和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分界线,国内出版的几乎所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包括近年来出版的几部有影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都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写起的,或者至多只是对魏源、龚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