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康有为思考未来的思维轨迹──“公─平─一”任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大同思想是康有为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在评价康有为所设想的大同社会的性质问题时,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总的特点是把大同思想的出现看作是单一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9):22-29
说起中国人近代的大同理想,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康有为和《大同书》,这也在无形中减弱了对谭嗣同大同思想的关注。其实,谭嗣同与康有为一样对大同社会津津乐道,并且对大同社会提出了种种畅想。两人的大同思想呈现出诸多相同之处,一起推出了近代大同形态的第一阶段。比较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相同点,有助于领略戊戌启蒙思想家的大同思想的共同特征,进而深入了解戊戌启蒙思潮的主旨诉求和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虽然就整体而言是他本人的独立创作,但却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有所本的。特别是与孔学的大同太平之道有着明显的前后相承的渊源关系,带有浓厚的孔学色彩。《春秋》公羊学的“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篇的大同、小康说,给康有为以重要的思想启迪。康有为认为,孟子的性善说的根据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心推而广之即为“仁政”,故此心实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切根”、“一切源”,因此,“不忍人之心”成为他设计大同理想的逻辑起点。康有为还认为,人的本性是去苦求乐,“好进化而恶退化”,这是人道进化的原动力,有此原动力,人类社会就会自然遵循必由之路,循序渐进而至于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这是他坚信大同理想一定会实现的基本理由,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表达了人类诸多美好愿望,尽管它即使到了遥远的将来能否实现还是个未知数,但它自身所固有的价值却是永存的。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具有孔学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一、大同思想和《大同书》产生的时代背景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最早形成于1884年。当时的中国,已经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作为知识分子,他急切地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挽救岌岌可危的中华民族。青年时代游历香港的见闻,让他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  相似文献   

5.
胡礼垣作为清末改良主义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在其留给后世的煌煌巨著中,处处闪耀着大同思想的光辉,时时流溢着对大同理想的向往与渴望。他的思想是以大同思想为归宿。翻开卷帙浩繁《胡翼南先生全集》的就会发现,胡翼南畅谈大同理想,不仅在时间上早于康有为,在所涉及的内容上,认识的水平上,也丝毫不亚于康有为。  相似文献   

6.
大同,是历代志士仁人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境界。当康有为把传统大同思想升华到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高度以来,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之间就隐约透视出某种联系。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反映了人类追求美满的社会生活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昭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前景,它是一种引导人们不断向前的精神。这个空想世界的许多社会原则其实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基本构架,充满了人道主义和公正合理的精神,并  相似文献   

7.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古老的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特别是在近代社会,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思想文化中原有的大同思想也呈现出近代特色——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视阔论精———读《康有为大同思想研究》何业光对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世人评说纷纭,有关论文颇多。但以此为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写成专书的尚属罕见。世俊博士的《康有为大同思想研究》一书,可算是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论述康氏大同思想的专著(该书最近由广东...  相似文献   

9.
论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理想社会的异同臧世俊在近代中国,许多思想家在寻找救国道路的同时,对未来社会前景亦进行过一番设想和憧憬,洪秀全太平天国理想、康有为大同社会蓝图和孙中山民生主义理论共同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辉煌篇章。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的《大同书》是他名著之一,全面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大同”思想。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提到过这本书。《大同书》著作在何时,大同思想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理想,它的形成过程怎样?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结论。汤志钧同志认为“《大同书》是康有为一九○一年到一九○二年避居印度时所撰,定稿更迟。”并且还认为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诗词使抽象的意思具体化,语言精炼而发人想象的象征手法比比皆是。通过自然景物隐喻自己对现实的感慨,勾勒特定的人物动物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与博大胸怀,是毛泽东常用的手法,暗示性间接性含蓄性以及不确定性十分明显。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地创造了一个特有的象征世界,连绵的群山,奔腾的流水,展翅的鲲鹏在诗中都打上了“毛泽东”的印记,诗人深邃的思想内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毛泽东秉承庄屈浪漫主义诗风,不但有艺术的渊源,还有生理与心理的渊源呢!  相似文献   

