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第一,它是动态的、非一次完成的。第二,它非对真理形式而是对其内容的判定。第三,作为真理性命题检验标准的实践,其作用是通过两种功能来实现:对纯粹的自然客体的命题,通过真假判断认定其真理性;对主体生成的社会的或精神的客体命题而言,则是采取价值判断,存其价值大者而弃其价值小者。  相似文献   

2.
实践标准系统化影响真理标准准确化。实践及其结果是不能作检验真理的标准的 ,它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办法。因为是根本办法 ,所以就还存在着非根本办法 ,而逻辑证明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辅助办法。人们的认识与认识对象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才是衡量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的价值性是真理的功能 ,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 ,就难于同实用主义划清界线。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通过逻辑证明,人们也能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这样似乎就产生了如下的逻辑矛盾:如果逻辑证明能够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实践又怎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我们认为,不能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上的巨大意义,但它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观是关系到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的整体性范畴,不仅具有认识活动的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活动的意义。真理的规定性与其检验标准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在真理规定性上,如果把它仅仅视为认识问题,而与实践活动无关就不能与古典真理观划清界限。真理问题与价值问题有着天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规定性内在地具有价值性,在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认识主体基于一定的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真理的检验标准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对它的理解却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应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前提下,既不能把实践标准外在化,也不能把它简单化,而要把它系统化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蕴含深刻的哲理,彰显了实践向度、真理向度、价值向度等三大哲学向度。“七一讲话”中“三次飞跃”的科学论断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所带来的实践客体的变化;“三个永不动摇”作为对以往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科学的真理性;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要求彰显了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在人民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最终指向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和价值观是内在统一的.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发展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观点,明确了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价值原则的作用,明确了人民是实践和价值的主体.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认真的价值思考,使社会主义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创立时的价值目标上来.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1.生产力标准是“价值标准”,其内涵包括生产力要素水平、结构状况及其整体效应。2.实践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原因是,导致实践结果的因素是多样的、实践结果又有各种情况。3.人们的认识符合认识对象及其本质与规律的程度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8.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前提是要端正党的思想路线。除了立党为公、坚持权为民所授和为民所用之外 ,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管理社会、领导国家。改革之初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史价值无疑 ,但实际上实践只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途径和方法 ,人类全部实践的结果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要成为现实标准 ,还离不开已有的正确认识、理论来判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命题并不完全周延。实践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把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的复杂的有机联系中抽取出来而片面强调 ,在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又偏向了重实践轻理论的一面 ,这就使我们很难完整、准确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从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避免陷入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和指导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等等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性质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回答四个问题:1.应该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实践结果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最终的尺度或标志,这是什么意思?3.实践结果何以能成真理的尺度或标志?4.在什么条件下,实践结果才能成为真理的尺度或标志?  相似文献   

10.
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必须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其一,在实践概念上深入把握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质内涵及其革命性,避免片面从精神道德层面和日常生活实践视角对它进行庸俗化和功利化的理解;其二,在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上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理论的对立统一关系,破除把二者分裂乃至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倾向;其三,在实践标准上明确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是"实践标准"本身的内在要求,防止将真理认识同价值认识相割裂的倾向。从根本上看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全面把握它们的本质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才能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20.
对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现象,分析了在高校中,学生学费、宿费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及学生欠费问题给高校办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出制度不健全、家庭贫困、就业因素、观望心理等因素是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严格执行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