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根据调查,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最害怕作文课。他们感到“作文难”,难就难在没有什么事情可写。每每提起笔来,脑袋里空空如也,没有几句要写的话。长此以往便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要改变中学生的写作实际状况,必须从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扩展作文内容诸方面入手,开拓写作的材路,使学生喜欢作文,主动练笔,逐步提高作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今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狭窄 ,生活单调又不善于积累素材 ,作文最痛苦的是无话可说 ,写作东抄西凑、内容苍白肤浅且雷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 ,让这一“火花”照亮他所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 ,唤起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 ,从而就有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3.
在广大中学生中,喜欢挥毫作文者固然不乏其人,但厌倦写作甚至害怕写作的同学确也大有人在。在诸多文体中,他们尤其害怕写议论文,共同的反映是“无话可说”。当然,造成这“无话可说”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生活经验贫乏”问题,“认识水平较低”问题,等等。但也应该指出,学生思维方式的“僵化堵塞”,也是造成“无话可说”的一个重要原因。为解决学生的这一“老大难”问题,笔者曾在指导议论文写  相似文献   

4.
据调查,当前中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是觉得没东西可写。不少学生为之苦恼。每逢作文,不是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就是思绪紊乱,无从下笔。写人,只有骨架子而无血肉;论事,只有抽象的议论,或标签式的几条。追溯原因,学生平时缺乏对生活的积累,不善于观察、捕捉生活,未掌握丰富素材,这是重要的缘故。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我在作文教学中,除了教育学生平日注意积累素材,热爱生活、熟悉生活之外,还特别注意对学生观察生活,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譬如,在写作课前,结合课文带领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5.
一篇作文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现在许多中学生所写的作文则往往做不到这一点。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思维想象的空间狭窄。我以为教学过程永远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实践是写作的根基,实践是想象的舞台。我们只有正确引导学生投身于普通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的实践,在实际生活的实践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学会运用语言,拓展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高师中文系的写作课应有自己的特色,这是由它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它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作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自己会写,而且需要会指导学生写.因此,我们的写作课,既需注重理论,又需注重实践.作为一个高师学生,对于写作,应该知其当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写作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将来毕业后,向中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培养并提高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一定的写作理论和知识,这项工作是不易做好的.实践证明,一些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大纲·初中·写作能力》指出:初中学生要“能写五六百字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观点明确,有根有据,有点分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四册中的《编写说明》指出,第四册教科书“以训练议论能力为主”。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抓好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训练。写议论的目的,就是要宣传某个观点,讲清某个道理,收到以理服人的效果。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基点,应该放在怎样说清道理这一点上。训练初中生说清道理,首先当然要让他们明确论点、论据、论证这三个概念。从平时的语…  相似文献   

8.
“课标”对作文的表述有三种。第一学段叫“写话”.第二、三学段叫“习作”,到了第四学段才叫“写作”。小学阶段以“写话”、“习作”为主,这就有了写作的梯子,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消除了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比如低年级的“写话”就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是不计较数量,不管多少,写三句五句行,写一句二句也行;二是不管内容,漫无边际,写这个也行,写那个也得;三是不讲规范,写不完整的句子行,有错别字也无妨。  相似文献   

9.
写作的技巧和能力 ,我认为除狭义的写作方法、技巧外 ,还应包括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领悟的能力。对生活没有深刻的体验、感悟 ,即使有很高的写作水平 ,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苍白无力的 ,许多名作家的创作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目前中学生写作中最明显的弱点是缺乏题材 ,一提笔就是满口谎言 ,编造故事 ,或是乱参考。即使有题材 ,写起来也是泛泛而谈 ,没有真情实感 ,如同“白开水”一杯。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对周围的人事、环境缺乏观察 ,对生活缺乏感悟。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深感指导学生感悟生活 ,认识社会 ,对提高写作能…  相似文献   

10.
刘锡庆、齐大卫主编的《写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6年2月第1版,91年5月第3次印刷,以下简称《写作))“表达”一章中,对叙述、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的分类特别详尽,尤其是叙述和描写,竟分别从五个、三个不同的角度,不但分出了类别,而且还作了说明:这是一般写作教材所不及的。然而,一讲到议论,就讲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这又令人失望。由此,我又联想到读过的大学写作其他教材,莫不如此。于是,想把自己从《写作》一书中得到的启示,变为给议论分类的钥匙,自己来尝试一下,弥补议论无分类的缺陷,同时,向大方之家求教。  相似文献   

11.
《工作着是美丽的》是一部融铸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寄寓着作者人生感慨与生活哲理的作品,是作者倾注了半生心血写就的“人生启示录”,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写知识女性心灵世界的独特创作心态与话语方式;二是重视自我内心倾诉的独特自传式写作方式;三是在“体制化”写作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独特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各自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要求.了解、熟悉学生的这些年龄特征和心理要求,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批语.有着重要意义.根据上海陈钟梁同志《中学生写作心理探求》一文(载于《语文学习》1982年第12期)的划分法,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大致经历三个不同阶段.这就是“开放期”、“闭锁期”和“二次模仿期”.  相似文献   