12.
张载在批判前人"人性论"的同时,以"太虚即气"的宇宙观为基础,建立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重说"。他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只有圣人才具备;大多数人由于秉气的厚薄、清浊不同,在他们身上具有的只能是善恶混合的"气质之性"。张载为了实现他成仁成圣的理想人格,给我们开的处方是"变化气质",具体的途径是:"知礼诚心"、"虚心集义"和"克己寡欲"。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他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也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爱因斯坦的社会观,不仅深受他的个人经历和科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他的宇宙宗教的上帝概念在社会领域中的自然延伸。因此,爱因斯坦是在他的宇宙宗教“上帝”概念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和消除他所经历和感受到的种种社会不幸,主张构建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社会。这种有秩序的和谐社会,具体表现为“和谐的人”和“健康的社会”的统一。在爱因斯坦的社会观中,既有真知灼见,也有时代局限和主观失误。  相似文献   

14.
朱钧 《理论界》2013,(11):136-139
“圣人”是《老子》中的理想人格,远离具体事务, “君子”、“侯王”等是具体的现实人格,忙碌于尘世之中.理想人格的力量渗入现实人格,现实人格有通达“道”的可能.从历史渊源与对具体事务的关系等方面对二者的定位予以考察.并对王弼、河上公本中“君子”、“圣人”概念的置换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这些人格概念的灵活使用有利于减少现代社会理想与现实的隔阂.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以二元对立的理论方式探讨政治理想与现实生活,这造成了追求正义的政治理想只是在思想世界中构建,而不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的理论困境。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足于"实践"之上,破解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这一理论难题,它提出通过改变社会现实来实现政治理想。政治理想的价值诉求是"正义","正义"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正义论立足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论证了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根本差别,提出实质正义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建立自由人共同体才能实现。从社会体制本身寻求实质正义的可行性道路,体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对以往政治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方东美的人生境界理论洋溢着昂扬的情感基调和生命理趣。他通过对生命本体论的大力阐发,将柏格森、怀特海生命哲学与《周易》"生生"哲学相融贯,构筑了以"生生之德"为中心意旨的宇宙境界蓝图。在彰显中国境界哲学的特质,拓展境界理论的内涵,提升人的生命理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但是这样一种玄妙的理想和言说,并不能解决真正的人生问题。其境界理论多属思辨性的构想,缺少实践性、动力性和历史感。  相似文献   

17.
康长福 《齐鲁学刊》2006,(6):102-104
沈从文绘制的“湘西世界”神奇瑰丽,但浓郁的诗情画意仍无法遮蔽其情感的矛盾与思想的困惑。“美丽总是愁人的”不仅道出了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尴尬处境与复杂体味,而且也寓示着其文学理想内在结构的悖论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郁龙余 《文史哲》2002,(4):103-106
泰戈尔既遵从印度哲学传统 ,信奉“梵我一如”(Brahm仭tmaikyam) ,又相信现代科学。所以 ,他的自然观不但大大超乎前人 ,而且在同侪中也高人一筹。他摒弃了传统的“摩耶”论 (M仭y仭) ,认为世界是真实的 ,大自然充满生机 ,充满神灵、爱意和人性。泰戈尔的自然诗 ,是其哲学自然观的诗化产物 ,数量宏丰且多姿多采 ,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哲学家和诗人在泰戈尔身上结合得十分完美一样 ,在他的自然诗中 ,诗歌和哲学也结合得水乳交融。泰戈尔自然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仁山智水之作 ,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或安抚自己灵魂的需要 ,而是用“真即喜”抵御摩耶论 ,启发民众 ,鼓舞斗志 ,为民族获取“真实中的自由”而歌唱  相似文献   

19.
在注重事功的盛唐时期,王维咏侠诗将游侠人格中“效功于当世”的理想发挥到了极致,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的大义结合起来,把纵意挥洒的侠义气度与崇高的爱国精神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游侠的精神品质,为侠文学的发展树立了典范。传统的侠义观念也在不断地被改造,越来越向士大夫立身行事准则和道德规范靠拢了。  相似文献   

20.
傅有明  蔡秀英 《云梦学刊》2006,27(3):126-127,160
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现代大学理念是在扬弃与超越历史传统和吸收与转化世界先进观念的基础上不断地变革、丰富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在先进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追求理想的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