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形成普通读者以文为史的阅读习性。又因作者忠奸、善恶观两极化、不可避免的迷信观念,导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发展前后不一,使普通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各种困惑。以史解文,就是要求学科馆员从三国历史的角度,引导普通读者正确认识《三国演义》中的描写缺陷,让读者在阅读和思考中,了解到在尊重历史和生活真实的前题下,文学作品也能体现出历史、生活的真实原貌。  相似文献   

2.
易中天<品三国>的热潮已经过去,但"易评"以及对此类文化现象的讨论还在继续.因此,有必要从理论的高度对它作冷静、客观的评价,这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促进大众传媒建设,不无裨益.以辞章学的角度来分析,易中天<品三国>是成功的,它"得体"(体裁)、"协格"(风格).但它也有缺点,不过只要正视它,是可以克服的.  相似文献   

3.
比较:罗本《三国》和毛本《三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罗贯中所著,但绝大多数读者阅读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这两部《三国演义》虽然内容基本上相同,但文字上却有很多不一样。毛本《三国》与罗本《三国》究竟有哪些不同?毛本《三国》何以取代了罗本《三国》?对于这两个问题,今人研究的很少。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 首先是历史观的不同。罗本《三国》的历史观先进于毛本《三国》的历史观。 毛本《三国》一开始就增加了这么一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亡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的长流中,政治舞台上,三个敌对的社会力量或集团互争雄长的局面数见不鲜,但就其矛盾的错综复杂,斗争的频繁剧烈,对峙那么鲜明,相持那么长久来说,汉末“三国”的鼎立,则是中国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存在。历来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论列“三国”鼎立局势的很多,茲分下列四点,略抒所见。  相似文献   

5.
贾雯鹤 《天府新论》2004,(4):142-143
任昭坤先生的《三国演义》军事校注本2 0 0 3年8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既是《三国演义》研究,同时又是三国研究的重要成果。《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向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1〕之说。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谓其“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2〕。因此,从《三国演义》入手去考察三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一直是三国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小说、历史互证,犹如诗、史互证一样,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研究。这种结合性、交叉性研究往往可以突破单学科固有的研究模式,易于形成新的学术见解。可以…  相似文献   

6.
校事制度是三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特务”制度。尽管存在时间不长,但对当时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特务”制度对后代影响也很大。因此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理解中国历史上王权政治与“特务”制度的关系。由于材料缺乏,以往人们对这个问题极少研究。清史学家俞正燮在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三国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三国文化历史走向》评介谈观《三国文化历史走向》是一部别开生面、内容新颖、融学术与应用研究为一炉的好书。近几年来,梅内外学者着力于三国文化研究,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三国热”,使三国文化研究视野逐渐拓展,然而一直没有出现一部古...  相似文献   

8.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适应当前社会变化及读者需求的新举措。图书馆要结合工作实际,对本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进行精心设计,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学科馆员工作水平,增强学科馆员制度的可持续性,使之在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里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觉醒,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思想意识领域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所谓自我意识的觉醒,就是对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更大满足,就是对人的个性、气质、才能、感情、理想、愿望、要求等的高度重视。这种新思潮在当时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反映。例如,当时政治上用人重才智,尚功能,曹操的“唯才是举”实际是汉末三国时期普遍的用人标准。哲学上三国时兴起的玄学,从本质上说是人学,探讨的基本问题是人生的价值意义。人的觉醒带来“文的觉醒”。鲁迅说的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的时代,在文学思想上的体现是“文以气为主”说、是娱情遣兴功用的强调。文学创作上则是抒情化倾向和风格个性化大潮的涌动。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三国赋中的具体表现,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魏刘邵著《人物志》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重要著作。这部书没有通过臧否人物去评论社会政治,而是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谈论如何正确识鉴人才,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人才学著作。 (一) 刘邵在荀彧门下为计吏时,反对以日蚀等怪异现象解释朝会问题(《三国志·魏志·刘邵传》),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他识鉴人物即以古代“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义形神观点作为根据。他  相似文献   