13.
一、对“读写结合”的再思考 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读写结合”可称得上是最老的课题之一了,然而谁又能否认这一课题至今仍有深入探讨与实践的必要呢?读与写应当结合,这做为教学原则和方法,已是毫无争议的事了。然而阅读教学通过什么途径,采用哪种方法,才能使读与写结合的更紧密、更科学、更有效果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初步探讨和实践。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结晶,这已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读写结合”规律性的共同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理所当然地就要从培养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角度来研究与实践“读写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这几年的中  相似文献   

14.
许多学生一写议论文,就为论据的选用大伤脑筋。抓耳挠腮之后, 不是拿文天祥、周恩来、雷锋等人物凑合,就是翻开论据手册一类的书东寻西找,结果文章读来让人乏味。中学生的生活面狭窄,阅历较浅,在写作中经常运用新材料是很难做到的。翻看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它们往往不是在选用新材料上取胜,相反, 大多也是选用旧例,却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何也?以下三法不妨一用:  相似文献   

15.
<正> 写作之谜难解!为什么同样的“生活”对同样水平的作家,一个写出来了,一个写不出?为什么并不美的“生活”写出来并非奇崛,却居然那般有滋有味魅力绵长?这样一种事实自然扣发了不少的好汉的探秘兴趣和创造才华.举凡陆机、刘勰、郑板桥诸君都有过引人注目的揭示,如陆机的“恒意不称物,文不邃意,善非知之难,能之难也”(《立赋》)意识到了“物—意—文”的行进关系;刘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睢龙》),找到了“物—情—辞”的转换关系;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提出了“眼~胸~手”关系等.这些发现都原则地接触到了从生活到文章这一复杂运动的关系.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博士科廖瓦夫更是最明确直接地概括出写作就是:“双重交换过程”.我国刘锡庆先生用赫然文字写进教科书《基础写作学》中,这些都是探索写作奥秘的根本的初步收获.任何文章的产生必须经过以大脑为枢纽的从生活到大脑,再由大脑到文章的双重转化,其无穷的玄奥就蕴藏在“转化”之中.这一规律总结,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可以涵盖所有写作现象.可以使写作奥秘研究从无序走向有序.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单项训练,是指为提高学生写作的技能技巧而进行的一些单方面的反复的训练,即平常所说的“小作文”。它是与综合训练(即“大作文”)相对而言的。单项训练,是培养学生写作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要碰到。因此,如何搞好单项训练,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观察、了解事物的训练 中学生很好奇,好看好问,但他们往往不仔细观察,或者“观”而不“察”,走马观花,过耳不留。所以,拿起笔来写不出。针对这一点,我们主要抓了看、问、记三个方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记叙文是一种以写人、叙事、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它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大凡记写一曲“四化”建设中的凯歌,一位令人钦佩的同志,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一件值得珍惜的物品,一个单位的沿革变迁,或者对一些不良现象的鞭笞等等,都可以记叙文成篇而使人受到深刻的教育。经常写记叙文,可以培养我们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感情。记叙文又是最基本的文体类型之一,写好记叙文,对其他文体的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初学写作的人,一般也是从记叙文练笔、提高的。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写作课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记叙文写作的能力。然而,以大、中学生目前的写作水平来说,能真正写好记叙文的,还为数不多。因此,联系学生记叙文写作的实际,找出其中一些,普遍性的毛病,在教学中改进写作的指导,对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是不无好处的。 本文试就立意、选材、谋篇三方面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真题回放】以“亮点”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题解】江西省2006年中考作文采用独“词亮点”作为话题。“亮点”这个话题平常学生接触比较多,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门槛。这个话题贴近中学生心理,贴近现实生活,写作范围宽泛,考生可以发挥的空间大。考生既可以从当代中学生现实生活(校园生活)中取材来写,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择材料来写,可以从家庭生活中选择材料来写,也可以从诗词名著、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中选择材料来写。由于文体不限,所以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一些初学写议论文的同学,由于没有掌握议论说理的方法,写不好议论文;还有一些同学不喜欢写议论文,他们认为写议论文“不好玩”。其实,议论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同写其他体裁的文章一样,只要掌握了方法,写好议论文还是很有可能的。先请大家阅读一篇“例文”。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初中三年级要“学习在记叙中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法,着重培养议论能力”,要求“写一篇议论的文章,做到观点正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而高中二年级则规定应“培养比较复杂的议论能力”,要求“学习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用之于读写”。显然,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除初中一、二年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