11.
郭秀琦 《阴山学刊》2009,22(3):43-45
近读三国史史料,发现了一些记载失误。1.《舆地纪胜》辩误一则。书中将孙策攻打庐江郡治皖城并俘获大乔和小乔的事情记在了孙权帐上。2.《晋书·阎缵传》辨误二则。传中有关阎缵父璞“仕吴至牂柯太守”和“群柯郡未尝属昊”的记载与事实不符。3.《三国志·田豫传》辨误一则。该传上说,魏文帝时期,田豫任护乌丸校尉,一次调节民族纠纷,被人追进马城,开始反击并获大胜。这为一条假史料,理由有三:一是此事起因不详;二是反攻取胜根本不可能;三是相关记载上把此事说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12.
在《庄子·杂篇·徐无鬼》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即“枯槁之士宿名”,这句话在初读时很容易被略过,但细细想来,此句之意又颇值得玩味。在历代《庄子》注本中,对这一句话的解释并不很完备,而尤其对“枯槁之士”四字竞无详细注解。而在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中却直接解释成了“山林隐士留意声名”…,这样一来,本来作为一对相悖概念的隐士和声名就发生了关系,让人摸不着头脑。在通过对《庄子》书中涉及的“枯槁”“隐士”和“名声”这三个概念进行考察后,发现陈鼓应先生的这一解释并不恰当,并且在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个旁证,进而确定出“枯槁之士”的真正含义是可与贾谊所言的“烈士徇名”互训的。  相似文献   

13.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涉及的26条夫余史料,对夫余历史研究的价值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利用这些史料研究相关的夫余王,如大致推测带素的在位时间、夫台与尉仇台的关系等;二是《三国史记》采自朝鲜古籍的相关史料,可与中国正史中的一些史料互为补充,它对夫余王系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三是这些史料对夫余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韩国汉语教育史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第二语言汉语教育,其历史之悠久,成果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在国际上,当首推韩国。因此,全面了解韩国汉语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韩国汉语教育史的发展机制与特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从前期即三国和高丽时期、中期即李朝时期、现代即20世纪几个不同历史阶段考察韩国汉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发展机制,发掘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成功地运用了比较批评的方法。他把《三国演义》与历史著作、唐宋诗词、元曲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三国演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把《三国演义》中人物与历史人物进行比较,说明了《三国演义》人物刻画的突出成就;把《三国演义》本身的人物、情节等进行比较,或探讨了《三国演义》人物的鲜明个性,或阐释了《三国演义》情节的"特犯不犯"。这样独具特色的比较批评,对读者深入理解《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后人的小说批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在古今小说史上,也有一些续作,但与其他小说名著相比,它的续书是较少的,在古近代小说史上,都耒形成续书热。然而,在当代,尤其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却出现了续书热潮。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李锐小说创作中表达的一个主题。在对生命个体的生存处境深度关注后,李锐发现历史有着淹没、扼杀人生命的特性。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笔触伸向处于“历史”之外的人的生命,通过民间与庙堂的对立,呈现历史之外的永恒人生;通过控诉历史的无理性对鲜活的生命个体的漠视与戕害,肯定个体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从1994年开始,易中天的科研发生了明显的转型:科研身份从体制内的专家转向了体制外的杂家;科研目标从研究转向了传播;科研表述从八股文转向了随笔体和演讲体。由于这些转型,今日易中天未能成为一位著名的美学家,却成为一位红遍中国的讲授者。回顾和梳理易中天的科研转型之路,就会发现,大学老师如果做他那样的研究者,就可以很好地化解科研与教学的矛盾,让科研直接推动教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嫁接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但二者创作风格迥异。对作者而言,互文性是其"叛逆性创作"的重要手段;对读者而言,互文性带来了"痛并快乐"的"极乐"阅读体验,帮助读者解读后文本的白雪公主角色塑造的矛盾性和悲惨命运,揭示作者的创作深受前文本的传统和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